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是“本我”強大的孩子。他們遵循快樂原則,滿足於當下的富足生活,對自我成長和未來發展全然不去思考,學生時代不努力學習,遇到困難選擇退縮,用炫富、不良嗜好來填補心靈的空虛,是典型的“啃老族”。
第三類是“自我”強大的孩子。他們遵循現實原則,具有明確的自我發展方向,借助父母提供的物質保證,虛心地向專業人士請教,一方麵製訂完整的人生規劃,另一方麵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提高情商,懂得借勢,選擇一切對自我發展有利的事情,並會主動請父母支持配合自己的成長方案。
用強勢包裹著的自卑
“年輕人渴望獨立自主,實現自己的願望,具有執行力,都是好的,但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冠男,你的成就動機過強不但使你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還會將周圍的氣氛弄得緊張、壓抑,你的朋友沒有跟你說過嗎?”
“事實上,我沒有朋友,我不想將自己的事情告訴任何人,沒有同樣經曆的人是不會理解的。同學們還像孩子,他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太單純了。”此時曾冠男臉上的落寞使我第一次感到她變得真實了。
曾冠男告訴我,就算有人給她什麼建議,她也絕對不聽,她認為那些建議隻是對方要掌控自己的手段而已。原本母親是一個大型企業的財務人員,為了拴住老公,她放棄了自己的一切,現在落得隻能以死要挾老公,如果老公拋棄了她,她的世界就會全部坍塌……“太可悲了!所以作為一個女性,就一定要堅決走自己的路,不能讓任何人介入自己的選擇和人生。”
“可你怎麼能保證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呢?”
“凡是大家都爭著要的東西肯定是好東西,我努力爭取就是了。”
“你想過這些東西適合你嗎?”
曾冠男沉吟了,她目光中的不堅定讓我感覺到她開始用心聆聽了,我告訴她再好的東西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
我建議曾冠男與父親進行一次交流,“你要以開放的心態試著走進父親的生活,夫妻爭吵時處於高度情緒化狀態,說的話並不能代表事實,許多時候是放大、誇張甚至歪曲的,你要給父親解釋的機會;同時你也要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講給父母,讓他們了解你,並給予你所需要的支持。”
曾冠男點點頭,“是的,他們從來都不了解我!”
我離開學校時,曾冠男讓父親做“誌願者”送我到機場。“曾冠男聽從您的建議和我深入談過了,我才知道她倔強上進的背後背負著那麼多壓力,也第一次知道她對我有那麼深的成見。在孩子最危急的時候,您給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氣,也給了我們修正自己、走近孩子的機會……”
曾冠男與同學交流中的強勢不是自信,恰恰相反,她內心充滿了自卑和恐懼。她為父母缺乏道德約束而自卑,為父親對母親的絕情而自卑,為母親捍衛婚姻的要挾方式而自卑……
但畢竟她生活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她的處理問題方式和母親如出一轍——團隊中,她用強勢掌控局麵,避免與自己不同意見的產生,因為她知道一旦有不同的意見,自己難以有足夠的力量抵擋;個人願望難以達成,她也選擇極端的方式應對,走上樓頂時她忽略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和母親是一樣的……
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思想上越是否定父母什麼,在行為上越是追隨父母的這一特點,有的人誤認為這是遺傳因素造成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成長中觀察著父母,也無意中模仿著父母,我經常和家長朋友們說:千萬不要認為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是家長,你平時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你最不希望孩子學到的品質卻恰恰成為孩子生命的底色。
這是一個非典型的心理谘詢,在與曾冠男相處的過程中,我的職業敏感發現了問題,並跟隨著自己的感覺接近她、了解她,由此獲得了幫助她的機會。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這樣陪伴學生走過灰暗期的可能,很多時候危機就潛伏在看似陽光的麵孔背後。所以,當覺察出一些異樣,能夠在關鍵時刻給學生一些支持和幫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