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生物安全體係的建立
規模化養豬是在有限的空間采用集約化工廠化方式飼養盡可能多的豬群,從而獲得最大效益回報。而健全的生物安全體係能夠最大限度降低豬場暴發疾病的風險。生物安全體係主要著眼於為豬場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提高豬機體的抵抗力,同時盡可能使豬遠離病原體的攻擊。目前,針對現代化飼養管理體係下疫病控製的新特點,生物安全已經和藥物治療、疫苗免疫等共同組成了疫病控製的三角體係,生物安全的有效實施,可為藥物治療和疫苗免疫提供一個良好的應用環境,獲得藥物治療和疫苗免疫的最佳效果,進而減少在飼養過程中藥物和疫苗的使用。
一、規模化豬場建立生物安全體係的意義
當前規模化豬場中,經過高度選育的豬群對疾病的特異和非特異抵抗的免疫記憶逐代減少,有限的空間和較高的飼養密度進一步加劇豬群抵抗力的降低。隨著我國規模化養殖的不斷擴大、豬隻流動性的不斷增加,疫病的危害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突出,老的疫病尚未控製住,新的疫病卻不斷出現,因此豬場的防病壓力也越來越大。目前使用藥物和疫苗來控製疫病越來越困難,成本也越來越高,而且藥物和疫苗對豬體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各種類型豬場都存在疫病泛濫,治療困難,生產豬繁殖性能不佳,豬群生產性能低的問題。如何通過各種手段打斷疫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建立健康豬群,防止疫病的發生,保證豬場正常生產發展,獲得更高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是擺在每一個養豬人麵前的問題。近幾年來,通過生物安全措施來預防和控製疫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實踐表明,執行生物安全措施所需要的成本遠遠低於疾病所造成的損失,效果也很明顯,所以各類豬場應該嚴格貫徹生物安全理念和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控製豬場疫病的發生。
二、建立生物安全體係的措施
生物安全體係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排除疫病威脅,保護豬群健康,保證豬場正常生產發展,發揮最大生產優勢的方法集合體係總稱。豬場生物安全體係的主要內容就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阻斷病原微生物在場內傳播擴散、防止豬場內病原微生物向豬場外傳播擴散、提高豬群整體健康水平。總體包括:豬場環境控製,豬群的健康管理,飼料營養,飼養管理,衛生防疫,藥物保健,免疫監測等幾個方麵。
1.防止外界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
防止外界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就是切斷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的一切途徑,主要包括:
(1)豬場場址的選擇:場址選擇是豬場生物安全體係中最重要的要素。豬場場址的選擇是豬場建設的第一步,正確的選址是豬場建成後能否長久發展和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基礎,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這就要求在選址時嚴謹、科學、具有長遠眼光。要慎重考慮建設地點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綜合考慮豬群的生理和行為需求、衛生防疫條件、生產工藝、飼養技術、生產流通、組織管理和場區發展等各種因素,科學地、因地製宜地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在選址時必須考慮如何有效防止外界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當然也要充分考慮其排汙對周邊村莊、河流、農田及大氣的影響。
(2)人員控製:豬場人員進出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人員有可能會造成病原的傳入,既包括機械性也包括生物性傳播。當人員接觸了患豬或被病原汙染的設施之後再進入豬場,就會發生機械性傳播。對於既感染人又感染豬的病原,則可能通過人員進行生物性傳播。感染了這種病原的人員接觸豬隻之後,就可能將病原傳給豬隻。所以要加強豬場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教育,增強防範意識。原則上豬場謝絕參觀,對外來人員要求換穿工作服、鞋、帽,並經消毒後可進入生產區,且隻能在外參觀,不可入內。嚴格限製人員、動物和運輸工具的流動和進入豬場。
(3)飼料安全管理:統計數據表明,豬群80%以上腸道健康問題與飼料有關,因此控製飼料及其原料在采購、加工、運輸和貯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物安全風險,可以明顯降低豬群健康的不利影響。
(4)水源和有害生物管理:包括豬場人員飲用水和豬隻飲水,應定期添加次氯酸鈉2×10-6~4×10-6消毒淨化;飲水每年要做2次常規檢測,檢測飲水水質變化,重點監測大腸杆菌數。嚴格管理,防止其他畜禽動物、家養寵物、野生動物、鳥類、蒼蠅、蚊蟲和齧齒類動物將病原微生物傳入豬場,如建造防鳥網,豬場內應禁止養狗和貓,定期消滅老鼠和蚊蠅等。
(5)出豬台設施管理:在豬場的生物安全體係中,出豬台設施是僅次於場址的重要的生物安全設施,也是直接與外界接觸交叉感染的敏感區域,因此要劃分明確的出豬台淨區和髒區,豬隻隻能按照淨區-髒區單向流動,生產區工作人員禁止進入髒區;出豬台每次使用後能夠及時徹底衝洗消毒;出豬台的設計應保證衝洗的汙水不能回流到出豬台淨區。
(6)堅持自繁自養,嚴格引種:堅持自繁自養是實施生物安全的重要環節,從外麵引進豬隻是病原傳入最常見、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從市場上收購仔豬育肥,很容易購進潛伏感染的豬甚至是病豬,往往導致疫病傳播和蔓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必須引進種豬時,要了解來源豬群的健康狀況、免疫情況、驅蟲記錄以及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進行嚴格檢疫,並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認安全、無隱患,體表消毒後再轉入豬舍飼養,這是控製外源病原體進入豬場的有效措施。
2.阻斷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在豬場內的傳播
擴散控製場內病原擴散的生物安全措施是豬場生物安全體係重要組成部分,其控製措施如下:
(1)實行嚴格的隔離、消毒製度:豬場生活區、生產區及糞汙處理區隔離分開,並設有隔離舍。場內豬舍保持一定的生物安全距離。出入運輸車輛必須經過嚴格的清洗和消毒。生產區內的運輸工具要做到及時清洗消毒,保持清潔衛生,場內的運輸工具不能到場外使用。本場內各豬舍的飼養員禁止互相串舍,各階段生產工具和物品專舍專用,禁止混用。技術人員進入不同豬舍要更換衣物,嚴格消毒。定期消毒、殺蟲、滅鼠、驅蟲及防疫。疑似傳染病的病豬及時隔離飼養,切斷豬群間病原傳播。
(2)豬場髒區和淨區管理:做好豬場髒區和淨區、生產區內汙道和淨道交界處的控製,從豬場髒區進入淨區,更換淨區衣服鞋帽(或更換膠鞋)或腳踏交界處的腳浴消毒盆,反之亦然。淨區物品和生產工具的清洗消毒均在淨區中進行,禁止進入髒區,髒區物品須經充分消毒後才能進入淨區。所有員工要有淨區、髒區的概念,場內人員要有淨道、汙道的概念,盡量不要交叉,避免汙染。
(3)豬群環境控製:加強豬群衛生、消毒、免疫、飼養密度、通風換氣、冬季保暖、夏季降溫等環境控製措施對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尤為重要。良好的通風可大大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而在豬場密集的地區,這個問題尤其突出。好的通風可使豬舍幹燥,而幹燥則可使絕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死亡。管理差(如通風不良、潮濕、擁擠、炎熱、寒冷以及肮髒等),易引起應激,可損害豬的免疫係統從而降低抵抗力。溫度與濕度的控製是提高仔豬保育階段成活率的關鍵。
(4)科學的飼養管理: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可提高豬隻的非特異性抗病能力。全價的配合飼料,可以滿足豬的營養需要,防止營養缺乏或過剩而引起的抵抗力下降或產生免疫抑製。定期對豬舍環境、飼料、飲水檢測將有助於減少疾病傳播。
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各類豬群都要盡量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做到同日齡範圍內的豬隻全進全出。全進全出並不強調一場一地的大規模全進全出,一欄或一舍也可采用全進全出。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可阻斷豬隻間疾病的橫向傳播。
二是豬的配種采用人工授精技術,這樣就避免了因公、母豬接觸所帶來的疾病傳播。
三是采用早期隔離斷奶(SEW)和多點生產模式,也有利於阻止疾病的傳播。早期隔離斷奶就是母豬在分娩後10~20d進行斷奶,然後將仔豬在隔離條件下進行保育飼養,減少母豬將病原菌傳染給仔豬的機會。多點生產模式包括早期斷奶和斷奶仔豬隔離飼養兩個部分,仔豬在10~20日齡斷奶並轉移到與產仔舍具有一定距離的保育舍單獨隔離飼養,並且育仔舍與其他豬舍相隔一定的距離,避免了疾病的交叉傳播。保育期結束後再轉入育肥舍,而育肥舍與保育舍、產仔舍之間也要相隔一定的距離。多點生產模式使豬群健康狀況得到提高,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3.防止豬場內病原微生物向豬場外傳播擴散
豬場應高度重視墊料、廢棄物及汙物處理。健康豬的糞便、墊料等廢棄物應用專車通過專用通道運出,經發酵後無害化處理;病豬的糞便、墊料及死豬經焚燒或發酵處理。廁所設置化糞池,避免糞水直接進入環境。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方法有:
(1)生物熱消毒。選擇距離人、畜居住較遠並避開水源的地方做堆糞場(有條件的可建發酵池)。堆糞前挖一個淺長形溝或淺圓形溝,深度一般為20~25cm,大小視消毒糞便多少而定。先用非傳染性糞便或稻草、穀草等將溝填滿,上麵堆欲消毒的糞便,高達1.1~1.5m,在糞便表麵覆蓋10~20cm厚的健康豬糞,最外層抹10cm厚的草泥封表。冬季不短於3個月,夏季不短於3周,即可做肥料用。該法消毒時應注意糞便幹濕度,過稀可混合一些其他糞土,過幹應灑適量的水,保證含水量在50%~70%。
(2)掩埋。適用於烈性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少量糞便,將漂白粉或生石灰與糞便按1∶5比例混合,然後深埋於地下2m左右。
(3)焚燒。此法用於帶芽孢糞便的銷毀。
任務二 豬群保健
病原微生物生存於養豬生產的各個角落,如空地、舍內等場所,如何防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長及傳播是保護豬群健康的關鍵。而豬場消毒、豬群免疫保健、用藥保健是控製傳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必須在養豬生產各階段嚴格執行,防患於未然。
一、豬場的消毒
消毒是殺滅病原微生物,消除傳染源、切斷疫病傳染途徑,保證豬健康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良好的消毒滅源措施可以很好地切斷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傳播,消毒可以極大地減少豬場內外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疫病的發生率,能為豬群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
豬場的消毒是指采取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手段殺滅或減少生產環境中病原體的技術措施。
1.豬場消毒類型
消毒按使用時間和目的可分為三類:預防性消毒,是指對場地、用具、豬欄和飲水等進行定期消毒,以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發生;隨時消毒,發生傳染病時,為及時消滅剛從病豬體內排出的細菌和病毒而進行的消毒;終末消毒,疫區解除隔離、病豬痊愈或死亡後,對原場地進行的全麵徹底的消毒。
2.消毒的方法
養豬生產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幾種:
(1)物理消毒法:常用方法有機械性消毒、紫外線消毒、高溫消毒等。
1)機械性消毒。是生產中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消毒法。通過清掃、洗刷、通風等將大量的病原體清除掉,然後再配合其他消毒方法徹底殺滅病原體。清掃出的汙物,根據病原體的性質,進行堆漚發酵、掩埋、焚燒或其他藥物處理。通風也可降低舍內病原體的數量。
2)陽光消毒。陽光中的紫外線有較強的殺菌能力,陽光的灼熱和使水分蒸發引起的幹燥亦有殺菌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致病菌,在直射陽光下數分鍾至數小時可被殺死,就是抵抗力很強的細菌芽孢,連續幾天在強烈的陽光下反複暴曬,也可變弱或被殺死。因此,陽光對於衣物、用具、場地及畜欄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應該充分利用。
3)紫外線燈消毒。應用紫外線消毒時物體表麵必須光滑、無汙物,室內必須清潔(尤其是空氣塵埃要少)。燈管周圍1.5~2m處為消毒的有效範圍,消毒時間為1~2h。房屋消毒每10~15㎡麵積可設1個30W紫外線燈管,最好每照2h後間歇1h再照,以免臭氧濃度過高。當空氣相對濕度為45%~60%時,照射3h可殺滅80%~90%的病原體。若燈下裝一小吹風機,能增強消毒效果。
4)高溫消毒。是最常用且效果最確實的物理消毒法,它包括巴氏消毒、煮沸消毒、蒸汽消毒、火焰消毒、焚燒,在畜禽的消毒工作中應用最多的是蒸汽消毒、火焰消毒和焚燒。
火焰燒灼和烘烤。是簡單而有效的消毒方法,其缺點是燒灼易使很多物品燒壞。當發生抵抗力強的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如炭疽、氣腫疽等)時,病豬的糞便、飼料殘渣、墊草、汙染的垃圾和其他價值不大的物品,以及倒斃病畜的屍體,均可用火焰焚燒。不易燃的豬舍地麵、牆壁可用噴火消毒,金屬製品也可用火焰燒灼和烘烤進行消毒。應用火焰消毒時必須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
煮沸消毒。是經常應用且效果較好的消毒方法。大部分非芽孢病原菌在100℃的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數芽孢在煮沸15~30min亦能死亡。煮沸1~2h可以消滅所有病原體。將煮不壞的汙染物(如衣物、玻璃用具、金屬和木質器具等)放入鍋內,加水浸沒物品,可加少許堿(如1%~2%碳酸鈉、0.5%肥皂或氫氧化鈉等)能使蛋白、脂肪溶解,防止金屬生鏽,提高沸點,可增強滅菌作用。
蒸汽消毒。相對濕度在80%~100%的熱空氣能攜帶許多能量,遇到消毒物品凝結成水,放出大量熱能,因而能達到消毒目的。這種消毒法與煮沸消毒的效果相似。如果蒸汽與化學藥品(如甲醛等)並用,殺菌力更強。
(2)化學消毒法:是在生產實踐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應用於豬場內外環境、豬舍、飼槽、各種物品用具表麵、飲水的消毒等。生產中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選用不同的化學消毒藥品。
(3)生物熱消毒法:生物熱消毒法主要用於汙染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在糞便堆漚過程中,利用糞便中的微生物發酵產熱,可使堆內溫度升高到70℃以上。經過一段時間,可殺死病毒、病菌(芽孢除外)、蟲卵等。
3.常用化學消毒藥物
豬場應依據常見疫病種類、流行情況和消毒對象、消毒設備、豬場條件等,選擇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消毒藥物,同時考慮藥物生效快、穩定性好、滲透性強、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蝕性小等特點及價格因素。還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豬群疫病流行情況和疫病可能的發展趨勢,選擇儲備和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消毒藥物。創造條件,定期開展消毒藥物的消毒效果監測,依據實際的消毒效果來選擇較為理想的消毒藥物。
(1)醛類:常用的醛類消毒劑有甲醛與戊二醛。甲醛具有極強的殺菌力,與氧化劑(高錳酸鉀等)結合後所產生的氣體用於熏蒸消毒,是空欄後封閉式消毒的最佳消毒劑。但甲醛刺激性氣味強,對皮膚、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多用於浸泡、熏蒸消毒。戊二醛氣味較小,殺菌作用為甲醛的2~10倍,滲透能力強,對任何細菌、病毒、真菌及頑固的芽孢等都有極強的殺滅作用,但對碳鋼製品有一定的損害,可用於環境及豬體表的消毒,還可用於熏蒸消毒,因其不易在物體表麵聚合,故效果優於甲醛。
(2)石炭酸(酚)類:此類消毒劑屬石油的附屬品,如煤餾油酚(克遼林)、皂化煤餾油酚(來蘇兒)等,有特殊的氣味,滲透力強,不受有機物的影響,價廉,對一般的真菌、細菌效果尚可,但對病毒、梭菌的芽孢殺滅力不強,且具有腐蝕性和刺激性。一般適用於門口、水泥、磚砌的畜舍空欄、水溝及堆肥場的消毒。
(3)堿類:常用的有火堿(94%以上的氫氧化鈉)、生石灰、石灰乳。一般養豬場最常用的是火堿,因其價廉、穩定性好,能迅速滲入畜禽欄縫及糞尿等有機物中,具有膨脹、去汙作用,能達到脫汙、清潔兼殺滅細菌、病毒、蟲卵的效果,一般清洗欄舍、飼槽時,可用堿水淋濕浸泡後再衝洗,可加入大門口、人車進出的大水池、畜舍門口的消毒池中。因其腐蝕性強,須空欄使用。
(4)過氧化物類: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與臭氧為國內常見的過氧化物類消毒劑。其中,過氧乙酸的殺菌能力最強,使用最廣泛。該類消毒劑殺菌譜廣,對細菌芽孢、病毒、真菌等均具殺滅效果,但有刺激性酸味,易揮發,有機物可降低其殺菌效果,對畜禽欄舍有一定的腐蝕性。常采用浸泡、噴灑、擦抹、噴霧等消毒方法,也可用於空欄消毒。
4.消毒程序
(1)人員消毒:養豬場在生產區入口設置消毒室,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要經過洗澡、更衣、紫外線消毒,穿戴清潔消毒好的工作服、帽和靴經消毒池後進入生產區。消毒室經常保持幹淨、整潔。工作服、工作靴和更衣室定期洗刷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42mL福爾馬林熏蒸消毒20min。工作人員在接觸豬群、飼料等之前必須洗手,並用1∶1000的新潔爾滅溶液浸泡消毒3~5min。
養豬場一般謝絕參觀,嚴格控製外來人員,必須進入生產區時,要洗澡,穿場區工作服和工作鞋,並遵守場內防疫製度,按指定路線行走。進入生產區的人員,必須在場門口洗手消毒、更換靴鞋,並在消毒池內進行消毒,場門口設消毒池,用2%~3%火堿溶液,3d更換一次。
(2)環境消毒:豬舍周圍環境每2~3周用2%火堿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場周圍及場內汙水池、排糞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門口、豬舍入口設消毒池,使用2%火堿或5%來蘇兒溶液,注意定期更換消毒液。每隔1~2周,用2%~3%火堿溶液噴灑消毒道路;用2%~3%火堿,或3%~5%的甲醛或0.5%的過氧乙酸噴灑消毒場地。
被病豬排泄物和分泌物汙染的地麵土壤,可用5%~10%漂白粉溶液、百毒殺或10%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停放過芽孢所致傳染病(如炭疽、氣腫疽等)病豬屍體的場所,或者是此種病豬倒斃的地方,應嚴格加以消毒,首先用10%~20%漂白粉乳劑或5%~10%優氯淨噴灑地麵,然後將表層土壤掘起30cm左右,撒上幹漂白粉並與土混合,將此表土運出掩埋。在運輸時應用不漏土的車以免沿途漏撒,如無條件將表土運出,則應加大漂白粉的用量(每平方米加漂白粉5kg),將漂白粉與土混合,加水濕潤後原地壓平。
(3)豬舍消毒:每批豬隻調出後要徹底清掃幹淨,用高壓水槍衝洗,然後進行噴霧消毒或熏蒸消毒。據試驗,采用清掃方法,可以使舍內的細菌減少21.5%,如果清掃後再用清水衝洗,則舍內細菌數可減少54%~60%。清掃、衝洗後再用藥物噴霧消毒,舍內的細菌數可減少90%。
用化學消毒液消毒時,消毒液的用量一般是按舍內每平方米麵積用1~1.5L藥液。消毒時,先噴灑地麵,然後牆壁,先由離門遠處開始,噴完牆壁後再噴天花板,最後再開門窗通風,用清水刷洗飼槽,將消毒藥味除去。在進行豬舍消毒時,也應將附近場院以及病豬汙染的地方和物品同時進行消毒。
1)豬舍的預防消毒。一般情況下,豬舍應每年進行兩次(春秋各一次)預防消毒。在進行豬舍預防消毒的同時,凡是豬停留過的場所都要消毒。在采取“全進全出”管理方法的豬場,應在每次全出後進行消毒。產房在產仔結束後再進行一次消毒。
豬舍的預防消毒可用氣體熏蒸消毒,所用藥品是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按照豬舍麵積計算所需用的藥品量,一般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25mL、水12.5mL、高錳酸鉀25g(或以生石灰代替)。計算好用量以後將水與福爾馬林混合,將豬舍門窗緊閉,豬舍的室溫不應低於正常室溫(8~15℃)。之後將高錳酸鉀倒入,用木棒攪拌,經幾秒鍾即見有淺藍色刺激眼鼻的氣體蒸發出來,此時人應迅速離開豬舍,將門關閉。經過12~24h方可將門窗打開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