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二 豬場管理(2 / 3)

2)豬舍的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發生各種傳染病而進行臨時消毒及終末消毒時,選用消毒劑隨疫病的種類不同而異。一般腸道菌、病毒性疾病,可選用5%漂白粉或1%~2%氫氧化鈉熱溶液。但如發生細菌芽孢引起的傳染病(如炭疽、氣腫疽等)時,則需使用10%~20%漂白粉、1%~2%氫氧化鈉熱溶液或其他強力消毒劑。在消毒豬的同時,在病豬舍、隔離舍的出入口處應放置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墊。

(4)帶豬消毒:

1)一般性帶豬消毒。常用的藥物有0.2%~0.3%過氧乙酸,每立方米空間用藥20~40mL,也可用0.2%的次氯酸鈉溶液或0.1%新潔爾滅溶液。0.5%以下的過氧乙酸對人畜無害,為了減少對工作人員的刺激,在消毒時佩戴口罩。

本消毒方法全年均可使用,一般情況下每周消毒1~2次,春秋疫情常發季節每周消毒3次,在有疫情發生時每天消毒1~2次。帶豬消毒時可以將3~5種消毒藥交替使用。

2)豬體保健消毒。妊娠母豬在進入分娩舍前,用熱毛巾對全身皮膚進行清潔,然後用0.1%高錳酸鉀水擦洗全身,在臨產前再消毒1次,重點要擦洗會陰部和乳頭,保證仔豬在出生後和哺乳期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哺乳期母豬的乳房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一般每隔7d消毒1次,嚴重發病的可按照汙染豬場的狀況進行消毒處理。

新生仔豬出生後要用熱毛巾對其全身皮膚進行擦洗,然後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全身,再用毛巾擦幹。

(5)用具消毒:定期對保溫箱、補料槽、飼料車、料箱、針管等進行消毒。一般先將用具衝洗幹淨,然後用0.1%新潔爾滅或0.2%~0.5%過氧乙酸消毒,最後在密閉的室內進行熏蒸。

(6)糞便消毒:糞便的消毒方法有多種,如焚燒法、化學藥品消毒法、掩埋法、生物熱消毒法等。實踐中最常用的是生物熱消毒法,此法能使被非芽孢病原微生物汙染的糞便變為無害,且不喪失肥料的應用價值。

(7)墊料消毒:豬場的墊料可以通過陽光照射的方法進行消毒。這是一種最經濟、最簡單的方法,將墊料放在烈日下暴曬2~3h,能殺滅多種病原微生物。對於少量的墊草,可以直接用紫外線燈照射1~2h,可以殺滅大部分微生物。

5.提高消毒效果的措施

(1)按消毒對象選擇消毒劑和消毒方法。

(2)按疫病類型確定消毒重點:如經消化道傳染的應搞好衛生,加強飼料、飲水和用具的消毒。經呼吸道傳播的應重點做好豬舍空氣和豬體表消毒。

(3)按疫病流行情況掌握消毒次數。

(4)掌握好環境溫濕度:一般溫度高的相對消毒效果更好些,所以每天上午9:30~11:30,下午3:30~5:00時開展消毒較好。濕度在60%~70%開展消毒效果更好些。

(5)控製好環境酸堿度:微生物正常生長繁殖的酸堿度pH值為6~8。當pH值大於7時,細菌帶的負電荷增多,有利於火堿等殺滅細菌。

(6)掌握好消毒劑的濃度:如70%酒精消毒效果最好。

(7)不同消毒藥品不能混合使用。

(8)消毒藥品應定期輪換使用。

二、豬場免疫

預防免疫注射是防止豬傳染病發生的關鍵措施。豬場免疫的目的:一是控製或淨化對豬場危害大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支原體等),二是產生或加強豬群對外界流行疾病的抗體。用來防製豬傳染病的疫苗種類較多,每種疫苗隻能用於預防一種傳染病。養豬生產過程中應根據當地豬的疫病流行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疫病的預防接種工作,並注意選擇適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1.各類豬的免疫對象

(1)後備豬:在配種前產生一些主要繁殖病的抗體,以減少繁殖病的發生。主要免疫對象有藍耳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瘟、乙型腦炎和口蹄疫等。

(2)妊娠母豬:一般在母豬懷孕後期接種常見病(非繁殖性病)的疫苗,可以提高初乳中的抗體含量,使乳豬在哺乳期不易發病,主要的免疫對象有大腸杆菌、鏈球菌、副嗜血杆菌、支原體、放線杆菌等引起的疾病。

(3)空懷母豬:免疫繁殖性疾病的疫苗,避免在懷孕期使用繁殖性疾病疫苗引起嚴重後果。主要的免疫對象有藍耳病、偽狂犬病、豬瘟、細小病毒病等。

(4)哺乳母豬:主要免疫對象有口蹄疫、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乙型腦炎。

(5)哺乳仔豬:主要免疫對象有豬瘟、藍耳病、口蹄疫。支原體、副嗜血杆菌、鏈球菌、放線杆菌等引起的疾病。

(6)斷奶仔豬:重點加強常見病的免疫。主要免疫對象有口蹄疫、藍耳病、豬瘟,支原體、副嗜血杆菌、鏈球菌引起的疾病。

(7)公豬:安排在每年的3~4月和10~11月,一年兩次。主要免疫對象有豬瘟、藍耳病、口蹄疫、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豬偽狂犬病、乙型腦炎等。

2.豬場免疫程序製訂的原則

給豬進行免疫,應首先按危害程度排列出當地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然後確定疫苗種類、劑型、劑量、次數以及免疫時間等。免疫的基本原則:一是要“少而精”,選出必須要免疫而且免疫有效的;根據疫情和可能發生的激發因素安排次要的;排除可免可不免或免疫效果不好或不能肯定的。二是要定適合於本場豬群情況的“個性化”免疫程序,避免盲目模仿。

(1)必須免疫的:如豬瘟的預防。25~35日齡及60~70日齡各免疫1次,母豬於配種前和產後25d各免疫1次。用細胞苗2~4頭份或組織苗1~2頭份。要用豬瘟單苗,不要用“豬三聯苗”。

(2)多數場應免疫的:如豬偽狂犬病和口蹄疫,因它在有些場、群或不同年代發病差別較大。可各在母豬配種前用滅活苗免疫1次,有疫情時隨時加強。偽狂犬病發病場對斷奶仔豬免疫1次,嚴重發病場或對後備豬間隔4~6周加強免疫1次,用弱毒苗時選用基因缺失苗。有口蹄疫疫情時,於40~50日齡及100日齡各免疫1次,用濃縮苗,最好做後海穴注射。

(3)有選擇性免疫的:各不同地區和場、群或不同年份發病差距很大,少數豬群發病較重,與環境條件、衛生管理關係密切的疫病,如仔豬黃痢、白痢、血痢、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感染、豬氣喘病、豬萎縮性鼻炎、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它們的免疫效果常受飼養管理條件的影響。注意此類疫苗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質量好的但價格較貴。

(4)大多數不需免疫的:如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在一些規模化豬場停止免疫已一二十年之久,並未見這三種病的發生或危害,在散養戶中也隻是偶有個別發生。

(5)階段性應免疫的:母豬在斷奶或產後25d除免疫豬瘟、口蹄疫外,還應免疫豬偽狂犬病及藍耳病(用滅活苗),在第2~4胎的配種前應做細小病毒病免疫。後備豬的免疫極為重要,為以後健康繁殖奠定基礎,應於4月齡及配種前各免疫1次豬瘟、偽狂犬病、口蹄疫、藍耳病等。如在4月前配種還應接種乙型腦炎疫苗。8~9月齡時用細小病毒病疫苗免疫1次。

妊娠期免疫有時偶因疫苗反應或外力作用引起流產,但有些病由於母源抗體低,在遭受感染時可致所生仔豬整窩死亡,尤以偽狂犬病、口蹄疫最為嚴重,故懷孕後期有疫情時或在某些場群應該免疫。傳染性胃腸炎等也有引起整窩新生仔豬死亡的情況,但地域性差別較大。在後備豬期間已獲得完整免疫的種公豬,每年應加強口蹄疫、豬瘟、偽狂犬病免疫各2次,於3歲前每年注射2次細小病毒病疫苗。商品豬必須做豬瘟免疫,根據情況考慮口蹄疫和偽狂犬病的免疫。

(6)配合藥物預防的:豬鏈球菌病、豬副嗜血杆菌病主要是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危害嚴重,在發病時免疫作用明顯滯後,但用藥物預防可立即收效,在發生麵積較大或受到威脅時,應以免疫為主。

(7)待進一步觀察免疫的:如藍耳病的滅活苗保護效力及弱毒苗有無激發發病、“散毒”或未產生保護力等應密切觀察,以確定是否免疫。

3.豬場主要傳染病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據豬群的免疫狀態和傳染病的流行季節,結合當地的具體疫情而製訂預防接種的疫苗種類、接種時間、次數和間隔等。一般情況下,豬瘟、大腸杆菌病、仔豬副傷寒、豬偽狂犬病、口蹄疫、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呼吸與繁殖障礙綜合征等廣泛存在,並難以及時治療。因此,設計免疫種類時應主要考慮以上疫病,其他疾病預防免疫則應根據疾病在本地區及附近地區的流行情況考慮。

(1)豬瘟免疫:種公豬每年春、秋季用豬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種一次。後備種豬:選留做種用時立即免疫接種一次;配種前半個月免疫接種一次。根據本場種母豬、仔豬豬瘟免疫抗體監測結果,以及是否疫區確定母豬和仔豬免疫程序。非疫區、也未受威脅地區:種母豬於產前30d免疫接種一次;仔豬於20日齡、70日齡各免疫接種一次。疫區或流動頻繁的受威脅地區:種母豬於產後斷奶或空懷時期免疫接種一次;仔豬於20日齡、70日齡各免疫接種一次。或者初乳前免疫(超前免疫、零時免疫),即在仔豬出生後未吃初乳前立即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接種一次,接種後2h可哺乳;到60~65日齡時,再強化免疫一次。

(2)豬丹毒、豬肺疫免疫:種豬春、秋兩季分別各免疫接種一次。仔豬據本場及地區疫情監測情況而定,斷奶後分別用豬丹毒和豬肺疫菌苗免疫接種一次,或70日齡分別用豬丹毒和豬肺疫菌苗免疫接種一次,或兩種菌苗皆不注射。

(3)仔豬副傷寒免疫:仔豬斷奶後上網床時(30~35日齡)口服或注射1頭份仔豬副傷寒菌苗,或者不免疫。對經常發生仔豬副傷寒的場和地區,為了加強免疫力,可在斷奶前後各免疫一次,間隔3~4周。

(4)仔豬大腸杆菌病(黃痢)免疫:妊娠母豬於產前40~42d和15~20d分別用大腸杆菌苗(K88、K99、987P)免疫接種一次,或不注射此菌苗。

(5)仔豬紅痢免疫:妊娠母豬於產前30d和15d分別用紅痢菌苗免疫接種一次,或不注射此菌苗。

(6)豬細小病毒病:種公母豬每年用豬細小病毒病疫苗免疫接種一次。後備公母豬配種前1個月免疫接種一次,對陽性豬群的經產母豬無須免疫。

(7)豬氣喘病免疫:用豬氣喘病弱毒菌苗,成年種豬每年免疫接種一次;7~15日齡仔豬免疫接種一次;後備種豬於配種前再免疫接種一次。或選用氣喘病滅活疫苗,仔豬於1周齡首免,2周齡後第2次免疫。

(8)豬狂犬病免疫(隻用於疫區和周圍受威脅區):用偽狂犬病病毒K61弱毒疫苗,成年種豬和妊娠母豬產前1個月免疫接種一次,仔豬1周齡和斷奶後各免疫接種一次。或選用豬偽狂犬病滅活疫苗、基因缺失滅活疫苗免疫接種一次。

(9)豬乙型腦炎免疫(隻用於疫區和周圍受威脅區):對5月齡至2歲的公母豬,在蚊子出現的前一個月(每年4~5月初)用乙型腦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種一次。

(10)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免疫(隻用於疫區和病豬群):妊娠母豬產前1個月用萎縮性鼻炎油佐劑二聯滅活菌苗免疫接種一次。種公豬每年接種一次。

4.豬階段性免疫程序

(1)商品豬免疫:

1日齡:豬瘟常發豬場用豬瘟弱毒苗超前免疫,肌內注射1頭份;

3日齡:鼻內接種偽狂犬病弱毒疫苗;

7~10日齡:豬偽狂犬病滅活苗,頸部肌內注射0.5~1mL,斷乳後二免2mL;

20~30日齡:豬藍耳病滅活苗,肌內或皮下注射1~2mL;

20~25日齡:仔豬水腫病苗,頸部肌內注射2mL;

20~30日齡:豬鏈球菌病滅活苗,肌內或皮下注射1mL,2周後二免2mL;

30日齡或斷乳後:仔豬副傷寒活苗,口服1頭份,常發病場3~4周後二免;

45~50日齡:豬口蹄疫濃縮滅活苗,頸部肌內注射或穴位注射,體重30kg以下1mL,體重30~80kg2mL,體重80kg以上3mL,或穴位注射1mL;

60日齡:豬丹毒菌苗,頸部肌內注射或口服1頭份;

50~60日齡:豬肺疫菌苗,口服1頭份。

外購仔豬進場觀察48h後免疫口蹄疫1次,20~30d後二免。在首免口蹄疫3~7d後分別免疫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苗各1次,每次間隔3~7d。

(2)種用仔豬免疫:

1日齡:豬瘟細胞苗,吃初乳前肌內注射2頭份,1~2h後再哺乳,60日齡二免4頭份;

3~5日齡:仔豬黃白痢基因工程苗,頸部肌內注射2mL;

7~10日齡:豬偽狂犬病滅活苗,頸部肌內注射0.5~1mL,斷乳後二免2mL;

10~15日齡:豬喘氣病苗,肺內注射2mL,常發病場15~21d後二免;

20~25日齡:豬瘟細胞苗,頸部肌內注射4頭份,60~65日齡二免;

20~25日齡:仔豬水腫病苗,頸部肌內注射2mL;

20~30日齡:豬藍耳病滅活苗,肌內或皮下注射1~2mL;

20~30日齡:豬鏈球菌病滅活苗,肌內或皮下注射1mL,2周後二免2mL;

30日齡或斷乳後:仔豬副傷寒活苗,口服1頭份,常發病場3~4周後二免;

45~50日齡:豬口蹄疫濃縮滅活苗,頸部肌內注射,體重30kg以下1mL,80日齡體重30~80kg2mL、體重80kg以上3mL;

50~60日齡:豬丹毒菌苗,頸部肌內注射或口服1頭份;豬肺疫菌苗口服1頭份;

60~70日齡: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苗,肌內或皮下注射2mL,2周後加強免1次。

(3)後備公、母豬免疫:

配種前1個月:肌內注射細小病毒、乙型腦炎疫苗;

配種前20~30d:肌內注射豬瘟、豬丹毒二聯苗(或用加豬肺疫的三聯苗);

配種前1個月:肌內注射豬偽狂犬病弱毒苗、口蹄疫、藍耳病疫苗。

(4)母豬免疫:

空懷期:肌內注射豬瘟、豬丹毒二聯苗(或用加豬肺疫的三聯苗);

初產豬:肌內注射一次細小病毒滅活苗,以後可不免疫;

前3年:每年3~4月肌內注射1次乙腦苗,3年後可不免疫;

每年:肌內注射3~4次豬偽狂犬病弱毒疫苗;

產前45d、15d:分別注射K88、K99、987P大腸杆菌苗;

產前45d:肌內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疫苗;

產前35d:皮下注射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滅活苗;

產前30d:肌內注射仔豬紅痢疫苗;

產前25d:肌內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疫苗;

產前16d:肌內注射仔豬紅痢疫苗。

(5)公豬免疫:

每年春、秋季:各注射1次豬瘟、豬丹毒二聯苗(或用加豬肺疫的三聯苗);

每年3~4月:肌內注射1次乙腦苗;2次氣喘病滅活菌苗;3~4次豬偽狂犬病弱毒疫苗。

5.免疫接種禁忌

(1)忌盲目接種:在給生豬免疫接種前,首先應對本地豬病流行的規律和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製訂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件的豬場要定期做豬群抗體水平檢測。

(2)忌注射過期疫苗:選購疫苗時,應根據豬的數量和疫苗的免疫期限製訂疫苗用量計劃,並到正規的畜牧部門選購疫苗。不購買瓶壁破裂、瓶簽不清或記載不詳的疫苗,不購買沒有按要求保存和快到失效期的疫苗。

(3)忌過多或過少注射疫苗:疫苗注射過多往往引起疫苗反應,過少則抗原不足,達不到預防效果。疫苗使用前應充分振蕩,使沉澱物混合均勻。細看瓶簽及使用說明,按要求劑量嚴格注射,並詳細記錄注射劑量、日期、疫苗產地、出廠時間等,防止漏防。

(4)忌給懷孕母豬注射疫苗:疫苗注射的應激可能引起母豬流產、早產或死胎。對繁殖母豬,最好在配種前1個月注射疫苗,既可防止母豬在妊娠期內因接種疫苗而引起流產,又可提高出生仔豬的免疫力。

(5)忌過早給仔豬注射疫苗:剛出生的仔豬可從母體獲得母源抗體(如果母豬進行過產前的免疫),能有效地抗病,除遇特殊情況(如超前免疫),一般不過早接種疫苗。如果過早地注射疫苗,一是仔豬免疫應答較差,二是幹擾了母源抗體。

(6)忌同時注射兩種疫苗:注射疫苗以後,豬需要一定的時間以產生抗體。如果兩種疫苗同時注射,疫苗之間可能會互相幹擾,影響抗體的形成,效果往往不佳。所以注射兩種不同的疫苗,應間隔5~7d,最好間隔10d以上。

(7)忌注射時消毒不嚴:注射疫苗時要做好充分的消毒準備,針頭、注射器、鑷子等必須事先消毒,酒精棉球需在48h前準備。免疫時,每注射一頭豬要換一個針頭,以防帶毒、帶菌。同時,在豬群免疫注射前後,還要避免大搞消毒工作和使用抗菌藥物。

三、豬場的驅蟲

豬場寄生蟲病的防治往往易被忽略,但實際寄生蟲病造成的損失並不小。豬場主要寄生蟲病包括蛔蟲病、結節蟲病、鞭蟲病、疥蟎病等,次要寄生蟲病包括肺線蟲病、腎蟲病、胃線蟲病等。寄生蟲病與外界的聯係十分緊密,從而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難度。寄生蟲病的防治一般均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綜合防治措施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畜體驅蟲;二是環境衛生。

1.常見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與防治

(1)豬蛔蟲病:本病的病原體是蛔科的豬蛔蟲,寄生於豬小腸內。從豬吞食感染性蟲卵到發育為成蟲需2~2.5個月。由於豬蛔蟲生活史簡單,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對外界環境和化學藥品有很強的抵抗力,因此各種養豬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尤其在衛生條件較差的中、小型養豬場和營養不良的豬群中感染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北方地區以夏、秋季節為高發期。豬感染蛔蟲主要是由於采食了被感染性蟲卵汙染的飼料(包括生的青綠飼料)和飲水。另外母豬的乳房觸地沾染了蟲卵,可使仔豬在吮乳時感染。仔豬感染蛔蟲後症狀一般都比較嚴重,可引起仔豬生長發育緩慢、抵抗力低,並容易繼發其他細菌、病毒性疾病,死亡率也較高。成年豬一般抵抗力較強而不表現明顯臨床症狀,但往往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懷孕母豬蛔蟲感染嚴重時可引起隱性流產或新生仔豬體重偏小等不良後果。蛔蟲幼蟲在豬體內的移行還可破壞豬的腸壁、肝髒、肺髒等髒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移行至肺髒會加重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的症狀,移行至肝髒會出現黃疸性疾病。

可用伊維菌素按每千克體重0.2~0.3mg皮下注射。或丙硫咪唑按每千克體重5~20mg拌料讓豬群采食。中藥可用石榴皮、使君子各15g,烏梅3個,檳榔13g(25kg體重的用量)煎湯,一次空腹灌服。本病的預防多采用豬蛔蟲成熟前連續驅蟲法,對45~60日齡仔豬每隔20d驅蟲1次,共驅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