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仔豬有一個怕冷、掉膘、體質下降的過程,溫度要調節好。如果斷奶前25℃,斷奶時因怕冷回升2℃,以後每周下降1~2℃,直到22℃時止。
(2)濕度:斷奶期間,適宜的濕度為65%~70%,過於潮濕會引起皮炎、疥癬等疾病,過於幹燥能引起灰塵增多,誘發氣喘病、萎縮性鼻炎等疾病。
(3)密度:斷奶期間,密度大一些,對仔豬保溫有利,但同時爭鬥、咬尾、咬耳等惡癖行為增多,一般以每隻0.42㎡為宜,還要給仔豬提供運動場所,以利於接受陽光照射和骨骼發育。
3.防止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征
仔豬早期消化功能尚未健全,斷奶過早勢必造成仔豬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飼料利用率低、抗病和免疫能力差、腹瀉、生長停滯和體況較差等,即“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征”。其預防措施如下:
(1)斷奶逐漸過渡:斷奶前4~6d,哺乳次數由5次逐漸減少,由夜間母仔同居,逐漸改為母仔分居(把母豬趕到另一個圈裏),在逐漸減少吃奶次數的同時,逐漸鍛煉仔豬的采食和消化能力,為將來斷奶後獨立生活打下基礎,同時避免母豬發生乳房炎。
(2)圈欄逐漸過渡:采取“趕母留仔”的辦法使仔豬生活環境不改變,否則會引起不安,影響健康與增重。在原欄飼養幾天渡過斷奶關後,轉往保育舍。
(3)飼料逐漸過渡:仔豬斷奶後不改變飼料種類和比例,半個月後逐漸改為斷奶仔豬日糧,換料需有一個過程,一般在一周內轉換完,采取逐步更換的方法。過渡期飼糧中可添加功能性添加劑。
(4)飼料量逐漸過渡:斷奶最初半個月不改變飼料給量,斷奶當天,通常減食,2~3d後由於饑餓而暴食,此時隻喂七八成飽,以防暴食,否則會因消化不良而引起下痢。在這之後慢慢過渡到自由采食。
任務二 保育豬養殖技術
仔豬多在斷奶一周後轉入保育舍,在保育舍要經過35~42d的飼養。這個時期是實現豬場良好經濟效益的關鍵時期,其飼養管理的好壞,不但關係到保育豬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而且還影響到生長肥育期豬的生長速度、飼養周期、飼料報酬率和肉品品質。
一、進豬前的準備
1.保育舍
在保育豬進入前,首先要把保育舍衝洗幹淨。在衝洗時,將房間的所有欄板、飼料槽拆開,用高壓衝洗機將整個房間的窗戶、天花板、地麵、牆壁、料槽、水管、加藥器進行徹底的衝洗。同時將下水道汙水排放掉,並衝洗幹淨。凡是豬隻接觸到的地方,不能有豬糞、飼料遺留的痕跡。
2.設施修理
欄位、飼料槽、保溫箱,並檢查每個飲水器是否通水,檢查加藥器是否正常工作,檢查所有的電器、電線是否損壞,檢查窗戶是否可以正常關閉。然後,使用合適的消毒藥進行消毒後,空置1周。規模化豬場多采用網床保育欄。
將欄板、料槽組裝好,並投放滅鼠藥、滅蠅藥。將房間的溫度升至28℃,準備進豬。
二、分群與調教
1.分群
分群時應按仔豬體重的大小分欄,如有足夠的數量,可進行公母分性別飼養,這樣可以提高整欄豬隻的均勻度。如有條件,不同性別的豬隻還可采用不同的飼料,以節約飼料成本。對於個體太小和太弱的仔豬,應單獨分群飼養,如可將其安置在保育舍中部比較溫暖的豬欄,必要時還可在欄裏另放置一個小的料槽,用於喂奶粉或在水中加多維和電解質。同時再安置保溫燈,以保證有足夠的溫度。這樣有利於弱小仔豬的生長發育,可減少因相互咬鬥而造成的傷害。
有條件的豬場,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房間的中間保留1~2個空欄作為機動欄,以便以後安置病弱仔豬。分群時應根據實際生產情況靈活進行,同時要注意加強看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調教
剛斷奶轉群的仔豬因為從產房到保育舍新的環境中,其采食、睡覺、飲水、排泄尚未形成固定位置,所以要加強調教訓練,使其形成良好的睡臥和排泄習慣,這樣既可保持欄內衛生,又便於清掃。
如果欄內安裝料槽和自動飲水器,其采食和飲水經調教會很快適應。將仔豬趕進保育舍時,頭幾天飼養員就要調教仔豬區分睡臥區和排泄區。假如有小豬在睡臥區排泄,這時要及時把小豬趕到排泄區並把糞便清洗幹淨。飼養員每次在清掃衛生時,要及時清除休息區的糞便和髒物,同時留一小部分糞便於排泄區,經3~5d的調教,仔豬就可形成固定的睡臥區和排泄區。
三、保育豬飼養管理
1.保育豬的飼養技術
(1)保育豬的營養需求:保育豬的增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量的供給,仔豬日增重隨能量攝入量的增加而提高,飼料轉化效率也將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仔豬對蛋白質的需要也與飼料中的能量水平有關,因此能量仍應作為斷奶仔豬飼料的優先級考慮。
(2)保育豬的喂料:
1)飼料的過渡和轉化:保育豬是以自由采食為主,不同日齡喂給不同的飼料。飼養員應在記錄表上填好各種料開始飼喂的日期,保持料槽都有飼料。因此,當仔豬進入保育舍後,先用乳豬料飼喂1周左右,以減少飼料變化引起應激,然後逐漸過渡到保育豬料。換料要逐漸進行,最好采用漸進性過渡方式,即第1次換料25%,第2次換料50%,第3次換料75%,第4次換料100%,每次時間3d左右。換料期間飼料要妥善保管,以保證飼料新鮮。
2)飼喂方式:保育初期一般采取限飼方法,給料量的確定要做到“三看”。一看仔豬槽中飼料的剩餘量。給仔豬喂料後要及時檢查采食情況,看飼槽內有無剩料。如果槽內僅有部分碎料末,不見小堆粉料或顆粒飼料,表明喂料量適中。如果看到飼槽內幹淨濕潤,表明喂料量不足,下次應適當增加投料量。如果槽中有剩料,則表明喂量過多,下次應酌情減量。二看排糞情況。仔細觀察仔豬排糞是否正常,並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仔豬斷奶3d內的糞便由粗變細,由黃色變成褐色,這是正常現象。如果糞便變軟,油光發亮,色澤正常,則投料量不用改變。如果圈內有少量糞便呈黃色,內有飼料顆粒,表明有個別豬搶食過量,下次投料應比上次減少20%左右。如果發現糞便呈糊狀,淡灰色,並有呈黃色,內有未消化飼料,這是全窩仔豬發生下痢的前兆,應停食1次。三看活動情況。觀察仔豬是否健康活潑,並據此確定投喂量。喂食前仔豬聽到響聲後立即到槽前,若叫聲不斷是饑餓,可以多喂些飼料。給料10min左右,槽內飼料被搶食,仔豬不回窩,在槽邊擁擠張望,表明供料不足,可以再加喂點;仔豬對投喂飼料沒有過大反應,且叫聲小而弱,不慌張,表明其不太餓,可以少喂料。
3)日糧組成:保育豬因胃腸容積小,采食量不大,斷奶後小腸結構和功能也會發生變化,出現消化酶分泌不足,胃酸分泌不足等現象。因此,需配製營養平衡、濃度高、易消化、符合保育豬生理特點的專業保育豬料。如采用高消化率的魚粉、乳清粉、膨化大豆為原料,並添加乳豬專用的複合酶和酸化劑,以補充仔豬消化酶和胃酸分泌不足。同時,控製豆粕的使用量,以免因豆粕的蛋白不適合仔豬吸收而產生腹瀉。飼喂至體重30kg時,再過渡到生長豬料。
2.保育豬的管理技術
(1)環境管理:
1)溫濕度控製:保育舍環境溫度對仔豬影響很大。寒冷情況下,仔豬免疫力下降,生長滯緩,而且下痢、胃腸炎、肺炎等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因此,為使保育豬正常生長發育,必須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
保育豬的適宜溫度是22~25℃,相對濕度為65%~75%。當仔豬轉群到保育舍後,保育欄內溫度在2~3d內為28~30℃,3d後即調節至26℃,以後按每周2℃降幅逐漸降低到10周齡的21℃,這樣有利於減輕轉群的應激。生產中應根據保育舍內的溫濕度計,隨時了解舍內的溫、濕度是否適宜。飼養管理人員也可借助仔豬的睡覺姿態來判定溫度是否適宜,如仔豬側臥,四肢伸展,豬群平均分布於舍內,說明舍內溫度適宜;豬群分散於舍內各個角落並遠離熱源,個別豬隻出現喘氣急速現象,說明舍內溫度過高;仔豬趴睡,四肢收縮於腹下,且豬群集中或有紮堆狀態,則說明舍內溫度不足;若仔豬卷曲、豎毛、顫抖,豬隻紮堆成群,說明舍內溫度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