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一 肉豬生產技術(2 / 3)

(5)溫度:豬舍的環境溫度影響豬的增重速度、飼料轉化率和胴體品質。肉豬生長最適宜的溫度前期以18~20℃為宜,後期以16~18℃為宜,在適溫區內,豬體散熱最少,所攝取的營養物質能最有效地形成產品,飼料轉化率也最優。略高或略低的環境溫度對豬的健康無不良影響,相反,適度的冷熱刺激可提高豬的抵抗力,但飼料轉換率降低。當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會對豬的健康及生長性能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降低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誘發各種疾病。所以在寒冷季節要做好豬的防寒保暖工作,炎熱季節應盡力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6)濕度:濕度對豬生長的影響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現代養豬業的發展,豬舍的密閉程度越來越高,舍內濕度過大,對豬的健康、生長產生不良影響。但單純評價濕度對肉豬育肥的影響是有困難的,因為濕度是隨環境溫度而共同產生影響。濕度的影響遠遠小於溫度,如果溫度適宜,則空氣濕度的高低對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影響很小。對豬影響較大的是低溫高濕,會加劇體熱的散失,使肉豬增重下降,飼料消耗增高;但高溫高濕影響更大,高溫高濕不僅會影響豬隻的體表蒸發散熱,阻礙豬的體熱平衡調節,而且還加劇高溫所造成的危害。此外,空氣濕度過大時,還會促進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飼料、墊草黴變。但空氣相對濕度低於40%,容易引起皮膚和外露黏膜幹裂,降低防衛能力,增加呼吸道和皮膚疾患。肉豬育肥時空氣相對濕度以40%~75%為宜。

(7)空氣新鮮度:豬舍內的空氣經常受到糞尿、飼料、墊草的發酵或腐敗形成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汙染,豬隻自身的呼吸又會排出大量的水汽、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氣體。如果豬舍設計不合理或管理不善,通風換氣不良,飼養密度過大,衛生狀況不好,就會造成舍內空氣潮濕、汙濁,充滿大量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從而降低豬的食欲、影響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並可引起豬的眼病、呼吸係統疾病和消化係統疾病。因此,除在豬舍建築時要考慮豬舍通風換氣的需要,設置必要的換氣通道,安裝必要的通風換氣設備外,還要在管理上注意經常打掃豬欄,保持圈舍清潔,減少汙濁氣體及水汽的產生,以保證舍內空氣的清新和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8)光照:從豬的生物學特性看,豬對光是不敏感的。一些試驗研究也表明,光照對肉豬增重、飼料利用和胴體品質及健康狀況等的影響不大。因此肉豬舍的光照隻要不影響操作和豬的采食就可以了。但強烈的光照會影響肉豬的休息和睡眠,從而影響其生長發育,嚴重的還會導致咬尾。

3.科學調製日糧,進行合理飼養

(1)飼糧類型:在現代養豬生產中,常用顆粒料、幹粉料和濕拌料來喂豬。多數試驗表明,顆粒料喂肉豬優於幹粉料,可提高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8%~10%,但加工顆粒料的成本高於幹粉料。因此,幹粉料在肉豬生產中使用最為普遍。

幹粉料便於應用自動飼槽進行飼喂,省工省時,隻要保證充足飲水就可以獲得較好的飼喂效果。也可將幹粉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調製成濕拌料飼喂,這樣既可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又可避免產生飼料粉塵,但加水量不宜過多,一般按料水比例為1∶(0.5~1.0)調製成潮拌料或濕拌料。如將料水比例加大到1∶(1.5~2.0)時,即成濃粥料,雖不影響飼養效果,但費工費時。在飼喂潮拌料或濕拌料時,特別是在夏季注意不要使飼料腐敗變質。

(2)飼喂方法:常用的肉豬飼喂方法主要有兩種,即自由采食和限製飼喂。兩種方法各有特點,其根本區別在於控製豬營養物質的攝入量。自由采食是對豬的日糧采食量、飼喂時間、飲水等方麵不加限製的飼喂方式。限製飼喂分為兩種形式:對營養平衡的日糧在數量上控製;降低日糧的能量濃度,限製豬對養分尤其是能量的攝入。自由采食時豬采食量大,日增重高,胴體背膘厚;限製飼喂時,日增重較低,但飼料利用率較高,胴體背膘薄。

在決定飼喂方法前,必須了解肌肉和脂肪的生長規律,在豬達到最大的瘦肉生長潛力之前,脂肪生長相對較少,一旦達到最大瘦肉生長潛力時,食入的多餘營養物質才導致脂肪沉積的增加。所以在實施限製飼喂時應注意:第一,限製飼喂必須在瘦肉達到最大生長潛力後進行,否則會影響瘦肉的生長;第二,一些瘦肉生長潛力較高的豬對限製飼喂的反應不是很明顯。目前值得提倡的是前期自由采食,保證一定的日增重,後期限製飼喂,提高飼料報酬和瘦肉率。

(3)日喂次數與給料方法:限製飼喂時肉豬每天的飼喂次數應根據豬隻的體重和飼糧組成做適當調整。體重為35kg以下時,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而相對飼料需要多,每天喂3~4次;體重35~60kg的豬,胃腸容積擴大,消化能力增加,每天喂2~3次;體重達60kg以後,每天飼喂2次。飼喂次數過多並無益處,反而影響豬隻休息,也增加了工作量。要根據豬每天的采食量來分配每頓的飼喂量,使豬每頓都能吃得完。

每次飼喂的時間間隔,應盡量保持均衡,飼喂時間應選在豬隻食欲旺盛時為宜,如夏季選在早晚天氣涼爽時飼喂。

給料方法通常采用飼槽飼喂和地麵撒喂兩種方式。飼槽飼喂又有普通飼槽和自動飼槽。用普通飼槽時,要保證有充足的采食槽位,每頭豬至少占30cm,以防強奪弱食。夏季尤其要防止剩餘殘料發黴變質。地麵撒喂時,飼料損失較大,且易汙染,但操作簡便,大群地麵撒喂時要注意保證豬隻有充足的采食空間。

(4)供給充足潔淨的飲水:生長育肥豬如果飲水不足,可以引起很明顯的食欲減退、采食量減少,導致生長速度減慢、健康受損,嚴重缺水時將引起疾病。

肉豬的飲水量隨體重、環境溫度、飼糧性質、采食量等不同有所不同。一般在冬季時,其飲水量應為采食飼料風幹量的2~3倍或體重的10%左右,春、秋兩季為采食飼料風幹重的4倍或體重的16%,夏季約為采食飼料風幹重的5倍或體重的23%。

飲水必須充足潔淨。飲水設備以自動飲水器為好,也可以在圍欄內單設水槽,但應經常保持充足而潔淨的飲水。

4.選擇適宜的飼養方式

(1)階段肥育法:階段肥育法又叫“吊架子”肥育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養豬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種方法把豬的整個肥育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給予不同的營養水平,把精飼料集中在小豬階段和催肥階段,在中間架子豬階段主要利用青粗飼料,盡量少用精飼料,這是巧用精飼料的一種肥育方法。

1)小豬階段。小豬生長速度較快,對營養要求全麵,特別是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要,因而日糧中精飼料比重較大,以防小豬掉膘或生長停滯,小豬階段要求日增重150~200g,飼養期約為2個月。

2)架子豬階段(中豬階段)。主要飼喂青粗飼料,要求骨骼和肌肉得到充分發育,長大架子。架子豬階段日增重較低,為200~250g。飼養期為4~5個月。

3)催肥階段(大豬階段)。此階段為脂肪大量沉積的階段,要求集中使用精飼料,使之迅速沉積脂肪,加快肥育。日增重一般在500g以上,飼養期約為2個月。

階段肥育法優點是能大量利用農副產品飼料,節約精料。其缺點有:一是肉豬肌肉生長強度高的時期能量和蛋白質供給不足,限製了肌肉的生長,而後期正當脂肪生長強度高時給予高能量水平,增加了脂肪的沉積,生產的肉豬胴體瘦肉少、脂肪多,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的需要;二是“吊架子”肥育維持消耗多,飼料利用不經濟。

(2)直線育肥法:直線育肥法又叫“一條龍”育肥法,即根據肉豬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對營養需要的特點,肥育全期實行豐富飼養的一種肥育方式。在整個肥育期一直用精料飼喂,不用任何青、粗飼料,充分滿足豬隻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並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使其發揮最大生產潛力,以獲得較高的增重速度和優良的胴體品質。其日糧粗蛋白營養水平:小豬階段16%~18%;中豬階段14%~16%;大豬階段12%~14%。一般從10~90kg約5個月。料肉比為(3.0~3.5)∶1。這種肥育方式優點是克服了“階段肥育”的缺點,縮短了育肥期,減少了維持消耗,節省飼料,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但缺點是胴體瘦肉率含量低,經濟效益仍然不理想。

(3)“前高後低”育肥法:“前高後低”又稱“倒喂法”,這是在直線育肥的基礎上,為了提高瘦肉率所改進的一種前期高營養水平飼養,後期限製飼養的一種育肥方法。其具體做法是:

1)體重在60kg前,采用高能量高蛋白的飼糧,每千克飼糧消化能在12.5~12.97MJ,粗蛋白質為16%~17%,可讓肉豬自由采食,不限量飼喂。

2)體重在60kg後,采用限量飼喂,限製育肥豬的采食量,即控製為自由采食量的75%~80%,這樣既不會嚴重影響肉豬增重速度,又可減少脂肪的沉積。或者仍讓豬隻自由采食,但降低飼糧能量濃度,最低不能低於11MJ/kg,否則雖可提高瘦肉率,卻會嚴重影響增重,降低經濟效益。

這種育肥方法增重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肥育期短,已被廣泛認可。

在肉豬生產中,應根據實際條件,科學選用肥育方法,做到因豬因地而異,有時也可多種育肥方法並用。

5.選擇適宜的出欄體重肉豬在不同日齡和體重屠宰,其胴體瘦肉率不同。在一定範圍內,瘦肉的絕對重量隨體重增加而增加,但瘦肉率卻逐漸下降。肉豬什麼時候進行屠宰,一要考慮豬的胴體品質,二要適應消費者要求,三要考慮經濟效益。適宜的屠宰時期通常用體重來表示。

(1)根據育肥性能和市場要求確定屠宰體重:根據豬的生長發育規律,在一定條件下,肉豬達到一定體重,出現增重高峰。在增重高峰過後屠宰,可以提高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麵,屠宰體重過大,胴體脂肪含量增加,瘦肉率下降。因此肉豬並不是養的越大越好,需要選擇一個瘦肉率高,肉脂品質令人滿意的屠宰體重。

(2)以生產者的經濟效益確定屠宰體重:肉豬日齡和體重不同,日增重、飼料利用率、屠宰率、胴體瘦肉率也不同。一般情況下,肉豬體重的增加在10~67.5kg階段,日增重隨體重增加而提高,在67.5~100kg階段,日增重維持在一定水平,100kg以後日增重下降。如體重過大屠宰,隨體重增加,屠宰率提高,但維持消耗增多,飼料報酬下降,瘦肉率下降,肉價低,經濟效益也下降。如體重過小屠宰,豬的增重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經濟上不合算。

我國豬種類型和雜交組合繁多,飼養條件差別很大。因此,增重高峰期出現的遲早也不一樣,很難確定一個合適的屠宰體重。在實際生產中,生產者應綜合諸多因素,根據市場需要和自身利益確定合適的屠宰體重。根據各地研究和推廣總結,小型早熟品種適宜屠宰體重為70kg左右,體型中等的地方豬種及其雜種肉豬適宜屠宰體重為75~80kg。我國培育豬種和某些地方豬種為母本、國外瘦肉型品種為父本的二元雜種肉豬,適宜屠宰體重為80~90kg,以地方豬為母本、國外瘦肉型品種為父本的三元雜種肉豬,適宜屠宰體重為90~100kg,國外三元雜種肉豬,適宜屠宰體重為100~114kg。國外許多國家由於豬的成熟期推遲,肉豬屠宰適期已由原來的90kg推遲到110~120kg。

三、豬肉品質及改良技術

1.豬肉品質與品質評定

(1)豬肉品質的定義:豬肉品質包括感官品質、深加工品質、營養價值和衛生質量四個方麵,其中感官品質最容易引起消費者重視,是豬肉對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即給人的綜合感受。與豬肉感官品質直接相關的是豬肉的色澤、嫩度、多汁性和風味等。

(2)豬肉品質的評定:目前,人們對豬肉品質的評價有主觀評分和客觀分析兩種方法。由於豬肉品質是一項綜合和相對模糊的概念,因此很難用一兩項客觀指標來評價,人為的感官評分仍占有重要位置。

1)肉色和大理石紋。肉色反映了肌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學的變化,是人們最直接的感觀印象。肉色的深淺取決於肌肉中的色素物質肌紅蛋白(Mb)和血紅蛋白(Hb)的含量,Mb含量越高,肉色越深。通常畜禽肌肉中Mb的含量:牛肉>羔羊肉>豬肉>家禽肉>兔肉。豬肌肉中Mb的含量為0.6~4mg/g,介於牛羊肉和禽兔肉之間。而大理石紋反映了肌肉中脂肪層的分布情況,與肉的多汁性、風味和嫩度有密切關係。若肌內脂肪較少則會導致口感不佳。

2)嫩度。嫩度是口感的首要物理指標,主要由肌肉中肌原纖維、結締組織和肌漿蛋白的含量與化學結構狀態所決定,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肌肉中肌原纖維、結締組織及脂肪的含量、分布和化學狀態。肌束中肌纖維數越多,肌纖維越細,肉就越嫩。嫩度還與肌間脂肪呈正相關。

嫩度評定有主觀評定法和客觀評定法。主觀評定法通常采用口感品嚐來評定。客觀評定法采用嫩度計等儀器進行測定。也可對肉樣進行處理,切片後在顯微鏡下測定肌纖維直徑和密度等指標進行輔助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