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飼料利用率:飼料利用率一般指測定期內豬每增加1kg活重的飼料消耗量,即消耗飼料(kg)與增長活重(kg)的比值,亦稱料重比。飼料利用率屬中等的遺傳力,為0.3~0.48。由於飼料采食量決定了生長速度,故生長快的豬通常飼料利用率亦高。
(3)采食量:豬的采食量是度量食欲的性狀。在不限飼條件下,豬的平均日采食飼料量稱為飼料采食能力或隨意采飼量,是近年來豬育種方案中日益受到重視的性狀。
采食量難以準確測量,但通過控製采食來控製脂肪沉積是生產中常用的手段。
3.胴體性狀
(1)屠宰率:
1)宰前重。育肥豬達到適宜屠宰體重後,經24h的停食(不停水)休息,稱得的空腹活重為宰前重。
2)胴體重。育肥豬經放血、去毛、切除頭(寰枕關節處)、蹄(前肢腕關節,後肢第一跗關節處)和尾後,開腔除去內髒(保留腎髒和板油)的軀體質量為胴體重。
屠宰率指胴體重占宰前重的百分率。屠宰率高的說明產肉量高,一般屠宰率應不低於70%,高的可達80%。
屠宰率(%)=胴體重宰前重×100%
(2)胴體瘦肉率和胴體脂肪率:將左半胴體進行組織剝離,分為骨骼、皮膚、肌肉和脂肪4種組織。瘦肉量和脂肪量占4種組織總量的百分率即是胴體瘦肉率和脂肪率。
胴體瘦肉率(%)=瘦肉重(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00%
胴體脂肪率(%)=脂肪重(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00%
(3)背膘厚:采用屠體測定時,一般在第六胸椎和第七胸椎接合處測定垂直於背部的皮下脂肪層厚度,不包括皮厚。平均背膘厚共測定3點:肩部最厚處、胸腰椎聯合處、腰薦椎結合處。最後以這3個部位測定值的平均值表示。而活體測定時,可用超聲波測膘儀(A超或B超)測量,一般在距離背中線4~6cm處取肩胛骨後緣、最後肋骨處和髖結節(腰角)前緣3點測定值的平均值,如果隻測一點,以最後肋骨處最容易準確觸摸,測值最準確。背膘厚的遺傳力較高,為0.4~0.7。
(4)眼肌麵積:眼肌麵積指胴體胸腰椎結合處背最長肌橫截麵麵積。於最後肋骨處垂直切斷背最長肌(簡稱眼肌),用硫酸紙描下眼肌斷麵,用求積儀求之;也可用遊標卡尺度量眼肌的最大高度和寬度,按下列公式計算:
眼肌麵積(c㎡)=眼肌厚度(cm)×眼肌寬度(cm)×0.7
優良品種的眼肌麵積可達34~36c㎡。眼肌麵積的遺傳力為0.4~0.7。增加眼肌麵積將同時增加胴體的瘦肉率,降低背膘厚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眼肌是胴體中最有價值的部位,因此,它是評定胴體產肉能力的重要指標。
(5)胴體長:胴體長分體斜長和體直長兩種。從恥骨聯合前緣中心點至第一肋骨與胸骨接合處中心點的長度(在吊掛時測量),稱為胴體斜長;從恥骨聯合前緣中心點至第一頸椎底部前緣的長度,則稱為胴體直長。胴體長與瘦肉率呈正相關,所以該性狀是反映胴體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任務二 種豬的選擇與選配
選擇性能優秀的公母豬做種用,稱為選種,即對種豬的選擇。選種是提高生產性能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連續不斷地選擇優良個體,不僅可以使現有豬群中部分優良個體的較高生產水平成為將來全群的平均生產水平,還可能出現一些超過目前最優水平的特殊個體,為選種提供新的遺傳信息,最終使整個豬群乃至整個品種的質量不斷提高。
一、不同階段種豬的選擇
1.斷奶時期選擇
該時期的選擇主要采用個體選擇和係譜選擇。
個體選擇是根據豬本身的外形和性狀的表型值進行的選擇。這種選種方法不僅簡單易行,而且無論正反方向選擇,都能取得明顯的遺傳進展,主要用於個體的外形評定、生產發育和生產性能的測定。因為隻是對表型值進行選擇,所以個體選擇效果的好壞與被選擇性狀的遺傳力關係極為密切。隻有遺傳力高的性狀,個體選擇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遺傳力低的性狀如果進行個體表型值選擇,則收效甚微。
係譜選擇就是根據個體的雙親以及其他有親緣關係的祖先的表型值進行選擇。係譜選擇的效率並不太高。因為個體親本或祖先很多性狀的表型與後代的表型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太大,尤其是親緣關係較遠的祖先,其資料的可參考性就較小。但係譜選擇在選擇遺傳可能型,特別是在判斷是否為有害基因攜帶者方麵效果良好。
仔豬斷奶階段選種是根據親代的種用價值,同窩仔豬的整齊程度,個體的生長發育、體質外形和有無遺傳缺陷等進行窩選。
根據親代性能雖不及根據後備種豬本身選擇的準確性高,但在斷奶階段仔豬本身尚未表現出生產性能,其親代生產性能的好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仔豬遺傳品質的優劣。所以,親代的生產成績是斷奶階段選擇後備種豬的重要依據。具體的實施是將不同窩仔豬的係譜資料進行比較,在雙親性能優異的窩中選留,甚至還可以全窩(必須淘汰少數發育不良的個體)留種。
斷奶時根據本身選擇的主要依據是個體的生長發育和外貌。具體要求是:在同窩仔豬中,將斷奶時體重大、身腰較長、體格健壯、發育良好、生殖器官正常、乳頭6~7對以上且排列均勻的仔豬留種。
2.測定結束選擇
測定開始時主要采用個體選擇,以個體的生長發育和外形狀態為依據,主要目的在於淘汰發育不良的個體,選擇符合選育目標的個體進行性能測定。
測定結束後;種豬有了測定成績,這是選種的重要階段(相當於傳統的6月齡階段)。這時的選種就要求綜合考察、嚴格淘汰。除了以本身性能和外形表現為依據外,這個時期的選種還采用同胞選擇和綜合育種值指數選擇。
同胞選擇就是根據全同胞或半同胞的某性狀平均表型值進行的選擇,這種選擇方法能夠在被選個體留作種用之前,根據其全同胞的肥育性狀和胴體品質的測定材料作出判斷,縮短了世代間隔,對於一些不能從公豬本身測得的性狀,如產仔數、泌乳力等,可借助於全同胞或半同胞姐妹的成績作為選種的依據。
綜合指數選擇就是合成一個使個體間可以相互比較的選擇指數,然後根據選擇指數進行選種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全麵地考慮了各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同時也考慮到育種效益問題,因此能較全麵地反映一頭種豬的種用價值。
該時期還必須進行外形選擇,選留的個體必須符合品種特征的要求:健康,無傳染病;性征表現明顯,公豬還要求性功能旺盛,睾丸發育勻稱,母豬要求陰戶和乳頭發育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