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敗袁紹以後,成為勢力最大的軍閥,統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仍有不少割據勢力,盤踞在遠離戰事頻發的中原地區。早在漢靈帝中平六年(189)黃巾起事之時,已經做了太守與九卿的皇族劉焉進入益州,領益州牧,成為獨立王國。益州包括今四川、重慶、雲南與貴州地區。興平元年(194),劉焉病逝,其子劉璋繼位,後領州牧。除和漢中張魯的矛盾外,益州地區沒有大的戰事。
劉表也是皇族,出身世家,漢獻帝初平元年(190),為荊州刺史。董卓死後,李催、郭汜把持的朝廷任命劉表為荊州牧、鎮南將軍。後來他收取了長沙、零陵、桂陽等地,北據漢川,利盡南海。雖然他能力平平,也居然有十幾年的地區霸主地位。
西北地區的韓遂和馬騰,早在靈帝末年就鬧獨立,占據涼州(今甘肅、寧夏、青海一帶)。東北地區(即現今的遼東地區)也一直為公孫度祖孫所控製。在董卓掌權時,公孫度做了遼東郡太守,其子公孫康、康子公孫淵接著掌權,雖然其間與袁紹父子有不少恩怨,與曹操也有交往,但直到曹操死,一直未被征服。
在袁紹與曹操爭戰之時,孫堅父子控製並鞏固了在江東的政權。早在聯盟討伐董卓時,孫堅率兵認真地與董卓部隊打了幾仗。聯盟解散後,孫堅與袁術有合作,有鬥爭。初平三年(192),袁術鼓動孫堅攻打劉表,孫堅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堅子孫策脫離袁術,馳騁疆場,在周瑜等人輔佐下,橫掃江東,做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封吳侯,勢力擴展至今浙江、江蘇省南部和江西省等地,統稱江東地帶。建安五年(200),孫策英年遇害,年僅二十六歲,他把創建的事業交給了其弟孫權。
這個時候的劉備呢?
劉備,字玄德,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桓帝延熹四年(161),他比諸葛亮大了整整二十歲。劉備本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已是二三百年前的血緣關係了。
劉備的出身對他的名望與號召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今天評論他,應該有一個新的原則。《三國演義》把劉備的蜀漢視為正統,根據就在於他是漢皇帝的後裔。在京劇《甘露寺》中有句唱詞:“劉備本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帝玄孫一派流。”在封建時代,可以這麼論。而在今天,我們讀曆史小說,聽戲劇,就應想到,這是封建時代對劉備出身的頌揚與肯定,不是我們今天評論的標準。對以皇帝為首的統治者階層,隻能根據統治者的道德品質,是否執法公平,是否關心百姓、實施仁政以及實踐效果,即老百姓是否滿意,來加以判斷。對劉備的評論也不例外。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劉備的早期經曆。
劉備的父親劉弘曾做過縣令,為政清廉,但去世早。留下劉備孤兒寡母,經濟自然不寬裕,曾以編織草鞋、草席,販賣為生。《三國演義》的一些人物,如袁術、呂布之流,以此鄙視劉備的出身。劉備十五歲從學涿郡大儒盧植,公孫瓚是他的同學。他的一位本族長輩資助他上學,看出他日後會有出息。但是,劉備青少年時並不特別熱愛學習,卻胸有大誌,不多說話,可以克製自己的喜怒,好結交俠義與豪邁之人,講究信義。關羽和張飛就是他青少年時結交的莫逆之友。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的解州)人;張飛,字益德,乃劉備同鄉涿縣人。他們都高大魁武,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關羽年輕時在家鄉犯事,據《三國演義》描寫,是殺了地方惡勢力,根據他傲上恤下的性格,這是有可能的,因此逃到涿縣。他與劉備、張飛誌同道合,情勝兄弟,同吃同祝《三國誌·蜀書》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和張飛常常侍立劉備之側,遇事不避危險,鼎立相扶,《三國演義》敘述了他們在張飛家的桃園中,結拜為兄弟,這就無從考證了。憑他們的曆史功績,演繹為桃園結義,而且宣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大概是上下各階層人士都是讚許的。
由於劉備待人寬厚,不少人投奔他,做他部下。在當地富豪的資助下,他以關、張為輔翼,組織起幾百人的隊伍。時值黃巾起義,劉備就參加到鎮壓黃巾的官軍之中。黃巾起義是農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腐敗透頂的王朝的反抗,自然也會做出不少過激的事,劉備因與黃巾軍作戰有功,當了安喜縣尉,安喜在今河北省定州,縣尉是縣長級的官。當時巡察縣政的官稱督郵,巡察安喜的這位督郵與很多貪官一樣,不僅對下級擺架子,而且還索要賄賂,招待不周,就難免丟官。劉備受不了這份氣,一怒之下,把督郵捆在了柱子上,狠狠地打了他二百鞭棍。然後把縣尉官印掛到他脖子上,官不做了,與關、張逃走。
《三國演義》描寫“張翼德怒鞭督郵”(史書記載張飛字益德,演義稱字翼德),劉備反來勸解,藉以突出張飛嫉惡如仇的勇猛性格和劉備的寬厚作風。實際上,可能是劉備作出決定,由張飛來執行,或由張飛監督,士兵來執行。《三國演義》描寫的具體事件、情節,雖在史書上找不到證據,但有相當多的事還是合乎情理的。
劉備既然鞭打了督郵,安喜縣尉就做不成了,他和關、張率部又在何進的部下立了軍功,被保薦做了下密縣丞。下密在今山東省昌邑縣附近,縣丞為副縣長級別。後遷為高唐縣尉,再升為縣令,高唐在今山東省禹城。漢獻帝初平二年(191),青州黃巾攻破高唐,劉備戰敗。這次他走得遠,北上幽州投靠公孫瓚。公孫瓚是他的老同學,保薦他做了別部司馬,讓他統率一支非主力部隊,抵抗冀州牧袁紹。
劉備在公孫瓚處結交了趙雲。他們很談得來,很快成了相知。趙雲字子龍,常山郡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他長得雄偉,武藝高強,且頗有見地,早年投奔公孫瓚,受到重視。常山郡屬於冀州,當時袁紹為冀州牧。公孫瓚與袁紹不和,彼此猜忌。趙雲來投,公孫瓚在高興之餘,問趙雲:“聽說冀州人士多向往袁紹,而將軍你獨來找我,是什麼原因?”趙雲說:“天下亂糟糟的,也不知道誰是誰非。 本州人士向往能施仁政的州郡首腦,倒不是輕視袁公而親近將軍呀!”從這段話看出,趙雲不僅有見識,而且有道德標準。他聽到劉備的誌願和對形勢的分析,很是欽佩;而劉備見到趙雲的言談舉止,也十分喜愛。這一相遇成為他們日後共患難的契機。
劉備協助公孫瓚,參加了與袁紹的戰爭。後往青州,協助田楷攻略地盤多次建功,被任命為平原縣令,又升為平原國相,這時田楷被公孫瓚任命為州刺史。平原國即平原郡(在今山東省平原縣),因朝廷封皇室為王,改為國,國相相當於郡太守。
因為連年戰亂,百姓生活困苦,不能溫飽;盜賊成群結夥,到處搶掠。劉備任國相期間,一方麵平定盜寇,一方麵為百姓安排生產,解決溫飽之事,且見到了效果,獲得了人民的擁護。這不僅說明,劉備具有很高的行政能力,更反映出他眼睛裏還是有老百姓的。後來,小說反複宣揚他寬仁敦厚,反而令人難以盡信。不過,他並不是為爭權奪利而表現出偽善,所以,才獲得百姓與士人的信任。他能做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就願意投奔其下,為他服務。他在任平原國相期間,當地一位有勢力者叫劉平的人,對他不滿,可能劉備的一些措施觸犯了他的利益。他派一刺客去刺殺劉備。劉備不知底細,仍然熱情地招待了這個刺客,經過交談,刺客認為劉備乃仁義之人,不僅未行刺他,反而告訴了他行刺的計劃。
做了平原國相的劉備,還沒有袁紹、公孫瓚或曹操的地位與聲勢。但因他的仁德表現,卻也名望在外。連徐州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太守陳登都十分推崇他,稱他“雄姿傑出,有王霸之器”。這位陳登不僅出身貴胄,而且清高之名為時人所膺服。 北海相孔融亦當時名士,對劉備也有很高的評價。 北海國為青州一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 北海國被黃巾圍困之時,孔融派太史慈突圍,往平原國求劉備相助,劉備解除了孔融的危難。
不久,袁紹攻打公孫瓚,攻占了平原國。田楷和劉備向東撤退,退守齊郡(青州一郡,轄地今山東省益都地區)。就在這時,初平三年(192),曹操父親曹嵩攜帶妻妾家眾和許多金銀財寶,從洛陽去琅琊,途經徐州地界,當時的徐州牧陶謙派兵保護。無奈率兵的張閭看上了曹嵩的大宗財寶,殺死曹嵩,劫奪財寶而逃。雖然曹嵩的財寶也是不義之財,但這一來,就給陶謙和徐州百姓帶來了大災難。日後曹操為父報仇,不僅殺了陶謙,還屠殺了大量徐州百姓。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曹操進攻徐州陶謙。就在這次進攻中,曹操一路屠殺,殺了包括從涼雍逃難來的幾十萬人民,使“睢水為之不流”,真是雞犬不留,慘不忍睹。曹操“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過於殘忍,為後人所不恥。不過,在劉備的協助下,陶謙竟然守住了郯城(今山東省南部偏東,接近江蘇)。其時,劉備也隻有千餘人屬於自己的部隊,還有幾千烏桓騎兵。陶謙又給他補充了四千士兵。陶謙對劉備非常敬重,表薦劉備為豫州刺史,屯駐小沛(今江蘇省沛縣)。劉備和公孫瓚的關係就結束了。次年(194),陶謙病危,他上表推薦劉備為徐州牧。劉備再三辭謝,他舉薦袁術。陳登和孔融力陳不可,他們都認為袁術驕縱,不是治亂之主,也非憂國之人。孔融進一步說,袁術乃“塚中枯骨,何足介意”。在對袁術的評價上,劉備的理解確實不如陳登和孔融,也不如陶謙和曹操。徐州別駕(為州牧佐吏,隨從外出巡行)糜竺已承陶謙遺囑,堅請劉備繼任徐州牧。
劉備做了徐州牧,雖實際管轄地盤不多,總也算跨州連郡了,兵力也有幾萬,大將有關羽、張飛,此時趙雲已回到公孫瓚處。在諸多軍閥豪強的包圍之下,他縱有澄清寰宇之誌,仍是力不從心。劉備做徐州牧不久,呂布在兗州被曹操打敗,到徐州投靠劉備。劉備還不知呂布是朝三暮四、恩將仇報之人,不僅收留了他,還讓他進駐小沛(今江蘇省沛縣)。建安元年(196),揚州軍閥袁術進攻劉備。趁劉備後方空虛之際,呂布攻克了徐州(治所在今山東省郯城,魏以後移至今江蘇省徐州)。劉備在袁、呂兩路夾攻之下,進退失據,隻得向呂布求和,把徐州牧讓給呂布,他又被呂布派駐小沛,做了豫州刺史。此後,劉備重整兵力,逐漸變強。呂布既害怕又忌妒,再次攻打劉備。劉備戰敗,投降曹操,曹操表薦劉備為豫州牧。這一年曹操迎獻帝於許(今河南省許昌),曹操的決定以獻帝的名義下達。劉備又常 被稱為劉豫州,根據也在此。雖然,他也做過徐州牧,但很少有劉徐州之稱,大概部分理由是因陶謙表薦,雖然可以做,但還沒有“名正言順”。建安三年(198),曹操攻呂布,他和劉備攻下了下邳城(今江蘇省邳縣),呂布最後固守的城樓被攻破,呂布被殺。這段曆史,在《三國演義》裏,以“白門樓呂布殞命”為回目,有生動的描述。呂布如在一位德才兼備的上級手下,不失為一員勇猛的戰將。如果他自為軍閥,既無仁義原則,又聽不進意見,失敗乃是必然的結果。而劉備堅持建議曹操殺呂布,勿留後患,也是經曆了呂布忘恩負義的教訓後得出的結論。
打敗呂布後,劉備隨曹操回到了許縣。曹操又以漢獻帝的名義,拜劉備為左將軍——一個有名位而無實權的官職,而自動免去了豫州牧的官職。曹操對待劉備確實很夠意思,“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從曹操一方麵講,他也確實看得起劉備,他不僅要控製劉備,不能使其力量強盛起來;他還要利用劉備的名望和能力為自己服務。否則,他就不會拒絕其手下謀士勸他殺劉備以絕後患的建議了。如果不為利用他,隻是限製他,憑曹操的殘忍性格,恐怕也早就把劉備殺了。從劉備一方麵講,他對曹操也深知其人,他借曹操的力量消滅呂布,也深懼曹操置自己於死地。所以,他灌園鬻蔬,以顯拙者之為政也,故意表白自己無野心,胸無大誌,以免曹操猜疑。而曹操偏和他“煮酒論英雄”,對袁紹等當時有名望和地盤,又兵多將廣的人不屑一顧,偏偏說“天下英雄乃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失落手中筷子,急中生智地以害怕雷聲為藉口,掩飾過去。
劉備對曹操名義上擁護漢獻帝,而實際上全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裏的事,看得一清二楚。他本來暗中和董承等人策劃除曹,適值曹操派他去徐州襲擊袁術。他便順便斬了曹操派去的徐州刺史車胄,決心脫離曹操的束縛,而與之對抗。這是建安四年(199)的事。曹操讓劉備離開自己身邊,這是他一時疏忽,也可能是,他認為劉備仍在其掌握之中。而劉備此時公然對抗曹操,雖然莽撞了一點,但由於董承事發,也不得不為了。曹操知劉備殺了車胄,急派劉岱、王忠率軍攻打劉備,被劉備打敗。此時曹操正率軍在官渡一帶,與袁紹對峙。他於建安五年(200),揮師東進,在徐州把劉備的幾萬人打得潰不成軍。劉備帶領少數人去投奔袁紹。關羽則在下邳被圍困,後投降,連同劉備的夫人,一起到許縣,受到曹操的優厚待遇。張飛戰敗後逃往汝南郡(郡治所在平興,今河南省駐馬店周圍地區)。
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攻打曹操,關羽在白馬為曹操立功殺了顏良。大將文醜也為曹軍所殺。曆史記載上沒有明確提出是為誰所殺。《三國演義》記敘文醜為關羽所殺一事,沒有充足的證據,疑為虛構。而顏良為關羽所斬,確有文字記載。《三國誌·蜀書·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有點像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這種情形大概不多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卻常常出現。兩軍對峙,主將一來一往地刀槍對打,而士兵觀戰,若幹回合後,一方主將被另一方主將殺死,大軍便潰敗雲雲。這雖不無可能,但更帶有舞台戲劇性質。
劉備已投靠袁紹,而袁紹大將為關羽所殺,這種結果甚是尷尬。在軍閥混戰中,已談不上什麼原則。關羽以此作為對曹操優待他的報答。當他知道劉備在河北袁紹處,便義無返顧地掛印封金,辭別曹操,北上尋兄。而曹操不僅沒有把他扣住不放,軟禁起來,更沒有殺之以絕後患,甚至還通令放行,不許中途攔阻,在這一點上,曹操確實十分仗義,與他“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凶殘性格判若兩人,說明一個人性格的複雜性。大概他真從心底嘉許其誌,才有這麼大的容量以成其義。
關羽不顧危險,這危險包括曹操後悔而追殺他,路途遇兵將加以阻攔,袁紹為了大將被殺而報複他……“關雲長千裏走單騎”。他不忘報效曹操的恩情,又把與劉備的友誼始終放在第一位,不怕危險,與之會合。這是後人認為他仁義的表現。“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情節十分有趣,曆來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雖然這可能是演義故事,然而關雲長千裏走單騎,確是事實。在成都武侯祠,劉備殿東側關羽殿有匾曰“義薄雲天”,也是符合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