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爭得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承辦權(3 / 3)

這次考察使88歲高齡的談家楨深有感觸。他思慮再三,夜不能寐。巨大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披衣而起,決定直接給江澤民總書記寫信。

他想到了什麼呢?

就如他在給總書記的信中所說:一方麵是我國生物工程產業化的高潮即將來臨,另一方麵是實現產業化的進程中我們還麵臨著不少的困難以及某些帶有全局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它決定了生物的生長與發育。基因與疾病、基因與生理特征之間的關係,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類基因組約有十萬個基因,美國從1990年開始繪製人體全部基因圖譜(包括測序及解碼)——這項投資30億美元、計劃10年完成的宏大工程,被喻為人體科學的“登月計劃”。疾病相關基因約有五千個,目前已有一千五百個相關基因被分離和確認,並申請了專利。剩下的三分之二疾病相關基因,有可能在最近三年內完成。基因就是財富,其密碼一旦被解讀,用以投入生物製藥,其科學價值和經濟效益將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一個跨世紀的“基因爭奪戰”已經開始,如果我們不能夠利用自己的專利基因,那麼下世紀我國生物工程產業,特別是醫藥行業將猶如北洋水師般“全軍覆沒”。除非你用巨資向別人購買專利,否則你就沒有權力生產這些生物藥物。

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國”,主要是人口多,家係多,疾病種類亦多,這就引起了發達國家特別關注。他們紛紛以“合作”等名義,來我國搜取上億份的基因組標本(血樣),但卻不讓我們分享專利權。我國人類基因流失情況十分嚴重,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國基因資源就將被掠奪殆盡,很快變成外國公司的專利……

——令談家楨焦慮得“夜不能寐”的,正是這一點。

因此他在信中建議:(1)國家進行立法以製止外國公司和研究單位以各種名義掠奪我國的基因資源;(2)大力開展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保護基因資源的重要意義,大家一起來保護基因資源;(3)組織攻關,加大投入,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的研究……

除此之外,談家楨在信中還特別就“製訂政策,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快我國基因工程藥物產業化進程”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談家楨的這封信是1997年7月18日在一次會議期間麵交中央辦公廳曾慶紅主任轉呈江澤民總書記的,4天後的7月22日即得到總書記的批複:

嵐清、宋健、佩雲同誌:

我仔細讀了這份來信,我認為談家楨同誌的意見是十分懇切的,建議你們召開一次會議認真研究一下,提出解決的辦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得珍惜我們的基因資源。

令人欣喜的是,4年後,當年談家楨在信中提到的那個“登月計劃”,我們便已經有了一個最好的答卷:據新華社2001年8月12日以十分醒目的標題報道——為“生命登月”計劃作出獨特貢獻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製完成報道稱:盡管參與時間最晚,但是我國科學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便完成了所承擔的染色體區域測序任務,在參與的六國(美國首先發起,英、法、德、日等陸續加入,我國1999年9月加入)中率先繪製出完成圖。專家認為:“中國卷”的繪製完成,標誌著作為參與計劃的惟一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為破譯人類基因組“天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那末作為當初曾懷著十分焦慮的心情致信黨和國家領導人,急切建議國家“組織攻關,加大投入,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研究”的談家楨,聽到這個消息又是什麼心情呢?為此,筆者於2001年的8月19日撥通了上海談家楨先生寓所的電話,當問及此事時,談夫人邱蘊芳女士高興地回答說:“是啊,他當然十分高興羅,還把報上的這一條消息剪下來珍藏起來了哪!”談家楨就這樣開啟了中國的生命科學之門。他預測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他認為人類目前首先需要攻克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癌腫、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多基因遺傳病等。他說:“人類健康長壽理想境界的到來必將是通過預防而不是通過治療。”他還期望未來的醫學將會大大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當然,我們不能消滅它們,這正如我們不能期望去消滅生命現象的變異性。”談家楨如是說。

關於生命,有誰還能比他看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