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豬也叫斷奶仔豬,是指從斷奶至70日齡左右的仔豬。此階段的仔豬生長發育很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增強,但其消化能力和抵抗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如飼養管理不當,很容易造成生長發育緩慢,形成僵豬,甚至患病和死亡。因此,這個時期的精細管理非常重要,其飼養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抓好仔豬斷奶關,降低斷奶應激,控製腹瀉,提高仔豬保育期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防止出現生長抑製,減少和消除疾病的侵襲,獲取仔豬保育期的最高成活率和最大生長速度,為肥育階段或後備豬培育奠定基礎。
任務一 斷奶及管理
斷奶的仔豬由原來依靠母豬生活過渡到完全獨立生活,因此對仔豬來說,斷奶是一次強烈的應激,若斷奶日齡過小或方法不當,應激反應大,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若斷奶日齡過大,則會降低母豬的利用率,延遲母豬發情,而且還會抑製仔豬的迅速生長。為減少仔豬斷奶應激,生產中必須重視仔豬斷奶的技術措施。
一、仔豬斷奶日齡及方法
1.斷奶日齡仔豬
斷奶日齡關係到整個豬群的飼養管理、工藝流程和母豬群的繁殖效率。不同類型的豬場,其仔豬的斷奶日齡也不一致,有21d、28d和35d等。通常將仔豬出生後的3~4周齡斷奶稱之為早期斷奶。
仔豬早期斷奶是提高養豬生產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是可縮短母豬的產仔間隔,從而增加母豬的年產胎次和年產仔數;
二是可提高仔豬的飼料利用率(仔豬直接利用飼料比通過乳汁再利用的效率高),從而節省大量飼料;
三是有利於仔豬的生長發育,仔豬不受母豬泌乳量下降的影響;
四是減少了仔豬垂直感染更多疾病的風險,尤其是減少了大腸杆菌病的發生;
五是提高了分娩豬舍和設備的利用率。
因此,現代養豬生產一般都采取早期斷奶,但最遲的斷奶日齡不應超過35d,具體多少天斷奶,生產中一般應根據養豬場(戶)的性質、仔豬用途及體質、母豬的利用強度及仔豬哺乳期生理特點及飼養管理條件等來確定。如:若從仔豬腸道消化酶活性的角度考慮,28日齡斷奶更有利於斷奶仔豬克服斷奶應激;若從仔豬胃腸道的吸收能力角度考慮,仔豬斷奶日齡最好在20日齡之後;若從仔豬免疫係統的成熟程度角度考慮,4周齡以後斷奶更有利於提高斷乳仔豬的抗病能力;若從母豬泌乳量角度考慮,仔豬的斷奶日齡則應該在21d以後(25~28d)。總之,養豬生產者可根據自己豬場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適宜的斷奶日齡,隻要具備早期斷奶的條件(如具有營養平衡的乳豬料、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比較好的設施和環境衛生條件等),即可實施早期斷奶。早於2周齡斷奶多是由於特殊需要,如培育SPF(無特定病原體)豬,其條件要求高,超越了母仔斷奶的生理極限,應謹慎使用。
目前,根據我國大多數豬場的情況,推薦28日齡左右斷奶。
2.斷奶方法
根據實際生產情況,目前仔豬斷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一次斷奶法:一次斷奶法也稱果斷斷奶法,即當仔豬達到預定斷奶日齡時,將母豬隔出,仔豬留原圈飼養的方法。此種斷奶方法簡便,可促使母豬在斷奶後較快發情,也是多數養豬場(戶)常用的方法。隔離時將仔豬留在原窩,母豬調開,目的是減少斷奶對仔豬的應激。此法主要用於生長發育均勻、正常、健康的仔豬。其不足之處是斷奶突然,易使母豬乳房脹痛、煩躁不安,或發生乳房炎,仔豬因食物及環境突然改變而仔豬消化不良,影響其生長發育。
(2)分批斷奶法:分批斷奶法指按仔豬的體質發育及用途分批陸續斷奶。先從窩中取走一部分發育好、食欲強、體重大的仔豬先斷奶,弱小的及要留作種用的仔豬後斷奶,適當延長其哺乳期,以便留下的仔豬獲得更多的母乳,促進生長發育,故稱加強哺乳法。該方法一般在斷奶前7d左右取走窩中的一部分仔豬,留下的仔豬不得少於5~6頭以維持對母豬的吮乳刺激,防止母豬在斷奶前發情。這種斷奶法缺點是斷奶時間拖長,不利於母豬發情配種,也不利於全進全出工藝的實施。但對於一般農戶養豬來說,可采取此法斷奶。
(3)逐漸斷奶法:在斷奶前4~6d開始控製仔豬哺乳次數,把母豬趕到離原圈較遠的地方,然後逐漸減少每天將母豬放回原圈的次數,依此來控製仔豬哺乳次數,第1天讓仔豬哺乳4~5次,第2天3~4次,第3~5天停止哺育。這種方法雖然較費時、費工,但是可使母豬和仔豬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但可避免引起母豬乳房炎或仔豬胃腸疾病,而且還能夠縮短母豬從斷奶到發情的時間間隔,對母豬和仔豬均較有利。因工作量太大,所以規模養豬場不采用該方法。
(4)間隔斷奶法:仔豬達到斷奶日齡後,白天將母豬趕出原飼養欄(圈),讓仔豬適應獨立采食;晚上將母豬趕進原飼養欄(圈),讓仔豬吸食部分乳汁,到一定時間全部斷奶。這樣不會使仔豬因改變環境而驚惶不安,影響生長發育,既可達到斷奶目的,又能防止母豬發生乳房炎。
二、仔豬斷奶期間的飼養管理
1.仔豬斷奶期間的飼養要點
(1)提供足夠的開食料:雖然母豬產後3~4周時泌乳量達到高峰,但已不能滿足小豬快速生長的營養需要。因此,使7~10日齡小豬學會采食開食料,對於促進仔豬消化器官的早期發育,增強營養,提高抵抗力,防止異食,減少下痢的發生尤為重要。為達到斷奶前小豬能采食較多的飼料,可采取如下措施:少量多餐,以刺激仔豬的食欲;增加甜味等誘食劑;斷奶前適當限製母豬采食,以減少泌乳,逼迫仔豬多吃飼料。
(2)提供優質的乳豬料:由於仔豬胃腸功能不完善,所以高蛋白、高能量日糧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黃豆是提供植物蛋白質的主要原料,但其含有抗胰蛋白抗原,這種抗原在喂後5d就會引起仔豬嚴重的下痢反應。因此,植物性蛋白供給量以不超過日糧總蛋白含量的40%為宜。相反,脫脂奶粉、乳清粉中不僅含有易消化吸收的動物性蛋白,還含有拮抗病原菌的物質,所以斷奶期間日糧中蛋白質應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可通過添加脂肪給斷奶仔豬提供高代謝能的日糧,其中短鏈脂肪酸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相對來說易於吸收,日糧中植物油和動物油混合比單純動物油更有利於斷奶仔豬的需求。
粗纖維對仔豬來說幾乎不提供營養,但可使仔豬有飽食感,適當的粗纖維可吸收糞中的大量水分,可緩解高蛋白飼料造成的糞便發稀狀況,所以斷奶仔豬日糧中粗纖維也是不可缺少的,以4%為宜。
(3)日糧中添加酸製劑、微生態製劑、抑菌藥物等:添加酸類物質,不僅可以激活胃蛋白酶,而且對降低腸道pH值,抑製有害菌引起的腹瀉等有明顯效果;使用微生態製劑,由於其在腸道的複雜作用,對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防止大腸杆菌、沙門菌引起的下痢也有明顯的作用;斷奶初期飼料中應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同時加入抗過敏藥物,少喂多餐,注意觀察糞便情況。生產中也有在過渡期飼糧中添加氧化鋅2000mg/kg,通過影響胃腸調節肽CCK的釋放量來控製腹瀉。
(4)科學的飼喂製度:斷奶應激造成仔豬腸道損傷,使胃腸道消化酶水平和吸收能力下降,導致食糜以腹瀉形式排出。所以,斷奶期間,應盡量保持原來的飼喂製度和飼料類型不變,斷奶後2~3d要適當控製給料量,不要讓仔豬吃得過飽,每天可多次投料,防止消化不良而下痢,保證飲水充足、清潔,保持圈舍幹燥、衛生。飼喂頻率越高,拉稀的機會越少。另外,在斷奶期間,仔豬應當有足夠的采食位,以減少豬隻的爭鬥和不正常行為。一般在斷奶4~5d以後安全渡過斷奶關才可自由采食,隻要飼料能適合豬的消化能力,就沒必要限食。
2.仔豬斷奶期間的管理要點
(1)溫度:仔豬斷奶時體溫調節能力尚未完善,需要一個26~28℃的舒適溫度環境。一般而言,冷應激對仔豬危害較大,它能導致腎上腺素在血液中的水平成倍上升,導致仔豬生長緩慢,免疫力低下,易患傳染性胃腸炎、肺炎、腹瀉等疾病。有試驗表明,在10℃環境比在28℃環境中仔豬日增重下降60%,而下痢比率增加了1倍。在舒適溫度以下,每降低1℃,日糧代謝能需提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