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五 保育豬養育技術(3 / 3)

常用的保溫方法有地麵保溫(可用木板、稻草、穀殼、木屑、鋸木糠、電熱板)和空間保溫(可用紅外線燈、鍋爐暖氣)等。有條件的豬場,欄內也可設置溫暖的睡床(地暖),以防小豬躺臥時腹部受涼。同時也要注意防止賊風(舍內風速低於0.25m/s),保持舍內幹燥、溫暖和空氣清新(氨氣濃度低於26μL/L)。夏季則要防暑降溫,加強通風,保持舍內幹燥和涼爽。常用的降溫措施有水簾降溫、通風、保證充足的飲水等。

2)通風控製:通風是減少保育舍內有害氣體和增加新鮮空氣的有效措施。舍內的氨氣、硫化氫等汙濁氣體的含量過高,會嚴重損傷仔豬呼吸道上皮組織纖毛,發生呼吸係統疾病。當走進保育舍時覺得氨氣味道濃、刺鼻不適時就應打開門窗,或升降卷簾或打開排氣扇通風換氣。但過量的通風會使保育舍內的溫度急驟下降,保溫和換氣應采用較為靈活的調節方式,兩者兼顧。高溫則多換氣,低溫則先保溫再換氣。

(2)飼養密度管理:降低飼養密度不但可以降低發病率,還可以提高出欄重。但在秋冬季節,若飼養密度和群體過小,又會造成小環境溫度偏低,影響仔豬生長。規模化豬場要求保育舍每圈飼養仔豬15~20頭,最多不超過25頭。圈舍采用漏縫或半漏縫地板,每頭仔豬占圈舍麵積為0.3~0.5㎡。密度過高,則有害氣體(氨氣、硫化氫等)的濃度過大,空氣質量相對較差,豬就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因而控製合理的飼養密度,保證空氣質量,有利於控製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3)飲水管理:水是豬每天食物中最重要的營養,仔豬剛轉群到保育舍時,最好供給溫開水,前3d,每頭仔豬可飲水1kg,4d後飲水量會直線上升,至10kg體重時日飲水量可增加到1.5~2kg。飲水不足時,可使豬的采食量降低,直接影響到飼糧消化吸收,豬的生長速度可降低20%。高溫季節,保證豬的充分飲水尤為重要,天氣太熱時,仔豬會因搶飲水器而咬架,有些仔豬還會占著飲水器取涼,使別的小豬不便喝水,還有的豬喜歡吃幾口飼料又去喝一些水,往來頻繁。如果不能及時喝到水,吃料也就受影響。所以如果一欄內有10頭以上的豬,應安裝2個飲水器,按50cm距離分開裝,以利仔豬隨時都可飲水。

仔豬斷乳後為了緩解各種應激因素,通常在飲水中添加葡萄糖、鉀鹽、鈉鹽等電解質或維生素、抗生素等藥物,以提高仔豬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率。選擇電解質、多維要考慮水溶性,確保維生素C和維生素B的供應。

(4)控製咬尾咬耳:仔豬咬耳咬尾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不同品種、不同神經型的豬咬耳咬尾的發生率也不同。發生原因主要有:

1)斷奶戀母性。仔豬斷奶後,由吃奶改為吃料,在行為上還有依戀母豬乳頭的行為,仍有啃咬吸吮習慣,由於生理和環境因素改變,造成生理上不適應,精神煩躁,相互發生爭鬥。

2)豬群飼養密度過大,或公母同欄、大小同欄,為爭飼糧和飲水位置而引起相互間的爭鬥;或小公豬的攻擊性爬跨、豬隻以大欺小引起的爭鬥。豬隻最容易受傷出血的部位是耳和尾,加上豬有嗜血癖,一旦有1頭豬某一部位出血,將會引起其他豬的啃咬,並發展成相互間咬耳咬尾。

3)舍內環境衛生差,通風不良,使舍內有害氣體濃度過高,以及舍內光照太強、溫度過高或過低等,都將誘發豬之間相互爭鬥。

4)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缺乏,會引起咬癖症。如B族維生素缺乏,會導致豬體內代謝機能紊亂,引起咬癖現象。

5)日糧中蛋白質或某種氨基酸缺乏,會引起咬癖症。

6)體外寄生蟲、皮炎、濕疹等病症引起的豬皮膚瘙癢,經豬自身啃咬、摩擦、拱咬而受傷出血,誘發其他豬的群起啃咬。

7)體表機械性外傷,如撞傷、擊傷、刀傷等,引起出血而誘發咬癖症。

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初生後斷尾;二是調整飼養密度,避免豬隻過於擁擠;三是合理安排同欄豬大小,公母豬分群飼養,育肥豬適時去勢,對弱豬、有病豬單圈飼養;四是保證豬舍清潔衛生,做到通風良好、幹燥,避免強光照射,冬季防寒保溫,夏季防暑降溫;五是飼喂優質的配合飼料,營養要豐富全麵,防止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的缺乏;六是豬舍、用具定期消毒,豬群定期驅蟲;七是對咬癖症發生嚴重的豬,應及時隔離飼養,對症治療;八是豬舍內懸掛鐵鏈,讓豬自由啃咬;九是保持豬舍安靜,防止驚嚇及人為造成豬皮膚損傷。

(5)疾病預防:

1)清潔衛生:每天都要及時打掃高床上仔豬的糞便,衝走高床下的糞便。保育欄高床要保持幹燥,不允許用水衝洗,濕冷的保育欄極易引起仔豬下痢,走道也盡量少用水衝洗,保持整個環境的幹燥和衛生。如有潮濕,可撒些生石灰。剛斷乳的小豬高床下可減少衝糞便的次數,即使是夏天也要注意保持幹燥。

2)消毒:在消毒前首先將圈舍徹底清掃幹淨,包括豬舍門口、豬舍內外走道等,所有豬和人經過的地方每天進行徹底清掃。消毒包括環境消毒和帶豬消毒,要嚴格執行衛生消毒製度,平時豬舍門口的消毒池內放入氫氧化鈉溶液,每周更換2次,冬天為了防止結冰凍結,可以使用幹的生石灰進行消毒。轉舍飼養的豬要經過“緩衝間”消毒。帶豬消毒可以用高錳酸鉀、過氧乙酸、菌毒消或百毒殺等交替使用,於豬舍進行噴霧消毒,每周至少1次,發現疫情時每天1次。冬季趁天氣晴朗暖和時進行消毒,防止給仔豬造成大的應激。消毒藥要交替使用,以避免產生耐藥性。

3)保健:剛轉到保育舍的小豬一般采食量較小,甚至個別小豬剛斷乳時根本不采食,所以在飼料中加藥保健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飲水投藥則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保育第1周在每噸水中加入支原淨60g、優質多維500g、葡萄糖1kg或加入加康(10%氟苯尼考、免疫增強劑等)300g、多維500g、葡萄糖1kg,可有效地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冬季豬舍用醋酸熏蒸,可防止不耐酸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驅蟲主要包括驅蛔蟲、疥蟎、虱、線蟲等體內外寄生蟲,驅蟲時間以35~40日齡為宜。體內寄生蟲用阿維菌素按每千克體重0.2mg或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10mg拌料,於早晨喂服,隔天早晨再喂1次。體外寄生蟲用12.5%的雙甲脒乳劑兌水噴灑豬體。注意驅蟲後要將排出的糞便徹底清除並作妥當處理,防止糞便中的蟲體或蟲卵造成二次汙染。

4)疫苗免疫接種: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注射過程中,一定要先固定好仔豬,然後在準確的部位注射,不同類的疫苗同時注射時要分左右兩邊注射,不可打飛針;每欄仔豬要掛上免疫卡,記錄轉欄日期、注射疫苗情況,免疫卡隨豬群移動而移動。不同日齡的豬群不能隨意調換,以防引起免疫工作混亂。在保育舍內不要接種過多的疫苗,主要是豬瘟、豬偽狂犬病以及口蹄疫疫苗等。將出現過敏反應的豬放在空圈內,防止其他仔豬擠壓和踩踏,等過一段時間過敏反應的豬即可慢慢恢複過來,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肌內注射腎上腺激素進行緊急搶救。

(6)日常觀察和記錄:保育舍內的飼養員除了做好每天的衛生清掃、清糞、衝圈外,還要仔細觀察每頭豬的采食、飲水、體溫、呼吸、糞便和尿液的顏色、精神狀態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使病情消滅在萌芽狀態。輔助獸醫做好疫苗免疫和疾病治療等常規工作。病弱仔豬最好隔離飼養,單獨治療,這樣一方麵保證了病弱仔豬的特殊護理需要,另一方麵可以防止疾病的互相感染與傳播。如有可能,對每欄的斷奶仔豬進行稱重記錄,或至少要稱重一欄仔豬,並在每次換料時進行再次稱重,以監控生長速度和耗料情況。同時在舍內要準備好飼料消耗卡,記錄每天的飼料消耗;疫苗注射記錄卡,記錄每次疫苗種類和日期;藥品消耗卡,記錄豬隻使用藥品情況;豬隻死亡信息卡,記錄豬隻死亡原因及日期。

(7)轉群:一般的保育舍飼養期為6周,當豬隻生長到70日齡,體重在25kg以上時,保育舍的欄位就顯得有些擁擠了,這時需要將豬隻移到育肥舍進行飼養。在轉群時,最好不要進行混群,以減少爭鬥。同時應對該批豬的死亡率、日增重和料重比進行統計,並記錄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