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任務中,這種接力加油顯示了勝利者機組的勇敢,當他們給火神輸油時,自己可用的燃料就變少,且攻擊開始前他們不允許打破無線電靜默去召喚另一架加油機為自己加油,結果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油料返回基地。幸運的是,火神及時勝利歸來,無線電通訊限製取消,緊盯著油表的飛行員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因為一架加油機正緊急起飛,在回航途中迎接他們。
由於戰事吃緊,大量勝利者被調往戰區,國內加油機日漸短缺,部分火神也改為K。2加油機。馬島之戰極高的出勤率耗盡了大部分勝利者的機體壽命,到1986年大量勝利者不得不退役,第57中隊解散,仍使用勝利者的隻剩下55中隊。
時間飛逝,餘下的勝利者加油機一直服役至1990年海灣戰爭,1991年曾與多國部隊並肩作戰,不僅為皇家空軍服務,亦為盟國戰機包括美國提供油料。其中6架由55中隊的安迪,普賴斯下士提議,繪上了機鼻藝術,並以機長的妻子或女友的名字命名,戰績也被標示其上,包括一次不平常的“擊落”一架勝利者在滑行時撞上了一輛卡車,並將之摧毀,加油機唯一的戰果。
勝利者機隊在海灣戰爭證明了自己,共完成了299次任務,成功率達100%。然而勝利者的確老了,逐漸被VC-10取代。1993年10月15日,最後一個勝利者機隊,55中隊解散。飛機除少部分入庫封存外,大都難逃被支解的厄運。從誕生到退役,勝利者共生產了86架,5架幸存,其中隻有4架被妥善保管。
“勝利者”采用月牙形機翼和高平尾布局,四台引擎裝於翼根,采用翼根兩側進氣。
機翼:懸臂式中單翼。展弦比5.55.翼根弦長11.12米,翼尖3.01米;內翼相對厚度16%,中翼9%,外翼6%;內翼上反角-1104毫米,中翼+914毫米,外翼-1;安裝角11.4米;內翼前緣後掠角132.3米,中翼112.2米,外翼89.2米。全金屬結構,內翼由三根梁組成兩個抗扭盒,起落架外側由四根梁組成三個抗扭盒。每側機翼隻有八塊承力翼肋。
蒙皮為波紋板夾層壁板,外麵板與波紋板夾層點焊連接,內麵板用鉚釘連接。翼梁和翼肋的腹板也采用夾層壁板結構,以提高抗彎剛度。外翼後緣的全金屬副翼由電驅動的液壓助力器操縱。內側後緣裝有富勒式襟翼,外翼前緣係裝前緣襟翼,後改為固定的下垂前緣。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中部彈艙門用液壓收入機身。尾錐兩側是液壓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全金屬懸臂式結構。采用帶上反角的高平尾,以避開發動機噴流的影響。蒙皮為波紋夾層壁板。升降舵和水平安定麵具有兩塊抗剪腹板和四塊翼肋,垂直安定麵則采用三梁抗扭盒形結構,升降舵由電驅動的液壓助力器操縱。垂尾和平尾前緣均用電熱除冰。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式。八輪小車式主起落架采用油-氣減振器,向前收入翼根。並列雙輪前起落架可操縱轉向,向後收入機身。主輪尺寸27X6.5,前輪尺寸30X9.0.采用盤式刹車和防滑裝置。機尾裝有防撞機輪和著陸減速傘。
動力裝置:“康維”11,單台起飛推力7825公斤;“康維”17,單台推力9344公斤。直徑1067毫米,長度3454毫米,涵道比0.3.燃油貯於機翼和機身的軟油箱,載油量30-32噸。作加油機時,彈艙內掛兩個油箱。為縮短起飛距離,每邊翼根可加裝1具迪-海維蘭公司的Spectre火箭助推器,可使勝利者在500米的跑道上作短距起飛。
座艙:氣密座艙內五個成員。正副駕駛采用馬丁-貝克3L和3LS彈射座椅。後排為領航員、雷達操作員和電子設備操作員。
係統:增壓係統使氣密座艙壓差保持在0.63公斤/厘米。液壓係統用於起落架收放、炸彈艙門、前後襟翼、減速板、前輪轉向和機輪刹車的操縱。電源為四台200伏特400赫茲三相交流發電機,通過變流機提供28伏直流電,通過變壓器提供115伏400赫茲三相交流電,通過變頻裝置提供115伏1600赫茲單相交流電。應急電源為衝壓渦輪帶動的一台200伏400赫茲三相交流發電機和兩個28伏蓄電池。
電子設備:機頭裝有雷達,尾錐內裝有電子對抗裝置。軍械,一枚“藍劍”核導彈,半埋式掛於機腹彈艙,或35枚454公斤常規炸彈,或四枚美製“天弩”空地導彈(機翼下每側兩枚)。
技術數據
翼展33.5米(B。MK。1)、36.6米(B。MK。2);機長35米(B。MK。1);機高8.6米(B。MK。1)、9.18米(B。MK。2);主翼麵積223.5平方米(B。MK。1)、241.3平方米(B。MK。2);主輪距9.88米;前後輪距7.47米。
最大起飛重量85噸;正常起飛重量63.5噸;載油量30-32噸;載彈量4.5噸。
最大速度(14000米)1014公裏/小時;巡航速度950公裏/小時;使用升限13700米、(B。MK。1)、18300米(B。MK。2);航程8000公裏;作戰半徑3200~399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