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鄉碶傅氏的祖先仲一太公究竟自何處遷到傅家,傅氏族人一直感到困惑。民國《鄞縣通誌》曾有記載,南宋時傅太孜自姚江爵兒浦遷居桃江西村(今首南街道傅家村),其後裔遷居麥場、蛟川、五鄉碶等地。元時,慈溪縣學教諭傅祥二遷居五鄉碶,根據桃江《傅氏宗譜》,傅祥二可能是這一族的後裔。
這中間就有一個疑問,五鄉碶《傅氏宗譜》明確說明祥二公是從傅家遷到五鄉碶去的,而不是從桃江遷到五鄉碶的。這個過程是一個謎。筆者走訪過桃江傅家老一輩,他們都說桃江傅家與五鄉碶傅家無往來,1947年五鄉碶傅家晉主修譜,也沒有和桃江傅家聯係過,此後桃江傅家也開始籌劃修譜,旋因寧波解放而止。那麼,五鄉碶傅家的始祖究竟來自何方?
最近,筆者細讀同治十三年(1874)陳勵撰寫的《鑒橋傅氏宗譜續稿》和《鑒橋傅氏宗譜再正稿》,見其中“清河傅氏家譜序”中記載:
唐以來,分派河南在宋有曰堯俞,十歲能文,未冠及第,元祐中拜為中書門下侍郎,名重朝廷,卒諡獻簡。獻簡公子避亂南渡卜居於浙鄞鑒橋裏,去縣治一百餘步,旁有狀元橋,係二十世祖行簡公中寧宗朝嘉泰二年狀元得名。自宋迄今其聚族者猶公所創也。子孫恪守不墜先業,遂為甬東故家。……其先世係出唐太史令,傳十七世至宋獻簡公堯俞,其後人自南渡時遷居郡中鑒橋(今寧波中山廣場東南一帶)。嘉泰壬戌狀元行簡由數之為二十世,族姓繁衍,散處不一,曰桃江,曰栗木塘(今東吳鎮栗樹塘),
曰五鄉碶,曰麥場(今西門外柳莊坊),皆鑒橋之分支也。
另據《鑒橋傅氏宗譜》稱:始祖奕,唐鄴縣人。其十七世孫堯俞之子字恩齋者,宋室南渡時遷居浙省鄞縣鑒橋,為始遷祖。
原來,鑒橋傅氏一直把五鄉碶傅家和桃江傅家看作其分支。由此看來,五鄉碶傅家世祖仲一解元公應是從鑒橋遷往鄞東福明傅家的。
至於中書獻簡公以上世係當時也是模糊不清的,但鑒橋傅氏的祖先憑著堅忍不拔的意誌和一絲不苟的精神,窮源溯流,終於又搞清了獻簡公的世係,將鄞縣傅氏的曆史又向前推進到唐朝太史公一代。這一探索過程在康熙年間傅攀龍寫的《鑒橋傅氏宗譜再正稿序》中記得相當詳細:
庚戌歲龍適有北平之行,甫脫鞍旋訪梅調二叔於燕邸。傾接之下,即出老譜一帙,雲得諸姑蘇閶門渡生橋。方基上三十四世元孫起,龍自中書公父素以上至始祖奕凡一十六世,溯流窮源,絲連緒續,最為實錄。……
叔氏遂命龍曰:“老夫耄矣,無能為也,今日之事子為政,汝即按序校讎踵成之,弗散軼也。”龍唯唯而進曰:“先府君在日,常有修譜之舉,因族人零落且客遊走四方,齎誌以歿,冥冥其忘諸,今予小子,雖浪泊靡處,所苟不克,遵先誌以成一家乘,非夫也。”故於旅次中即出新舊二譜,考訂編次罔一訛舛,斷自唐太史令,曰:“奕為始祖,二世祖第遷洪都……”
今唯以太史公至中書公一十七世嫡派相傳者為清河定本,冠諸鄞譜之上,如黃河之探星宿,如大海之側尾閭,源流支派不爽毫厘,蓋三十世於茲矣。
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天中節前十日二十九代孫攀龍熏沐拜序於汝南新息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