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一 肉豬生產技術(1 / 3)

肉豬生產技術70~180日齡肉豬進入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這一階段飼料的消耗約占總消耗量的68.5%,肉豬飼養效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養豬生產的經濟效益。肉豬生產受遺傳、營養、環境、管理及疫病等多種因素影響,必須掌握和利用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了解影響肉豬生產的各種因素,采用現代飼養管理技術,科學合理利用飼料,生產優質商品肉豬。

一、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

在不同生長階段,豬的體重、體組織的增長和豬體化學成分各不相同,並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由此構成了一定的生長模式。因此,了解掌握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科學製訂商品肉豬不同體重階段適宜營養水平和科學飼養技術措施,這對發揮肉豬的最大生長潛力有重要意義。

1.肉豬生產階段的劃分

按肉豬生長發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從斷奶至體重35kg為生長期,體重35~60kg為發育期,體重60~90kg為肥育期,或相應稱為小豬、中豬、大豬。肉豬的飼養效果如何,小豬階段是關鍵,因為小豬階段容易感染疾病或生長受阻,體重達到中豬階段後就容易飼養。肉豬生產中也有劃分生長豬、育肥豬兩個階段的,但飼糧仍按三個或多個階段配製。

2.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

(1)體重及生長速度的變化:體重是反映豬體各部位和組織生長的綜合指標,一般以日增重表示生長速度。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肉豬體重隨日齡的增長而表現出規律性的增長,在各個生長時期是不相同的。出生後豬的體重增重速度一般隨著日齡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日齡時達到最高峰,以後又隨著日齡增長而下降,最後達到成年時不再增重。生產實踐表明,肉豬在6~8月齡以前增重速度最快,飼料轉化率也高,而4月齡之前生長速度最快,肉豬體重的75%要在4月齡之前完成。到10月齡以後,增重速度減慢。生產中也會因品種、營養和飼養環境的差異,不同豬的增重和生長速度不盡相同。因此,在肉豬生產中要抓住增重速度快的高峰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增重速度,減少每千克增重的飼料消耗,降低飼養成本,以保證其最快生長,縮短飼養周期。

(2)豬體組織的組成成分變化:豬體組織(骨骼、皮、肌肉和脂肪等)的生長強度,隨體重和日齡增長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就生長強度的順序而言,骨骼發育最早,肌肉居中,脂肪最晚,皮的生長保持一定的水平。但生產中也會因品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我國一些地方豬種(民豬、內江豬、太湖豬等),其肌肉組織比皮膚組織更為早熟,即生長後期皮膚的生長勢強於肌肉,從而導致胴體肉少、皮厚,降低了肉用價值。由此可見,不同品種的肉豬其體組織的生長規律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脂肪發育最晚。一般情況下,肉豬從2~3月齡開始到體重30~40kg為骨骼生長高峰期,體重60~70kg為肌肉生長高峰期,體重90~110kg為脂肪蓄積旺盛期。雖然因豬的品種、營養與管理水平的不同,上述變化有所差異,但基本上表現出一致性的規律。因此,在肉豬生產上應充分利用這個規律,在肉豬生長期給予高營養水平日糧,特別應注意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的供給,促進肌肉的快速生長;而育肥期應適當限飼,減少脂肪沉積,這樣既節省飼料,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提高胴體品質和肉質。

(3)豬體化學成分的變化:隨著豬體組織和增重的變化,豬體化學成分也呈一定規律性的變化,即隨年齡和體重的增加,機體的水分、蛋白質和礦物質相對減少,而脂肪含量則迅速增加。在整個肥育過程中,增重的成分前後是不一致的,前期增加以水分、蛋白質和灰分較多,中期漸減,後期更少,而脂肪則前期增加很少,中期漸多,後期達最高。因此,在肥育過程中,可以利用豬機體化學成分變化的內在規律,控製其不同階段的營養水平,加速或抑製豬體某些部位和組織的生長發育,以改善豬的生產性能,合理利用飼料,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

二、肉豬生產技術措施

1.豬種的選擇與育肥準備工作

在我國養豬生產中,豬的品種很多,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生產性能,同一品種在不同的飼養管理條件及不同地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所以肥育時豬種的正確選擇是首要因素。

(1)選擇性能優良的雜種豬:充分利用雜種優勢,開展不同品種或品係間的雜交,是提高生長育肥豬生產力的有效措施。實踐證明,雜交後代的生活力強,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育肥效果和胴體瘦肉水平均優於純種豬。但是,由於不同親本間雜交組合的效果不同,同一雜交組合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肥育效果也不同,因此,進行配合力測定,篩選符合生產目的、並適應當地生產條件的最優的雜交組合十分重要。

從生產優質豬肉角度出發,在雜交組合中適當安排我國優良地方豬種很有必要,因為我國豬種普遍表現出肉質優良。二元雜種豬大多是以我國地方豬種或培育豬種為母本,與引進的國外豬種為父本雜交產生。三元雜種豬大多是以我國地方豬種或培養豬種為母本,與引進的國外豬種做父本雜交,雜種一代母豬做母本,再與引進的國外肉用型品種做終端父本雜交而產生。我國各地通過多年來的試驗,已篩選出很多適應各地條件的優良二元和三元雜交組合,生產中應根據條件科學選用。有條件的地區盡量利用三元雜種仔豬進行肉豬生產,以提高肥育效果,但對於飼養管理水平一般的養豬場或農戶還是以飼養二元雜種仔豬為好,因為三元雜種豬對飼養管理的水平要求較高。

目前我國規模化豬場的肉豬生產大多利用幾個瘦肉型豬種進行三元或四元雜交,其中“杜×長×大”或“杜×大×長”三元雜交組合在我國瘦肉型豬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借鑒國外培育雜優豬的經驗,也開始選育配套係,培育現代型的雜優豬,如光明配套係和深農配套係等,生產性能表現較好。國外的專業育種公司也推出了專門的配套係,如美國的迪卡和英國的PIC公司等。配套係生產的商品豬整齊一致,生長快,瘦肉率高,生產性能穩定,尤其適合於全進全出的工廠化生產工藝。

(2)選用體大強壯、健康無病及發育整齊的仔豬:仔豬體重大小是發育好壞的重要標誌。體重大、活力強、發育整齊的仔豬,肥育時增重快,省飼料,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低。因而,在選購仔豬時,一方麵應考慮那些外形、精神狀態正常,體重大的仔豬,有利於育肥期生長;另一方麵,由於肉豬都是群飼,所以還應考慮仔豬的健康狀況和發育的整齊度。肥育開始時,群內的均勻性和健康狀況越好,越有利於飼養管理,肥育效果越好。規模化豬場的仔豬來源以自繁自養為最好。若從外場購進仔豬,應嚴格檢疫,防止疫病傳播。

(3)去勢:現代養豬生產不但要求商品肉豬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同時也要求商品肉豬的肉質好。作為商品肉豬飼養的小公豬以及種豬場不能做種用的小公豬,生長到一定的年齡和體重以後,因為其特有的雄烯酮、糞臭素等的存在,豬肉有一種難聞的膻氣或異味而影響了口感。因此,對公豬一定要進行去勢。實踐證明,去勢後的公豬肥育,其性情安靜,食欲增強,增重速度快,肉質也好,同時也便於管理。對現代集約化豬場而言,小母豬一般不需要去勢,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近年來豬種性能的改良及飼料科學的發展和飼養技術的改進,已使目前肉用品種及其雜種母豬的生長肥育期大為縮短,在出欄上市前尚未達到性成熟,對增重和肉質不會產生影響;二是不去勢的小母豬較去勢公豬的飼料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並可獲得較瘦的胴體等優點。但是,對於我國性成熟較早的地方和培育品種,還是應將母豬去勢後肥育。

仔豬去勢越早越好,但具體的去勢時間與豬場生產管理有關。生產條件好的規模化豬場大多提倡仔豬生後7日齡內或斷奶前的10~15日齡進行去勢,因為去勢進行得越早則產生的應激越小,並且出血少,操作簡單,傷口愈合快,不容易受到感染。在仔豬患病期間不宜進行去勢。

(4)免疫接種:對於自繁自養的養豬場,為了預防疫病的發生,保證肉豬育肥期及整個豬群的安全,仔豬必須按要求、按相應的免疫程序對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傳染病進行預防接種。不同地區由於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不同,其免疫程序也有所差異,應科學靈活地進行。對於需要從外地購進仔豬進行肥育的養豬場(戶),為安全起見,外購仔豬進場後,必須對其進行隔離觀察2~4周,應激期過後,根據本地區疫病流行情況全部進行一次預防接種,如不清楚新引進的豬隻在原地是否經過預防接種,仍需在引入2周後再進行接種。為了進一步確保整個豬群的安全,免疫接種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疫苗的購入和使用管理,疫苗運輸、使用均要保持冷鏈體係的完整。免疫注射時嚴格按照免疫程序及不同疫苗的特點具體實施。

2)積極有效地防止疫苗注射時豬的應激反應,對發生過免疫應激反應的豬,7d後及時進行補注免疫,切實達到免疫率100%。

3)疫苗注射時,應根據豬群的不同體重來選擇合適的針頭。

4)接種疫苗前後應盡可能避免一些劇烈操作(如轉群、並欄、采血等),防止豬群處於應激狀態而影響免疫效果。

5)免疫接種前後5d內,勿使用激素類藥物及抗病毒藥物。

(5)驅蟲:豬體內的寄生蟲以蛔蟲感染最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齡幼豬,病豬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表現為生長發育慢,消瘦,被毛無光澤,嚴重時增重速度降低30%以上,有的甚至可成為僵豬。因此,在仔豬育肥期間必須進行驅蟲。驅蟲一般在仔豬90日齡左右進行,常用藥物有左旋咪唑、蟲必清、驅蛔靈等,具體使用時按說明進行。當群體口服驅蟲藥時,應注意使每頭豬能均勻食入相應的藥量,防止個別體質健壯、食欲旺盛的豬隻食入量過大,造成中毒死亡。服用驅蟲藥後,應注意觀察,若出現副作用,應及時解救。驅蟲後,排出的蟲卵和糞便應及時清除發酵,以防再度感染。

豬疥癬是最常見的豬體表寄生蟲病,對豬的危害也較大,病豬主要表現為生長緩慢,甚至成為僵豬,病部癢感劇烈,因而常以患部摩擦牆壁或圍欄,或以肢蹄擦患部,甚至摩擦出血,以至患部脫毛、結痂,皮膚增厚形成皺褶或龜裂。其治療辦法很多,常用1%~2%敵百蟲溶液或0.005%溴氰菊酯溶液噴灑豬隻體表或洗擦患部,也可以用廢機油塗擦患部,使用幾次以後即可痊愈。

2.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1)圈舍的消毒與衛生:為保證豬隻的健康,避免發生疾病,在進豬之前有必要對豬舍、圍欄、用具等所有設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洗,特別是舊欄舍應注意豬舍走道、圍欄、自動采食槽、飲水乳頭等的清洗及消毒池的清洗,應徹底、不留死角。幹燥3~4d後,對欄舍用2%~3%的火堿水溶液進行全麵消毒,而豬欄、走道、牆壁可用2%~3%的火堿水溶液噴灑消毒,12h或1d後再用清水衝洗、晾幹。牆壁也可用20%石灰粉刷,飼槽、飼喂用具、車輛等應提前消毒,消毒後洗刷幹淨備用。進豬後可定期用對豬隻安全的消毒液進行帶豬消毒,在豬舍門口腳踏池內應放2%~3%的火堿水溶液。

(2)組群:肉豬一般多采取群飼,不僅可提高勞動效率,降低肥育成本,並且可以利用豬的搶食習性,使豬多吃飼料,從而提高增重。因此,對肉豬進行合理組群是十分必要的。組群方法如下:

1)按品種、雜交組合、體重大小、體質強弱等情況進行組群,這樣同群肉豬的習性、大小、強弱等較相近,可避免合群豬發生大欺小、強欺弱、互相幹擾的現象,管理方便,使肉豬生長發育整齊。

2)組群時通常按照“留弱不留強”(即把處於不利爭鬥地位或較弱小的豬留在原圈,把較強的並走),“拆多不拆少”(即把較少的豬留在原圈,把較多的豬並走),“夜並晝不並”(即兩群豬合並為一群時,在夜間並群)原則進行,必要時也可在合群的豬身上噴同樣的藥液如來蘇兒等,消除豬隻異味,使豬隻彼此氣味相似,不易辨別。

3)合為一群的仔豬進入新圈,應及時調教,讓其保持相對穩定後,飼養人員才能離開豬舍,盡量避免組群時咬鬥、減食等應激反應,影響豬隻生長。

4)每群頭數的多少,要根據豬舍設備、飼養方式、圈養密度等決定。一般以每圈一群10~20頭為宜。

5)肉豬合群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後,若發生大小強弱參差不齊的現象,應重新調整豬群,否則會影響弱小肉豬的生長發育。有試驗表明,每調圈1次,會使肥育期延長1周左右,所以組群後盡量避免調圈。

(3)飼養密度:肉豬群養時,采取“原窩培育”是最好的方式。圈舍大小的確定可參考每頭豬占欄麵積標準:實體地麵或水泥混凝土地麵的圈舍0.8~1.2㎡,漏縫地板地麵的圈舍0.5~1.0㎡,為充分利用圈舍及設備,每圈以10~15頭為宜,最多不宜超過20頭。飼養密度過小,則豬舍利用不經濟;飼養密度過大,則出現咬鬥次數多,影響采食和休息,並且夏季不利防暑,冬季則因產生的有害氣體、塵埃和微生物過多而使豬舍空氣衛生狀況不良,從而影響豬的肥育效果。

研究發現,豬群大小與建立豬群位次關係有關,每群頭數過多,則位次關係不易建立,進而發生咬鬥情況,影響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在每頭豬占地麵積相同的情況下,無論冬、夏季節均以小群飼養效果較好,育肥期以10~20頭為宜。若在舍內飼喂,舍外排泄糞尿的管理方式下,每群可適當擴大一些頭數。

(4)調教:調教即進行引導與訓練,一般在仔豬轉入育肥舍後前3d進行。重點要抓好兩項工作,一是防止強奪弱食,即保證每頭豬都能吃到、吃飽,應備有足夠的飼槽,對霸槽爭食的豬要勤趕、勤教;二是訓練豬養成“三點定位”的習慣,即使豬隻在指定的地方吃料、休息和排便,關鍵是調教其定點排便。這樣既有利於其自身的生長發育和健康,也便於進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具體方法是豬調入新圈前,要預先把圈舍打掃幹淨,在食槽內放入飼料,並在指定排便地點堆放少量糞便、潑點水;把豬調入新圈後,若有個別豬不在指定地點排便時,要及時將其糞便鏟到指定地點,並守候看管。這樣,經過3~5d,豬就會養成“三點定位”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