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服藥之風(4)(2 / 2)

還有一種“文化後遺症”也很值得注意,就是魏晉名士有一種“居喪無禮”的風氣,也是和服藥有關的。按照儒家喪禮,父母去世,辦喪事的時候,是不許飲酒食肉的,但是因為服藥的緣故,必須要喝溫酒才行,所以,一些名士便在居喪期間不遵禮節,照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這種行為其實是從東漢的戴良就開始了,但是尚未形成風氣,到了魏晉,人們就利用服藥之後必須喝酒這個借口,在喪禮上狂飲大嚼而不受禮法限製,如“竹林七賢”的阮籍、王戎就是。後來,“居喪無禮”就漸漸成為魏晉名士展示放達個性的一種風氣了。

無藥可解

作為一種劇毒之藥,“五石散”有沒有解藥呢?

事實上,古代的確有不少《解寒食散方》之類的文獻,如皇甫謐就列舉了許多解毒方法,如喝三黃湯、梔子湯、針灸等,效果還是有的,隻是一般人不懂。我們這裏不再展開。值得一說的,倒是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解毒之道。這事跟東晉大名士王羲之有關。眾所周知,王羲之有個愛好,就是喜歡鵝。通常的觀點認為,大書法家王羲之喜歡鵝,跟鵝這種動物脖頸頎長,轉動伸展之時姿態多變,深合書法之道有關。這當然是可能的。但是,陳寅恪先生經過審慎考證,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他認為王羲之喜歡鵝,和服食養生有關,因為鵝肉可解五髒丹毒!要知道,王羲之一家都是信奉天師道的,而天師道講究服食煉丹,史書上說,王羲之經常“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裏,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甚至說:“我卒當以樂死。”(《晉書·王羲之傳》)可見,王羲之是把服食養生與遊山玩水當做人生一大樂事的。

那麼,活了58歲的王羲之到底是不是“樂死”的呢?恰恰相反,王羲之差不多是被“氣死”的,把他“氣死”的不是別人,就是那位被他看不起的王藍田。《世說新語·仇隙》篇記載,王羲之特別瞧不起王藍田,但是王藍田晚年時聲名越來越好,這讓王羲之十分不平。有一次,他趁王藍田辦喪事的時候前去鬧事——按照當時喪禮,喪事的主人哭過幾聲之後,前來吊孝的客人也要哭幾聲還禮,並且還要握一握孝子的手,沒想到王藍田及家人哭過之後,王羲之竟然拂袖而去,存心羞辱人家,從此兩人就反目成仇。後來王藍田做了他的頂頭上司,王羲之聽到這個消息,忍無可忍,竟然派人上報朝廷,希望把自己所屬的會稽郡單獨劃出來,成立越州!這事不僅沒能成功,反而引起當時賢達名士的恥笑。王藍田也以牙還牙,趁機派人察看王羲之郡中的不法行為,整他的“黑材料”,並且告訴他:你自己看著辦吧。王羲之於是稱病辭去郡守一職,發誓再也不做官了,朝廷因為他發的誓太重,也就不再起用他。最後,王羲之就在憤慨中抑鬱而死。由此看來,風流瀟灑的王羲之也有瑕疵,由於是“五石散”的老用戶,他的脾氣並不比王藍田好多少,從某種程度上說,壞脾氣幾乎是導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

總之,魏晉名士的服藥之風,看似很另類,不可理喻,但的確富有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是魏晉士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服藥所帶來的各種負麵效應,也的確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反思。不過話又說回來,最能展示魏晉名士風采的倒不是喝藥,而是飲酒。

那麼,飲酒之風又是怎樣的呢?為什麼飲酒竟會成為魏晉名士的一個重要標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