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品鑒之風(3)(1 / 3)

有一對名士,一個叫祖約,就是東晉名將祖逖的弟弟;一個叫阮孚,是“竹林七賢”中阮鹹的兒子。這兩人都有個說出去不那麼“雅”的嗜好——祖約好財,喜歡錢財,是個守財奴;阮孚呢,竟然喜歡木屐。兩個人都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相當癡迷,經常專心收集,親自打理。當時的人認為這兩個愛好,都是一種人生的牽累,看不出哪個高雅,哪個低俗,總之兩人是半斤八兩,打了個平手。

有一次,有人去拜訪祖約,正好撞見他在家裏整理財物,也就是正在那兒“盤點”。客人來的時候,祖約還沒收拾好,還剩下兩隻小竹箱財物,來不及藏起來了,祖約就連忙把小竹箱藏在背後,還傾著身子擋住那竹箱,神色很不平靜。好像生怕別人知道自己有這麼一個不雅的嗜好,又好像唯恐別人來分享他的那些“收藏”,總之很小家子氣,不夠坦然。同樣,也有人去拜訪阮孚,正好撞上他在家裏“蠟屐”,就是吹著火給木屐上蠟。蠟屐大概是給木屐“做護理”吧,可見他對木屐有多麼喜愛了。有意思的是,阮孚看見客人來了,撞上了自己在那給木屐上蠟這樣私密的事兒,居然麵不改色心不跳,表現得很自然,而且一邊幹著活兒,一邊對客人感歎地說:“不知道人一輩子能穿幾雙木屐啊?”言下之意,就是人生苦短,實在穿不了幾雙鞋子啊!整個過程,阮孚神色悠閑自得,沒有一點萎縮之態。“於是勝負始分”。通過這番對比,兩個人的高下才終於真相大白。

關於人和物的關係,莊子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山木》)就是人應該支配外物,而不要被外物所支配。隻有這樣,人才不至於被身外之物所奴役,所異化,實現真正的自由。祖約、阮孚兩人的愛好本身,無所謂高低優劣之分。但是兩人對待自己所愛之物的態度,卻能體現出兩人的人格器量的不同。祖約愛財,但又怕人知道自己愛財,好比作繭自縛,難以自拔,品格上便等而下之了。而阮孚蠟屐,並且感歎人一生能穿幾雙木屐,這就把形而下的愛好升華了,這是對人的“有限性”的一種超越,所以,阮孚給人的印象是對執著之物能“拿得起放得下”,很超脫,很自然,也很瀟灑。

不過,王子猷、王子敬兄弟也好,祖約、阮孚也好,他們的雅量比拚還不算驚心動魄,比起我們下麵要講的這個故事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鴻門宴

我們都知道“鴻門宴”的故事。那是秦朝末年,發生在項羽與劉邦之間的一段極富戲劇性的曆史傳奇。不過,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東晉鹹安二年,也就是公元372年的夏天,在東晉的都城建康,也有一場生死攸關的“鴻門宴”。而且,這場“鴻門宴”遠比項羽擺的那場“鴻門宴”更恐怖,更凶險,更有戲劇性,最終的結果也更加出人意料,更具觀賞價值,它給人留下的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詩情畫意和名士風流。這場“鴻門宴”結束之後,兩位PK多年的大名士終於分出了優劣和勝負。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是先說這場“鴻門宴”是誰請的客,買的單。此人不是別個,就是在東晉顯赫一時,功高蓋主,他打個噴嚏連皇帝都會感冒發燒的東晉大司馬-桓溫。

說起桓溫,通常的說法認為,他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帶點感情色彩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褒揚的,說他是東晉首屈一指的一代梟雄,風流名士;一種是貶低的,說他是繼東晉叛臣王敦之後的又一個覬覦皇帝寶座的野心家、陰謀家,是一個貳臣。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桓溫和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擁有文韜武略,建立了赫赫戰功,並且充滿了生命激情和人格魅力的一位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