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隱逸之風(2)(1 / 3)

可以說,隱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傳奇性、超越性和浪漫氣質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傳統士大夫的心靈世界中,隱逸,有著遠比出仕為官更高的精神品性。所以,像管寧這樣的有誌之士,願意終身實踐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方式。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管寧這樣的賢才放棄世俗的功名,去過那樣一種清貧寂寞的隱居生活呢?管寧這樣的做的時候,有哪些古代的前輩隱士為他提供信念支撐和精神援助呢?我們來講幾個古代隱士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在中國古代的隱士譜係中,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上古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相傳堯帝和舜帝都曾拜他為師。後來堯做了天子,覺得自己德行比不上許由,不足以君臨天下,就想把天下讓給許由。這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啊。但許由是個非常正直高尚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竟然逃走了,隱居在潁水之陽的箕山腳下。後來堯又召許由做九州的長官,許由更不願聽,於是就做了一件很決絕的事,他竟然跑到潁水之濱去洗自己的耳朵,以此來表明自己不為名位所動的節操和誌向。留下了一個“臨池洗耳”的典故。

許由和另一位隱士巢父是好朋友。這個巢父更有意思,他也是堯帝時的隱士,隱居山林,不慕世俗的富貴利達,年老的時候,大概覺得自己隱藏得還不夠徹底,竟然“以樹為巢而寢其上”,就是爬到樹上,搭了個窩棚住在上麵,就像鳥兒在樹上築巢一樣,所以當時人管他叫“巢父”。傳說許由在潁水之濱洗耳時,巢父正好牽著一頭小牛犢到這裏飲水,問明緣由後,巢父的反應更激烈,為了不讓許由洗耳所用之水玷汙牛犢的嘴巴,巢父竟牽著牛到上遊去飲水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許由把堯帝讓天下給他的事告訴巢父時,巢父第一個反應就是跑到水池邊去洗耳,也就是說“臨池洗耳”是巢父“發明”的。沒想到池塘的主人看見了,大喝一聲:“幹嘛要汙染我池子裏的水啊?”你看,遠古時候,似乎到處都是這種視名利如糞土的高人異士,讀他們的故事,我們後人常常會覺得有點不自在,有點臉紅。

許由和巢父可以說是中國隱士的鼻祖,兩人合稱“巢許”、“巢由”,後來竟成了隱士的代名詞,連他們隱居的箕山,也大大的有名,每當人們表達隱居的誌向的時候,總是會用“箕山之誌”來說明。

殷商後期,還有兩個著名的隱士,是一對兄弟,名叫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相傳是商朝小諸侯國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排行分別是老大和老三。孤竹君生前欲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可他死後,叔齊卻要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不幹,於是就逃走了。沒想到叔齊也沒把君位放在眼裏,照樣來個一走了之。國人沒辦法,隻好擁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國君。伯夷叔齊兄弟兩個聽說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那裏政通人和,老有所養,就前去投奔。不想剛到那裏,西伯就死了,他的兒子武王正要興兵討伐商紂王。哥倆兒不顧性命,“叩馬而諫”,就是勒住馬頭進行規勸。他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要大動幹戈,這能叫孝嗎?作為人臣卻要殺害君主,這能叫做仁嗎?”武王身邊的衛兵拔刀要殺掉他們,幸有太公呂尚出來打圓場,這才免於一劫。可等到武王滅了商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時,伯夷、叔齊卻義不受辱,於是隱居在首陽山(在今甘肅渭源縣東南)上,堅決“不食周粟”,就是堅決不吃周王朝的糧食,僅靠采摘野菜充饑,後來竟餓死在首陽山上。

伯夷和叔齊兩兄弟的故事曆來都有很多爭議。我們今天看來,“不食周粟”好像有點“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迂腐氣,但是,仔細想想,這兩兄弟堅持自己認定的價值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的確算得上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令人肅然起敬。所以孔子對伯夷、叔齊非常敬仰,說他們是“求仁得仁”,死而無憾。

到了東漢,隱逸之風大興,隱士輩出,甚至有人專門為隱士立傳,把隱士稱作高士,隱士傳記很多都以《高士傳》命名,高士也就是“高讓之士”,讓什麼呢?讓的是芸芸眾生趨之若鶩的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東漢的隱士大都很有個性,動不動就來個“不知所終”,“查無此人”,大玩“人間蒸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嚴子陵。嚴子陵年輕時已有高名,曾與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一起遊學,為同窗好友。後來劉秀即位,嚴子陵就隱姓埋名,隱身不見,和皇帝捉起了迷藏。劉秀十分思念這位賢良有德的老同學,就下令“物色訪之”,就是展開“人肉搜索”。最後終於找到了在山澤間垂釣的嚴子陵。於是三請四請,總算把嚴子陵請到京城。一天,劉秀親自來到招待所看望這位老同學。皇帝禮賢下士,大駕光臨,多大的麵子啊!可嚴子陵不僅沒有三拜九叩,還躺臥不起,呼呼大睡。劉秀也不介意,走到他跟前撫摸著他的肚子說:“子陵啊,難道你不能出山當我的助理,一同治理天下嗎?”嚴子陵假裝睡著了,默然不應。過了好一會,才睜開眼睛盯著劉秀,說:“你知道巢父洗耳的故事吧,士故有誌,何必要苦苦相逼呢?”劉秀拿他沒辦法,坐上車子歎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