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一 豬場建設與環境控製(1 / 3)

任務一 豬場規劃與選址

一、我國豬場規劃與建設的發展曆程

豬場規劃與建設和養豬生產的發展密不可分。距今7000~6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家豬骨骼占很大比重,並有陶豬出土,證明那時豬已經被馴化,並具有一定的飼養量。隨著人們養豬經驗的積累以及養豬生產方式的改變,豬圈的類型和設計逐步變化,曆經了從放牧到半開放式飼養,從半開放式飼養到全封閉式工廠化飼養的過程。

先秦時期的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但仍以放牧為主,並逐漸產生了對不同豬區分的要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漢代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這促進了養豬方式的變化,出現了以放牧與舍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出現了半開放式豬圈。

到了宋代,養豬業有了更大的發展。《東京夢華錄》記述了北宋末年京都(開封)從南熏門趕進豬隻時“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止數十人驅逐,無有亂行者”,說明當時城市對豬肉需求量增加,單個養豬戶的規模有所擴大。盡管如此,直到近代,我國養豬生產仍是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生產。

我國現代化養豬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其基本標誌是改革開放後借鑒國際養豬的先進經驗,建設了一大批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的養豬場。1979年深圳引進了第一條萬頭工廠化養豬生產線,是我國養豬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標誌。經過30多年的豬場設計實踐,特別是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成套機械設備、電子控製設備、新型建築材料等在豬的育種、營養、飼料、環境控製、廢棄物處理、經營管理上的應用,豬場設計水平不斷提高。在規模化養豬場,不僅全封閉式豬舍成為主流,與豬生產相關的電子、機械設備也得到廣泛應用。此外,為順應提高養豬生產效率、有效控製疾病、減少環境汙染等現代養豬的特點,多點式飼喂、早期隔離式斷奶、沼氣或有機肥生產等新技術在規模化豬場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我國現階段的豬場設計無論是從生產工藝、豬場布局、豬舍建造、飼養設備、環境控製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方麵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二、豬場規劃及建設的程序

豬場建設或改造是一個畜牧工程項目,除涉及與豬生產相關的技術人員外,還應該與當地畜牧行政、土地管理、水電供應、環境保護等部門共同協商、相互協調才能保證豬場建設的順利實施,一般按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1.考察決策階段

也是立項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於規模化豬場建設,首先要進行市場調查和考察,決定飼養規模、飼養工藝、糞汙處理模式等,項目實施單位根據這些要求撰寫項目建議書,並報主管部門申請立項。項目獲批後,由具有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後撰寫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並組織專家論證。設計單位對施工、建築材料、土質水文、氣候等基本條件進行調研、分析,為豬場設計做準備。

2.豬場設計階段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單位進行初步設計,包括豬場分區設計、道路設計、排汙設計、糞汙處理設計等。在初步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施工圖設計,主要是豬舍的詳細施工圖,設計完成後將初步設計文件圖紙上報管理部門批準。批複後根據批複意見完善詳細的施工設計。

對於中小型豬場,在取得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部門的批複後,經過考察和豬場建設專業人員指導,因地製宜地形成豬場建設方案,進行施工。

3.施工階段

通過招標落實施工單位,按設計要求組織施工,工程完成後由項目實施單位、工程設計單位、工程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對工程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後豬場才可投入使用。

4.投產階段

豬場建成後,應該安排一段時間的試生產,分時段逐步引進種豬,以保證在穩定、安全、高效的前提下實現豬場的滿負荷生產。

三、豬場工藝設計的主要內容

由於各個國家養豬模式、建築標準及設計規範不同,豬場設計的設計內容、專業程度、設計規格不盡相同。我國規模化豬場設計按專業劃分包括豬場工藝、布局、建築、給排水、環境控製、水電設計等。各部分設計獨立成體係,又相互匹配,構成一個完整的係統。

畜牧獸醫專業人員在整個豬場設計過程中主要負責工藝設計,確定生產規模,製訂各項生產工藝參數,為上述各體係的設計提供條件,確保豬場設計能夠符合豬生產的環境要求。還應從養豬生產和管理角度為其他設計提出建議。

四、豬場的選址

麵對日益複雜的疫病,科學的選址和合理的布局是構建豬場生物安全體係的基礎,也是創造適宜豬生長環境的基本保證。因此,在豬場規劃時應該對擬選場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氣象、周邊自然社會環境做全麵調查和勘測。

1.豬場選址的基本原則

(1)節約用地原則:在選址時應考慮不占基本農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盡量選用不宜耕作的土地。

(2)方便經濟的原則:場址應盡量靠近飼料及飼料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區,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供電可靠、水源有保障、排水便利。

(3)順應社會發展的原則:豬場選址必須順應城鎮發展的規劃,場址應選在城鎮規劃發展中的畜牧生產區,如果當地政府沒有現成的規劃區,應做調查了解,不在風景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工業區、城鎮居民區和文化教育區附近建場,以免建成後受到城鎮發展的衝擊。此外,豬場的選址應該考慮自身的擴群和發展的需要,選址和征地時應給豬場未來的發展留有空間,這是非常必要的。

(4)易於生物安全控製的原則:場址應位於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禁養區之外,應建在地勢較高,遠離居民區、畜牧場、屠宰場、獸醫機構和交通主幹線,要具有良好的衛生防疫條件。不宜在畜禽疫病多發區建場。

(5)生態環保原則:禁止在旅遊區、自然保護區、古建築及文物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建場。選址時考慮豬場附近有足夠條件和空間處理豬場的糞尿、汙水,如果當地政府有種養結合、畜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項目或規劃,豬場應盡量靠近農田、菜地、牧草地、魚塘、果園等,這不僅可以變廢為寶,節支增收,還可以大大降低糞尿、汙水處理負荷和費用。

2.豬場用地量的規劃

占地麵積依據豬場的性質、規模和場地的總體情況而定。生產區麵積一般可按每頭繁殖母豬40~50㎡或每頭上市商品豬3~4㎡籌劃,生活區、行政區另行考慮,並留有發展餘地。國家標準《規模豬場建設》GB/T17824.1—2008要求,100(或600)頭基礎母豬的自繁自養商品豬場占地麵積不能低於8(或40)畝。如果綜合考慮豬場各功能區間的隔離帶、道路及糞汙處理設施建設,一個年出欄1萬頭商品豬的自繁自養場,土地規劃麵積建議為80~100畝。

3.豬場選址的自然條件

外界環境的溫度、濕度、氣流、噪聲等直接影響豬的生產性能及豬場環境控製設備的投資和運行。豬與環境之間隨時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機體與環境保持平衡,形成機體與環境的良性循環。當環境變化超出機體所能承受的範圍時,豬會調節自身的生理及代謝,以求生存。但是,其適應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環境特別惡劣時,就會產生不良的結果,嚴重時會導致豬的死亡。因此,在進行豬場選址時必須考慮周圍自然環境條件。

(1)地形地勢:場址總體要求為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地形整齊開闊,最好為方形或長方形。

平原地區可選擇地勢較高稍向東南傾斜的地方建場,這樣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場地幹燥;冬季可避免西北風的侵襲,減少豬場保溫設計成本。地下水位應低於地表2m;在靠近江河地區,場址應比曆史最高水位高1~2m。

山區一般選擇稍緩的向陽坡地建場,山坡的坡度以1%~3%為宜,最大不超過5%。避免在山口和山穀底建場,切忌在陡坡、坡底、穀地和風口等處建場。

低窪潮濕的區域,特別是沼澤地附近,周圍環境濕度大,影響豬舍小氣候,更是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良好的繁殖場所,容易使豬群患病,不宜建場。

(2)水源水質:豬場水源總體要求為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便於取用、衛生幹淨。水量必須能滿足豬場生活用水、豬群飲用水及生產管理中清圈、清洗設備、消毒等的用水。

現代規模化豬場一般采用深井取水,水量受氣候、地表水、地貌、土層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地下水經過地層的滲濾,懸浮物和細菌被隔濾,水質較好,是比較好的水源。但有的地下水因含鹽類如氯化鈉、硫酸鎂、硝酸鹽等過高而呈堿味或硬度偏高,不適於飲用,因此選好場之後要化驗水質。

如果中小型豬場采用地麵水做水源,則要考慮其受汙染情況、水質及水量受季節的影響等因素。地麵水源一般要求取水口上遊1000m、下遊100m不能有生活、工業汙水排放口。池塘一般為人工挖掘,無活水補充,水量少、易汙染、自淨能力差,不能作為水源。

豬場的飲用水應符合GB5749的標準。一般情況下,規模化豬場每日每頭豬用水量和飲水量分別為:種公豬40L和10L,空懷及妊娠母豬40L和20L,泌乳母豬75L和20L,斷奶仔豬5L和2L,生長豬15L和6L,育肥豬25L和6L。

(3)土壤土質: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不僅影響豬場建築工程的質量,而且還會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良好的場地一般情況下土質應具備以下條件:

1)土壤結構一致,壓縮性小,以利於承受建築物的質量。

2)土壤透氣性好,易滲水,熱容量大,這樣可抑製微生物、寄生蟲和蚊蠅的滋生,並可使場區晝夜溫差較小。

3)土壤未被病原體和寄生蟲汙染。

4)土質肥沃,且不能缺乏或過多含有影響豬群健康的礦物質。

總體而言,豬舍場地要求土質堅實,滲水性強,且未被病原體汙染的黃沙土壤或紅壤。沙質土壤雖然滲水性好,但低溫變化大,對豬的健康不利;黏性土壤雖土質堅實,但不易滲水,陰雨季節易造成場地泥濘,也不適宜建豬場。

(4)氣候特點:我國各地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差異很大,選址時應注意擬選場區的局部小氣候特點,盡量避開對養豬生產不利的局部小氣候環境。

在建場之前,應該查閱資料了解所在地的氣象參數,如年平均氣溫、年最高溫、年最低溫、土壤凍結深度、降水量、積雪厚度、最大風力、常年主導風向、風向頻率等,為豬場建築施工、工藝選擇和保溫隔熱設計提供依據。

4.豬場選址的社會條件

豬場的生物安全控製、廢棄物處理和舍內環境都受到周邊社會環境的影響。選址時應綜合平衡交通、防疫與汙水處理間的矛盾,調查豬場生產汙水的流向、臭氣隨風向擴散的範圍,把握居民點、企業、交通等可能對豬場生產造成的各種影響。

(1)居民點:為避免引起環境汙染糾紛,先到當地氣象部門查詢風向圖。豬場宜選擇在當地夏季主風的下風向,地勢低於居民點,且豬場與居民點保持1500m以上的距離,並遠離居民點汙水排放口。

(2)養殖場:絕不能選在化工廠、屠宰場、製革廠等容易造成環境汙染企業的下風向或附近。豬場應離附近養殖場2000m以上,離屠宰場、獸醫院、牲畜市場或畜產品加工廠5000m以上,且要在上遊、上風向。

(3)電力配置:了解當地的供電條件是確保以後生產正常進行的前提,尤其是使用較多機電設備的工廠化豬場。農村電網在夏季和冬季極端氣候條件下易斷電,在電力配備上應根據豬場的總用電量及未來發展需要選擇合適的變壓器容量和供電線路。為確保供電正常,必要時可建設雙回路供電線路。一般大型規模化豬場應由二級供電網供電,並配備發電機。

(4)道路交通:一般來說,大型豬場應遠離交通幹線,如距離鐵路、國道和省道1000m以上,距離交通要道500m以上,距離鄉村公路不少於50~100m。對於中小豬場,上述距離可適當小些,但離交通幹線不能小於100m,專業養豬戶的豬舍,離住宅也應在20m以上。

五、豬場場區的規劃

對豬場合理分區並根據風向、水勢規劃各分區間的關係是構建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體係的關鍵,也是高效、安全、環保養豬的保障。豬場場址選定後,應該根據有利防疫、改善場區小氣候、方便飼養管理、節約用地等原則,根據當地氣候、風向、場地的地形地勢、豬場各種建築物和設施的大小及功能關係,規劃全場的道路、排水係統、隔離帶、場區綠化等,安排各功能區的位置及各建築物與設施的位置和朝向。

1.規模化豬場的功能分區

豬場的布局應根據建設規模、地形、水源和主導風向等自然條件進行合理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的原則是緊湊整齊、有效利用土地,滿足生產管理、環境控製、疾病防疫和防火要求,同時保持各區域間緊密聯係,便於流水作業,縮短水、電和車輛運輸線路以減少資金投入。

一個完善的大型養豬場,布局上應分為四個區:即生活區、輔助生產區、生產區和隔離區。為便於防疫和安全生產,應根據當地全年主風向與地勢,順序安排以上各區,即由上風向和高地勢依次排列為:生活區→輔助生產區→生產區→隔離區,而且必須保證生活區與生產區保持200~300m距離,生產區與隔離區保持300m以上的距離。當全年主風向與地勢高低走向不一致時,布局應首先滿足風向要求,而汙水流向通過排汙管道設計達到汙水由生產區向隔離區的排放。

(1)生活區:該區包括文化娛樂室、職工食堂、宿舍等,是管理人員及其家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應單獨分區,豬場的供水塔一般建在生活區。該區一般設在生產區的上風向,或與風向平行的一側,距離生產區300m。生活區是豬場與外界信息交流和聯係的場所,其位置應便於與外界聯係。

(2)輔助生產區:該區一般位於生活區與生產區之間,包括行政和技術辦公室、來客接待室、會議室、飼料加工車間、飼料倉庫、藥品庫、選購參觀室、修理車間、變電站、鍋爐房、水泵、消毒池、更衣室、消毒室、洗澡間等。

該區與日常飼養工作關係密切,應該與生產區相鄰。例如,成品飼料倉庫和飼料加工車間應建在與生產區臨近或靠近道路的區域,既要方便從場外運入飼料原料,又要便於飼料進入生產區。消毒室、更衣室及洗澡間應設在大門一側,進生產區人員一律經消毒、洗澡、更衣後方可入內。

(3)生產區:生產區是豬場的主體,包括各類豬舍、人工授精室和其他生產設施,在育肥豬舍區域的外牆處建裝豬台。該區是豬場的核心,應獨立、封閉和隔離,嚴禁外界人員及車輛進入。

很多規模化豬場有自己的人工授精室,為方便生產和防疫考慮,人工授精室應建在公豬舍一側,如豬場承擔場外母豬的人工授精業務,人工授精室應開雙重門,避免疫病傳入。

各類豬舍應根據豬群的生物學特性、生產特點和工藝流轉進行排列。種豬舍要求與其他豬舍隔開,並與保育、育肥生產區之間建隔離帶。公豬舍應建在豬場的上風向、地勢較高及較偏僻處,與母豬舍保持20m以上的距離。依據地勢和風向公豬舍後依次安排空懷配種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和育肥豬舍。新購入種豬的隔離觀察室可設在生產區的一角。

(4)隔離區:包括獸醫室、病豬隔離舍、屍體剖檢及處理設施、糞便處理及堆放處。該區是衛生防疫和環境保護的重點,應遠離生產區,設在下風向、地勢較低的地方,以避免疫病傳播和環境汙染。病豬隔離舍通常需要與健康豬舍保持300m以上的距離,屍體處理設施距健康豬舍300m以上,病死的豬屍體必須做無害化處理。

2.場內道路規劃

場內道路應分設汙道、淨道,互不交叉。淨道用於運送飼料及員工行走;汙道則專門運糞汙、病豬、死豬等。場區道路要求防水防滑,生產區不宜設直通場外的道路,而輔助生產區及隔離區應分別設置通向場外的道路,以利於衛生防疫。

場區排水設施為排除場內的雨水和雪水而設置,一般遵循明溝排水、暗溝排汙的原則,雨水和汙水分開排放,以免增加汙水量加大豬場汙水處理和排放困難。豬場規劃時可將地下排汙通道設置在汙道下麵。

任務二 豬舍建築及設施配置

豬舍是豬場的主體建築。完整的豬舍設計是工藝、建築、結構、給排水、采暖通風、電氣控製、概預算的設計總和。豬舍設計的依據是豬場的社會自然條件、豬場規模、生產工藝和投資預算。

一、豬舍設計和設施配置的原則

1.因地製宜、經濟適用原則

豬生產受自然條件、飼料資源、社會需求和養豬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氣候條件複雜,因此不同地區不可能采用同一設計標準和設施配置。在設計時應切合當地實際,根據投資規模、生產水平,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

2.健康環保原則

豬舍內的環境狀況與品種、飼料、防疫一樣是豬生產的製約條件,是判定豬舍科學性的標準之一。豬舍環境的評價不僅包含舍內物理、化學和微生物指標,還應該適合豬群的生理需求和行為習性。因此,在豬舍設計時配置環境控製設施,科學經濟地創造豬群生產理想的環境。清糞排汙方式是影響舍內、豬場周邊環境的重要因素,豬場設計必須與配套的豬場糞汙處理設計同步,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環保設計是衡量豬場標準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豬場的生產工藝及主要技術指標

工藝流程是規模化豬場生產的總綱,是豬舍建築設計的依據,是投產後的生產指南。減少疾病傳播、提高豬群健康和生產水平是工藝流程設計的中心思想。現代規模化養豬的工藝特點是在連續、均衡、有節律生產的基礎上,實施全進全出、早期斷奶和隔離飼養。養豬工藝的規劃必須因地製宜,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追求先進。

1.飼養工藝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養豬基本都是在一個場內實行從繁殖到育肥的一條龍生產,即一點式飼養。但隨著豬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豬場疫病防控意識的加強和新技術的出現,大型規模化豬場結合早期隔離式斷奶技術對豬群實施分點飼養,即多點式飼養。

(1)一點式飼養:即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保育、生長、育肥整個過程都在同一場地內進行。因生產集中、轉群距離短、管理較方便,適合規模小的豬場,這也是目前我國養豬場采用較多的一種方式。一點式飼養公母豬、仔豬和肥育豬在同一生產線上,極易受到垂直和水平的疾病交叉感染,防控難度大,給養豬場帶來嚴重的威脅。

(2)多點式飼養:多點式飼養是將豬群進行分階段、遠距離、隔離飼養,以截斷疫病的傳播途徑,提高各個階段豬群的生產性能。由於要求較大的場區麵積,因此小型豬場難以實現。多點式飼養工藝均采取早期隔離斷奶技術,即在仔豬16~21日齡時,體內母源抗體還未完全消失前斷乳,然後將仔豬轉移到遠離母豬的清潔幹淨的保育舍飼養。

2.轉群工藝

全進全出、均衡的流水化生產需要將豬群分成若幹階段及單元,並依此劃分生產車間,生產上將配種、妊娠、分娩、保育、育成、育肥等6個環節有機聯係起來,分工明晰、責任明確、密切配合,使整個生產有節奏地、均衡穩定地進行,這是現代規模化豬場的生產組織形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豬場的生產工藝流程。

(1)豬群類型劃分:豬群是豬場的主體,人員及設備配置都是為豬群的有效生產服務,規模化豬場應有適宜的豬群結構,確保豬群的正常生產、周轉和淘汰,以達到全進全出飼養。所謂全進全出就是同階段同一群豬同時進入豬舍同一單元,飼養一段時間後,全部同時離開原豬舍,進入清潔幹燥的下一生產階段的豬舍,然後對原豬舍進行清潔消毒。一般生產上將豬群劃分為配種妊娠、分娩、保育、生長和育肥等5個階段。

1)哺乳仔豬。出生到斷奶前的小豬,也稱為乳豬。

2)保育豬。斷奶到70日齡的小豬,也稱為斷奶仔豬。

3)後備豬。保育結束到配種前的種用豬。

4)生長育肥豬。保育結束到5月齡的肉用豬稱為生長豬,5月齡到出欄前的肉用豬稱為肥育豬。

5)種公豬。已參與配種的公豬。

6)種母豬。已配種產仔的母豬。

(2)生產工藝流程:目前生產工藝流程主要有3種,不同的工藝流程取決於豬場的產品性質、設備、投資及劃分階段,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1)一次轉群工藝流程。也叫兩階段飼養工藝。仔豬在母豬欄飼養至35~45日齡時進行斷奶,斷奶後留在原欄飼養40d左右,再轉群至育肥舍一直飼養至出欄。一次轉群工藝有效減少了轉群應激,有利於仔豬的生長,但仔豬占用產床時間長,降低了分娩舍的利用率。一般適用於小型豬場。

2)二次轉群工藝流程。也叫三階段飼養工藝。即仔豬斷奶後不再停留在母豬欄內飼養,而是轉到保育舍飼養40d左右,然後進行第二次轉群進入肥育舍直至出欄。和一次轉群相比,該工藝提高了產房的利用率,但斷奶後的轉群對仔豬產生明顯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