得到這一序言文本的傅毓璋這樣說:“右序見《貫珠集》,毓璋得之於張鏡芙廣文嘉寅,從書賈陸益祁購就,時同治六年丁卯二月二十四日也。既憾不獲見全譜而猶幸得此一序,未始非曆祖在天之靈嗬護致。爰即抄分桃江、栗木塘、五鄉碶族各一通,冀同宗共矢收族之誌。”
特別是最後一句,毓璋公在得到這一珍貴的曆史資料後,“爰即抄分”給所屬各支派,足見鑒橋傅氏與五鄉碶傅氏之間的同宗之親。兩族之間的密切關係還可從各自的排行看,鑒橋傅氏三十一世起的排行是:
良肇德自毓,宜爾豐其祿,子孫必有賢,慶引於萬年。
五鄉碶傅家十四世起的排行是:
思茂德自毓,宜爾豐其祿,繼世必有賢,慶引於萬年。
另據《鑒橋傅氏宗譜再正稿》卷七“支派訪存”中記載:
祥二公……由鄞祖恩齋公遞推之已稱六世也。……若自奕公遞推祥二公為二十三世矣。鹹豐九年己未四月廿又一日,五鄉碶族人自楷率其子侄以聯譜谘商。考橋公譜草敘及五鄉碶族有家廟,昔元旦、清明、長至可同祭祖享餕,知彼此固同支異派,非強合也。
由於曆史原因,五鄉碶傅家在明成化年間編撰宗譜時,始祖仲一公、茂二公的名諱都無從考證(仲一公、茂二公並非名諱,而是按序排列),這樣就難以與鑒橋傅氏聯譜,於是五鄉碶傅家仍自成支派。
至此,寧波傅氏祖先自北宋末期南遷以來,曆經南宋、元、明、清至《鑒橋傅氏宗譜再正稿》編成的同治十三年,曆時將近七百五十年的來龍去脈基本清晰了。
那麼《五鄉碶傅氏宗譜》中為何不見這一記述呢?筆者愚見,《五鄉碶傅氏宗譜》編纂於明朝成化年間,而《鑒橋傅氏宗譜再正稿》和《鑒橋傅氏宗譜續稿》纂於同治十三年,是後來的事了。
1947年修譜時,中國曆經八年抗戰,硝煙始熄,動蕩方定,各種曆史資料難覓,鑒橋傅氏抄分給所屬各支派的“一序”可能已經無影無蹤,而且,即使查閱了鑒橋宗譜,也會因前人已經努力卻未成而不再提及。
所以,修譜的時候,五鄉碶傅氏始祖還是從傅家仲一太公算起。
附:五鄉碶傅氏祖先遷徙示意
商 說公出生於山西平陸縣。
↓
商 說公五世孫尚逵公仕於帝乙,為輔駕近侍中尉,及紂末聞西伯善政乃遷清河郡。
↓
唐 太史令 弈公居相州鄴縣。
↓
唐 弈公子遷洪都。
↓
北宋 弈公十七世孫中書侍郎堯俞公居鄲州須城(今山東東平)遷孟州濟源(今屬河南)。
↓
南宋 堯俞公之子恩齋宋室南渡護駕至四明,居浙江鄞縣鑒橋。
↓
南宋 仲一解元居甬東傅家。
↓
元 鮑氏太婆攜祥二教諭遷五鄉碶。
注:鑒橋傅氏的堂名為“濟源堂”,與堯俞公曾居河南孟州濟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