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清談之風(1)(2 / 3)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

這是一個大致的背景交代。說何晏任吏部尚書的時候,既有權位又有名望,當時他的家裏經常是談客滿座。接下來,引出一個人來。誰呢?我們往下看:

王弼未弱冠,往見之。

有個叫王弼的年輕人,“未弱冠”就是還不到二十歲,就慕名前來拜見何晏。王弼是三國時首屈一指的玄學家,和比他大三十多歲的何晏齊名,史稱“何王”。為什麼說他是一位天才少年呢?因為王弼太短命,隻活了24歲,卻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王弼的家世也十分顯赫。他的曾外祖父,是漢末割據一方的荊州牧劉表。他的祖父我們也講過,就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華的王粲。但王粲隻是他名義上的祖父,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王粲因為長得醜,劉表沒有把女兒嫁給他,而是嫁給了王粲的族兄王凱。因為王凱長得儀表堂堂,很有風貌。王凱生了個兒子叫王業,王業就是王弼的父親。由於王業後來過繼給了晚年無後的王粲為繼子,這樣一來,王弼也就成了王粲的繼孫了。

因為家學淵源,王弼自幼飽讀經書,十來歲就能談《老子》《周易》,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順便說一句: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了?我個人以為原因有三: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傳統的私學和家學消亡了。孔子辦的就是私學,古代許多學問大師都是家學淵源,將個性化的思想和學術發揚光大。第二個原因,就是經典教育斷裂了。經典教育最大的好處起點高,教材過硬,蒙學讀物也好,四書五經也好,都是文化含量很高、且自成係統的經典,這和東拚西湊編成的教材簡直有天壤之別。這些經典都是古代青少年滾瓜爛熟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研究生都還需要補課,這無形之中造成了最佳教育時機的滯後和教育成本的浪費。第三個原因,就是學校教育的格式化、單一化,考試製度的標準化、功利化,大大敗壞了學生的求學熱情,限製了那些極有天賦的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沒有可能像王弼那樣,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學術實踐,“全麵發展”的結果是“全無發展”,最後他們當然是“泯然眾人矣”。

這是年輕的玄學大師王弼的成才之路,帶給我們的思考。

正始之音

現在,不到20歲的天才少年王弼來到了清談宗主何晏的府邸,他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理極,可得複難不?”

何晏早就聽說王弼的大名,有心要試探他一下。就把平時自己談的最精彩的幾個論點,分條陳述給王弼聽,說完以後,他胸有成竹地對王弼說:“這些道理,我以為已經達到了真理的極致了,不知你能不能加以反駁啊?”

何晏的話裏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是清談的內容,關鍵在於一個“理”字,所以清談也有另一個說法,叫做“理中之談”。就是所談論的內容一定要“合理”,“在理”,最精彩的、在清談中獲勝的道理被稱作“勝理”。何晏和王弼第一次見麵,就把自己以往的“勝理”拿出來陳述一番,這等於把看家本領都拿出來了,體現了他對這個年輕人的重視。

第二,就是那個“難”字。這裏的“難”,是清談常用的術語,意思是“駁難”、“辯難”。如果說闡述道理的一方的闡述叫做“論”的話,那麼反駁的一方就叫做“難”。所以整個清談過程,無論有多少人參加,一定都包含著兩個內容:一個是“論”,一個是“難”。所以,辯論在古代也叫做“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