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尊師重教是父母最明智的選擇(1)(3 / 3)

狄帥所修的科目大多和數學相關,他說自己自初中以來數學一直是薄弱學科。為了評估他的真實水平,我探問他的高考成績。

狄帥說是620分,看到我不解的表情,他告訴我自己是高考移民。那裏不是原始分,而是標準分,簡單地說就是排隊分,他是靠語文成績在全省排名靠前得來的……

我問狄帥是否想過解決的辦法,他告訴我,父母聽朋友說大學是嚴進寬出,隻要進了校門,就一定會給畢業證的,更何況在這所大學裏還有個熟人,臨畢業時跟教務處的老師通融一下就沒事了。所以,盡管學校給父母發了兩封學情警告信函,但他們根本就沒有重視。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能放棄對孩子教育的主動權,借鑒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是人之常情,但千萬不能將孩子的人生交托給“熟人”。狄帥的父母因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對如何教育子女充滿了不安,因此對周圍的人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

孩子在求學過程中遇到困難,本應是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梳理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狄帥的父母卻招來那麼多人,亂箭齊發,傷的恰恰是他們刻意要保護的狄帥。

選擇的權利屬於誰

“你語文好,當初文理分科時為什麼不選文科呢?”我問狄帥。

“我報文科了,但爸爸給班主任打長途電話改成理科了。”狄帥告訴我,從小到大他的一切反對都被視為無效。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主見,一切都請親戚幫助。親戚說了什麼狄帥隻能遵從,不然就被父母說成不知好歹。所以,任何人的突發奇想都可能影響狄帥的人生。

狄帥高一時,姑姑從同學那裏得知外省的高考政策相對優惠,於是就找關係把狄帥辦到那裏。

初到那個城市,狄帥根本無法適應,炎熱的氣候、不同的教學秩序、聽不懂的方言,都使他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他幾次給媽媽打電話,希望被允許回家。媽媽斷然拒絕,說姑姑費盡千辛萬苦,千萬不能辜負了人家的好心,不然以後就不會有人幫忙了。狄帥從此就沒再說什麼,隻能自己忍著。

文理分科時,狄帥填上了文科,父親找“明白人”打聽,得到的結論是學文的路窄,就算考上大學,未來找工作也難,基本上是畢業就失業,一定要學理科。爸爸沒有跟狄帥商量,就直接讓班主任將文科改為理科。

狄帥高中時理科幾乎都聽不懂,好心的數學老師告訴他,可以將精力投入到語文上,爭取高考時語文名次高一些,以彌補理科的不足。數學老師還告訴他,在未來填報誌願時一定選擇文理兼收並且偏文科的專業。數學老師的話給了狄帥信心。

高考分數下來,父母對狄帥的高考分數特別滿意,讓他報計算機專業。親戚們說學這個專業特別有麵子,以後做IT,賺錢多。狄帥跟父母詳細地解釋了這620分的組成,並且強調主要受益於語文,他根本聽不懂數學,還把數學老師當初的建議告訴父母。

但父母根本不聽他的解釋,他們告訴狄帥親戚肯定更愛他,更替他的將來著想。更何況天津的這所大學裏有熟人,以後能有個照應。狄帥再一次遵從了親戚的意願。

狄帥父母對熟人充滿了依賴,他們替孩子選擇道路不是以孩子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而是愛找熟人,哪裏有熟人就奔到哪裏。狄帥成長的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他們發自內心地為狄帥選擇捷徑,狄帥父母的認同又強化了這些人的使命感。表麵上,時時處處有人為狄帥鋪路,但路上狄帥的坎坷與艱辛卻很少被過問。

狄帥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放棄了選擇的權利,以為這樣一來也就不需要為選擇承擔什麼責任,還可以避免因為自己的選擇出現失誤被父母指責。

從“熟人社會”走出來

我與狄帥的父母全麵分析了狄帥的情況,並指出孩子現在麵臨的尷尬,與父母當初的選擇息息相關。

狄帥的父母一再表示,他們不懂教育,孩子遭罪了……奇怪的是,他們的表情一直都是平靜的,沒有絲毫的焦慮和愧疚。一家三口旁觀者的心態如出一轍。父母用“我不懂教育”來推卸責任,兒子用“我必須聽父母的”來推卸責任。他們對外界的依賴已經成為習慣。

我明確告訴狄帥的父母,狄帥的心態會使他將人生的主宰權交給外人,他不選擇也就不承擔,生活完全處於被動之中。此時,狄帥的父母稍稍有了些焦慮,但很快,他們又平靜了,說實在不行可以找熟人給狄帥安排工作。我啞然失笑,熟人在他們眼中真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