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從口入
“人蛋大戰”
說完魏晉美容之風,我們來講講魏晉名士的服藥之風。《世說新語》有一個門類,叫做《忿狷》,忿就是憤怒,狷就是性情急躁,也就是說,這一個門類,記載的都是脾氣大、愛發火的人。其中“王藍田食雞子”的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
王藍田性急。嚐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複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
王藍田名王述,字懷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古代經常以官爵稱呼一個人,王述因為襲封了其父王承的爵位藍田縣侯,所以就被稱作王藍田。王藍田這個人性情非常急躁。有一次他吃雞子,也就是雞蛋——我們吃雞蛋都是要親自動手剝蛋殼吧,可王藍田不,——他先用筷子去戳雞蛋,結果沒有戳進去。這本來很正常,雞蛋是橢圓形的,還有一層硬殼,哪那麼容易戳進去呢?可是王藍田為這點小事就開始“大怒”了。人的心態一失衡,行為肯定也要失常,他竟然抓起這隻雞蛋就扔到了地上!王藍田當時的神態動作,真是要多好笑就有多好笑。
更好笑的是,這個雞蛋好像故意和王藍田過不去似的,它被摔在地上竟然沒碎。不僅沒碎,它還在地上跳芭蕾——“圓轉未止”,就是滴溜溜地轉個不停。這下王藍田更火了,他就下地用木屐齒去踩。故事到了這時候,簡直是一場火藥味兒很濃的戰爭了。王藍田穿的木屐,是大有講究的,木屐就是木底的鞋子,木底下麵有的有齒,有的沒齒,齒也就是跟,魏晉人穿的木屐大都是有齒的,而且是前後兩個齒,中間有個空當。正是這個屐齒中間的空當,讓這場“人蛋大戰”變得更有戲劇性了。王藍田下去一踩,估計雞蛋正好卡在了屐齒之間的空當裏,當然又沒有踩破。
第二個回合,王藍田又落於下風。這下他更氣極敗壞了,“瞋甚”——瞋就是睜大眼睛瞪人的樣子,不過這回瞪的不是人而是雞蛋。說時遲,那時快,這次王藍田總算動用了他那隻養尊處優的手,把雞蛋從地上撿起來。你撿起來剝了殼吃掉不就完事了嗎?可他不,他把雞蛋直接放進口裏,用牙狠狠地咬。這一咬,當然把雞蛋咬破了。咬破了你就吃啊?可他不,估計是火氣還沒消,他竟然把入口的雞蛋又十分孩子氣地吐了出來!就像貓捉住老鼠一定要好好逗弄一番一樣,王藍田那意思大概是:把我折騰了半天,想讓我好好地吃你,沒門兒!
這條故事的末尾繼續寫道:
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同上)
王右軍就是王羲之,因為官至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聽說王藍田食雞子的事後,就大笑起來,十分輕蔑地說:“要是王安期也有這種上不得台麵的急性子,那就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了,更何況是等而下之的王藍田呢?”王安期就是王藍田的父親王承,王承是西晉一流的名士,在士林享有很高的名望。順便說一句,魏晉之際有兩個王氏家族非常顯赫,一個山西太原王氏,一個是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王氏,兩個王氏都是人才輩出,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很高,彼此難免有攀比競爭之心。王藍田出身於山西太原王氏,東晉時,他和出身山東琅琊的王羲之是齊名的。但是王羲之對王藍田很看不起,因為王藍田這個人為官貪濁,他做宛陵令的時候,受賄多達一千多起。丞相王導勸告他,他卻大言不慚地說:“足自當止。”等我撈夠了,自然就會停止的。和這樣一個品行有瑕疵的人齊名,對於性情耿介而又傲慢的王羲之來說,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隻要逮住機會,王羲之總要拿王藍田開涮。上麵王羲之說的這句話,意思很明白,就是王藍田這種性情狂躁的愣頭青,哪裏配和我王羲之相提並論呢?
這就是“王藍田食雞子”的故事。這故事和我們這一講的話題大有關係。稍微了解魏晉風度的朋友可能都有個印象,魏晉名士大都很有個性,甚至很有脾氣,像王藍田這樣的性情狂躁的人在魏晉一點都不稀罕。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魏晉名士之所以脾氣大,個性強,跟當時的一種風氣大有關係。什麼風氣呢?就是服藥之風。
那麼,魏晉名士所服的,到底是一種什麼藥呢?說起來真是有點聳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