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一 後備豬舍的飼養管理技術(3 / 3)

(3)調教:為了以後管理繁殖母豬的方便,後備母豬在培育時就應進行調教。一要嚴禁對豬隻粗暴,建立人與豬的和睦關係,從而有利於以後的配種、接產、產後護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訓練豬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如定點排糞便等。

(4)定期稱重:定期稱量個體既可作為後備豬選擇的依據,又可根據體重適時調整飼糧營養水平和采食量,從而達到控製後備母豬生長發育的目的。

(5)誘情:後備母豬誘情日齡應達到140日齡、體重達95kg以上或150日齡、體重100kg以上最佳。其誘情方法:

一是采取混圈和移動,即將後備母豬趕出來活動後再趕回原來的圈舍或者將後備母豬與其他後備母豬進行混圈;

二是將後備母豬趕到發情的母豬圈內進行混圈,接受發情母豬的爬跨;

三是增加日照時間,保證每天日照時間達8~10h,最多不能超過12h;

四是用成熟的性欲較高的公豬與後備母豬進行每天l~2次頭對頭的身體接觸,接觸時間為15min,間隔8~10h再接觸,接觸前公豬要先喂飽,同時確保母豬圈內地板不能太滑和潮濕,料槽和飲水器不會引起公母豬受傷。

如果同圈內的母豬數量較多,那麼和公豬接觸的時間需要更長一些。接觸時為了防止發生交配,選用10月齡以上,體重不是太大的公豬誘情最佳。

(6)環境控製:後備豬舍要保持欄舍的清潔幹燥、溫度適宜、空氣新鮮,要提供足夠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後備豬舍溫度一般控製在18℃左右,濕度控製在60%~75%,切忌潮濕和擁擠,防止腹瀉和患皮膚病。做好夏天的防暑降溫工作,通風不良、氣溫過高對後備母豬的發情影響較大,會造成延遲發情甚至不發情。

(7)防疫與保健:後備母豬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進行必需的疫苗注射和體內外寄生蟲的清除,在配種前20d要將所需接種的疫苗和保健全部做完,確保後備母豬順利投入生產。在妊娠期間除必需注射的疫苗外,一般不進行免疫和用藥。後備母豬所需接種疫苗為國家強製免疫的豬藍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另接種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的豬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偽狂犬病等疫苗,其他視當地疫情情況有針對性地接種疫苗。在保健方麵選用有效抗生素和驅蟲藥。

(8)發情期管理:飼養管理人員要密切注意觀察後備母豬初次發情的時間,5月齡之後要建立發情記錄,6月齡之後劃分發情區和非發情區,以便於達7月齡時對非發情區的後備母豬進行係統處理。發情後備母豬應以周為單位按發情日期進行分批歸類管理,並根據膘情做好限飼、優飼計劃和開配計劃。後備母豬第1次發情一般不配種,安排10~14d短期優飼,在第2或第3次發情時及時配種。初配月齡可根據背膘厚和體重來確定,若配種過早,其本身發育不健全,生理功能尚不完善,會導致產仔數過少及影響自身發育和以後的使用年限。後備母豬也不宜晚配,配種太晚,體重過大,出現肥胖,同時還會增加培育費用。一般說來,早熟的地方豬種生後6~8月齡、體重達60kg以上即可配種,晚成熟的培育品種應在8~10月齡、體重達120kg開始配種。

3.後備母豬的淘汰與更新

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及時淘汰不合格的後備母豬,盡量減少懷孕期淘汰,以降低損失。後備母豬達270日齡從未發情,或者感染繁殖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而影響生產的,要及時淘汰;病殘和治療效果不佳,如生長緩慢、皮膚蒼白、被毛粗亂、眼睛有大量分泌物的後備母豬要及時淘汰;對患有氣喘病、胃腸炎、肢蹄病,或者患病後表現漸進性消瘦的後備母豬,應隔離單獨觀察治療2個療程,未見有好轉的應及時淘汰。同時,按照豬場生產計劃及時補充後備母豬,年提供後備母豬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提供後備母豬數(頭)=基礎母豬數(頭)×淘汰更新率(%)/後備母豬培育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