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清談之風(1)(1 / 3)

坐而論道

清談祖師

三國曹魏正始六年,也就是公元245年的一天,吏部尚書何晏的府邸裏,高朋滿座,談笑風生,十分熱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聚會的客人很特別,《世說新語》稱呼他們用了一個以前很少見的詞——“談客”。也就是說,這次聚會不是為了國家大事,也不是為了吃吃喝喝,而是為了——清談。而且不是兩三個“談客”坐在那裏閑扯,而是“談客盈坐”,滿屋子都是席地而坐、坐而論道的“談客”。這真是“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這樣的場麵,讓我想起現在每年一度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不用說,這次聚會的東道主,即辯論會主席當然非何晏莫屬。

何晏這個人,我前麵介紹過,他是曹操的養子,三國時著名的美男,差不多是魏晉男性美容之風的開啟者。我們還知道,何晏好色,喜歡服食一種叫做“五石散”的生猛劇毒之藥,並且為之大作廣告,弄得天下名士也都爭相服用,開啟了魏晉服藥之風,所以被魯迅先生稱為“吃藥的祖師”。但是,美容也好,服藥也好,都還不算什麼,關鍵是,這個何晏還是一個著名的玄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清談的祖師爺——這就有點讓人肅然起敬了。

說到玄學家,就不得不解釋一下什麼是玄學。所謂玄學,就是三國、兩晉時期興起的、以調和道家和儒家思想學說為主的一種哲學思潮,代表了魏晉一代之學,通常也稱之為“魏晉玄學”。我們知道,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被定於一尊,於是兩漢三四百年間,最主要學術思潮就是“經學”。所謂經學,也就是對儒家經典的注疏、闡釋之學。兩漢經學應該說是很有成就的,大師輩出,成果豐碩。但是,漢代的經學到後來越來越僵化,越來越腐朽,經學家們注釋經典,常常旁征博引,漫無邊際,主要目的似乎已經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淵博。《顏氏家訓》記載了一個很好玩的諺語說:“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顏氏家訓·勉學》)說一個經學博士去買驢,寫了一張買賣文書,寫得還挺長,但是前三頁都看完了,還沒有出現一個“驢”字!你說好笑不好笑?這樣“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的學術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所以,到了漢末魏晉時期,試圖調和儒家和道家的玄學思潮應運而生,開始取代兩漢經學,成為魏晉時代學術思想的主流了。

何謂清談?

為什麼何晏會成為當時清談的一代宗師呢?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何晏長得好。第二,何晏地位高。第三,何晏能清談。這三個原因中,最關鍵的還是能清談。

那麼,到底什麼是清談呢?我們提供一個現成的定義。台灣學者唐翼明認為,所謂魏晉清談,“指的是魏晉時代的貴族和知識分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以講究修辭技巧的談說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術社交活動。”(唐翼明《魏晉清談》)應該說,這個定義還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打個比方,清談就好比是一道智慧和語言的盛宴,令天下名士樂此不疲,傾情投入。

說到清談,往往有一種誤解,就是把清談和清議混為一談。其實,清議與清談,雖然一字之差,卻是兩個概念。二者既有聯係,又有本質的區別。清議是一種士大夫參政議政的政治訴求。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批評政治,鞭撻腐敗。二是臧否人物,砥礪士氣。歸根到底,清議是一種以道德評價為主的政治活動。清談則是一種貴族階層喜愛的探討抽象哲理、具有很強思辨性和哲學品味的一種純學術的討論。清談的內容往往都是學術課題,雖然跟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但是這種聯係是間接的,隱蔽的。歸根結底,清談是一種探討學理的學術活動。為什麼會出現清談之風呢?那是因為漢末的清議之風被兩次黨錮之禍所打壓,知識分子不敢再議論政治,於是就開始了談玄說理、坐而論道的清談。

何晏這個人,不僅擅長清談,而且熱愛清談,把發展玄學、推動清談當做自己的一種事業。他經常在他的府邸,主持和召集清談沙龍活動。我們所講的這次清談聚會就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次。為什麼說這次清談聚會最值得注意呢?因為在這次聚會中,出現了一位清談的後起之秀,天才少年!《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了這次清談的盛況,我們逐層解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