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好母親是孩子幸福的起點(2)(2 / 3)

“從小媽媽就告訴我社會的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隻有成為NO.1才能處處領先,實現自己的理想。每當我懈怠時,媽媽就用這些來鞭策我,盡管這些給我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也曆練了我……並且媽媽說我是她人生的價值所在……”

曾冠男詳細地介紹了學生會的各項工作,總體來講,他們的工作思路清晰,重視有彩頭的“麵兒”上工作,搞一些大型活動,而將“費力不討好”的日常工作統統甩掉……我提出這個感覺,曾冠男沉默了,第一次以低沉的語氣說:“學生會主席一屆隻有一年,僅僅做些日常瑣事兒,如何展現業績呢?”一個高二學生怎麼會有這樣的工作價值觀呢?這與她母親的“NO.1”理念有直接關係嗎?

短期的相處,我發現曾冠男的行為特點是:在同齡人麵前,用強勢掌控局麵;躲開人群,一個人暗自抽泣;工作中,理直氣壯地急功近利……我對曾冠男的心理健康有了擔憂。

父母將自己的價值觀反複說給孩子,往往出現兩個比較極端的結果,一是內化為孩子自身的目標,一旦難以達成就會處於焦慮、自卑狀態之中,為此有的孩子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二是造成孩子反叛,對父母所有的觀念統統排斥,哪怕自己的選擇暗合了父母的安排,也會毫不猶豫地放棄,父母的過度幹預剝奪了孩子積極向上的選擇機會。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給他多種選擇的機會,順勢而為,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富二代”居然如此節衣縮食

餐廳裏,曾冠男一個人躲在角落裏,麵前放著三小碗用免費菜湯泡的米飯,托盤中隻有少量的蔬菜。在交流中我得知曾冠男的父親在上海工作,母親全職陪在父親身邊。曾冠男從小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學會了節儉。

如今曾冠男的父親是一家上市公司的CEO,身價不菲。看著曾冠男已經洗得褪色,泛著毛邊的衣服,我的疑惑更深了──難道她僅僅是為了節儉嗎?謎底在轉天的危機幹預後揭開。

曾冠男得知自己被美國交流生項目淘汰後,走到學校最高建築的樓頂……我把她接下來時,她在我的懷裏瑟瑟發抖,泣不成聲。

“我就是想一切靠自己,永遠離開家庭,機會為什麼總是誘惑我,然後又與我擦肩而過……”我將曾冠男帶回房間,指導她做放鬆訓練,慢慢地她平靜下來,開始講述她的家庭。

曾冠男的母親出身貧困,“成為有錢人”是她的畢生追求,為此她不擇手段。老公事業成功之後,“拴住老公”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標。她沒有事業,沒有社交圈,她將老公的社交圈複製成自己的社交圈,時刻監控老公的行蹤,一時得不到回應,她就會給老公的朋友群發消息,請他們轉告老公抓緊和家裏聯係。

小學六年級時,曾冠男親眼看到父母激烈地爭吵,母親揚言如果父親不按她的要求去做,她就把他一切不可告人的內幕群發給他的圈子,讓他身敗名裂。

曾冠男無法忘記當時父親的猙獰,他凶猛地撲打著母親,大聲喊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你背後授意的,惡毒無恥的女人……”驚魂未定的曾冠男不久就看到父親抱著手腕冒血的母親從房間衝出來,這是母親第一次割腕……

這次事件,讓曾冠男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她所崇拜的父親原來是個卑鄙、絕情、肮髒的人,她所信賴的母親難道也卑鄙?多年來,母親以自殺捍衛著自己的婚姻,一次割腕、一次服毒、一次上吊……

“剛才站在樓頂時,我終於明白了,母親從來沒有真的想過自殺,因為一旦跳下去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曾冠男每次從母親手裏接零花錢時,都會打冷戰,這個錢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了減少這種刺激,她節省每一分錢……為了內心的安寧,她決定一切靠自己,不用父親的錢。曾冠男了解到,美國交流生項目中,如果表現突出,美國出資方會繼續資助其在美國完成大學學業。曾冠男覺得這是老天賜予她的一次機會,她以各種方式將所有對她構成競爭的同學“勸退”,獲得了學校推薦的資格,不想卻因為最後麵試時過分緊張而被淘汰。

心理機構接待了大量的“富二代”。“富二代”的心理狀態大致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超我”強大的孩子。他們遵循道德原則,因為了解到父母在獲得財富的過程中,采取了不符合主流道德標準的手段。他們認定錢是肮髒的,於是在全麵否決父母人品的同時,拒絕父母的一切安排,堅持獨立自主。這些孩子如果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好,人際交往順暢,會有不俗的表現;如果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好,則會出現嚴重的自虐性行為,曾冠男就屬於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