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隆中對策(3 / 3)

再說劉備投奔袁紹的事。袁紹出城二百裏,迎劉備至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內),說明劉備在袁紹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劉備投靠袁紹之選擇乃不得已,他對袁紹的為人並不佩服。再說趙雲從徐州返回公孫瓚處,認為公孫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乃藉口兄喪回到常山(今河北省正定)。此時,打聽到劉備在鄴縣,乃以劉備的名義,召集幾百兵士,到鄴縣和劉備會合,就未再分開。

劉備在投靠袁紹的一年多時間裏,曾先後兩次去汝南,分別與黃巾餘部劉辟和龔都聯絡。劉、龔二人也都敬服劉備的為人,願為他效勞。但畢竟劉備人馬不多,劉辟、龔都的力量也微弱,未能起大的作用。劉備在第二次去汝南與龔都會合之際,也是劉備、趙雲與關羽、張飛久別重逢之時,這一段的具體情節為史書所略,隻敘述曹操派蔡陽攻劉備,蔡為劉備所殺。

在《三國演義》裏,他們的重逢都頗有戲劇性,故事情節也跌宕起伏,讀起來頗有趣味。這裏具有幾分可信性和更多的演義性質。 比如,徐州戰敗後,隻知道張飛逃奔汝南一帶,具體地點和活動不得其詳。小說敘述他占據了古城,也有幾分可信。為了突出張飛的勇猛剛毅,疾惡如仇,多少帶有魯莽的性格。小說描寫張飛以為關羽真的背叛與劉、張的友情,投降曹操,所以,一見麵就準備拚命。其實,他未必如此莽撞。為了釋疑,關羽斬了追來的蔡陽。讀者因劉、關、張、趙的重逢而感到高興,也就不一定深追曆史的具體真實情節了。

確實,曹操為了打劉備派蔡陽去,並不是為了追殺關羽。很有可能是,蔡陽到達之前,劉、關、張已經會合了。而出戰蔡陽,一舉殺死蔡的是關羽,因為蔡陽既來,劉備不太可能是獨率一支兵馬迎敵。大將關、張、趙均在,無須他親自出馬,也不應由他出馬。蔡陽既是來打劉備,為劉備部下所殺,所以,史書上往往以“為劉備所殺”來概括結果。

建安六年(201),曹操打敗袁紹後不久,親率大軍到汝南攻打劉備和龔都。劉備未與之戰,就南下荊州投奔劉表,龔都部也就潰敗了。

可見,十多年來,劉備始終沒有很好地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東奔西跑,先後輾轉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寄人籬下,險些喪失性命,更談不到實現“興複漢室”的大業了。

劉備在荊州居住數年,事業毫無起色,很是憂傷。有一次,劉表請他赴宴,席間去廁所時,發現自己大腿的肌肉鬆弛,身體胖了起來,不禁一陣心酸,流下淚來。劉表驚問他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說:“過去我南征北戰,身不離鞍,腿肉瘦硬。現在長期閑居,腿肉增多了,時光過得真快,不覺已經快老了,而功業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悲傷。”

為什麼劉備到了如此地步呢?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得到智能之士的輔佐。痛定思痛,他決心爭取有智謀的人輔佐自己。於是他注意與襄陽地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接觸,在他們中間物色人才,以求得他們的支持。

劉備首先拜訪了司馬徽,向他請教,希望得到他的幫助。司馬徽是經古文學家,不守舊,鄙視俗儒,是一個講究經世致用的學者,且很“知人”。他對有經世之才的諸葛亮很賞識,對龐統也很稱讚。在劉備誠懇請求下,他回答說:“儒生俗士是不懂得時務的,真正了解天下大勢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俊傑。我們這裏被人們稱為臥龍、風雛的,就是這樣的俊傑。”劉備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回答說:“就是諸葛孔明和龐士元。”經“水鏡先生”這麼一說,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就更高了。

如果說司馬徽是諸葛亮的“伯樂”,那麼,另一個舉薦諸葛亮的則是他的同學徐庶。徐庶是寓居荊州的知識分子中最早來到劉備身邊成為其重要謀士的,劉備對他很器重。

徐庶原名單福,少年時好擊劍,想做個俠客。後來替別人報仇殺了人,逃到外地,才改名為徐庶,從此棄武習文,“聽習經業,義理精熟”。 避亂到荊州後,與諸葛亮結為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一位才能比自己高的卓越人物。經徐庶這麼一介紹,劉備便急切想見諸葛亮。他想靠徐庶同諸葛亮是學友的方便條件,把諸葛亮請來相見。徐庶卻說:“這個人由我去請是不會出來的,將軍如果真心求教,必須親自去拜訪才行。”於是比諸葛亮大二十歲的劉備,便親自到隆中山村去請教諸葛亮。先後去了三次,諸葛亮熱情地接待了他,時間是在公元207年冬季。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是可信的。《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明確記載說:“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資治通鑒》卷六十五記載說:“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陳壽在《諸葛亮集·表》中說,“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這足以說明問題。特別是《出師表》,作為臣子對皇帝的奏文,是不能說謊的。裴注引《魏略》說:“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這似乎說是諸葛亮先主動去見劉備,而不是劉備先“三顧茅廬”。這個說法不足為據。不過,史書中對“三顧”的細節、過程確實記載得太簡單了,於是就出現了是見到三次,還是見到一次的不同理解。 筆者過去的理解是見到一次,現在認為見到三次的看法比較合適。

先從字麵的解釋來說,上麵提到的“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和“三顧亮於草廬之中”,都可以理解為見了三次。至於“凡三往,乃見”,意思是:總共去了三次,於是見麵了。也不一定就是指最後一次才見麵。再從情理方麵來說,在“君擇臣,臣亦擇君”,事關自己政治前途和命運這一重要而嚴肅的問題上,劉備和諸葛亮隻見過一次麵,談過一次話,就完成了“雙向選擇”,這豈不是太輕率了嗎?特別是在諸葛亮方麵,更是要經過深思熟慮。劉備如果選擇得不理想,他可以再選擇,甚至選擇更多的人;諸葛亮如果選擇得不合適,再換個主兒,那問題可就大了。盡管諸葛亮在少年時對劉備就有了好的印象(劉備曾協助陶謙抵抗曹操對徐州的征伐、屠殺),在荊州期間諸葛亮通過各種渠道也能獲得劉備的一些信息,特別是同學好友徐庶先到了劉備身邊,對劉備的情況了解得更多些,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這些是很不夠的。待時隆中慎重選擇“明主”的他,必須經過同劉備的親自接觸,多次會麵和交談,深入了解劉備的立嚐觀點、思想、品德等之後,才能做出決定來。

因此諸葛亮同劉備見過三次麵,談過不止三次話,是比較合乎情理的。至於《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加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劉備見到諸葛亮後,兩人進行了多次誠摯的交談。

交談的主要過程和內容是:劉備誠懇地對諸葛亮說:“現在漢朝衰敗,群雄混戰,權臣控製朝政,使我大漢天子蒙受流亡之苦。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張正義於天下,完成統一大業,恢複漢朝統治。但由於我才疏德薄,智謀短淺,能力有限,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誌向並未因此減退和消失,還想幹一番事業。希望你能為我出謀劃策。”劉備謙恭誠懇的態度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他便把在隆中十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並據此提出了鼎足三分、興複漢室、統一全國的戰略規劃。

首先,諸葛亮分析曹操、孫權的情況說:

自從董卓亂國以來,四方豪傑並起,割據一方,爭奪天下。曹操同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兵力薄弱,但他最後竟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這不僅由於客觀形勢對他有利,而且由於他的主觀努力,依靠人的智謀取勝。現在曹操已擁兵百萬,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確實不可以同他爭鋒。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了三代。那裏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德才的人為他效力。看來隻可以把他作為外援,與他聯合,而不可去謀取他。

在這裏諸葛亮承認敵對者曹操力量的優勢、異己者孫權勢力的強大。從這一實際出發,他提出了聯孫抗曹的戰略方針。

接著,諸葛亮又分析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說:

荊州這個地區,北有漢水、沔水,南可直達南海郡,東南可連接吳郡、會稽,西則通往巴蜀,是一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但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是將軍占有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不知道將軍是否有這個打算?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裏,號稱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憑借它完成了帝業。但占據益州的劉璋,昏庸無能,北麵又有張魯的威脅,雖然他擁有眾多的百姓和富饒的資源,卻不知道如何治理它,使百姓安定。那裏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

在這裏諸葛亮指出當時的薄弱環節是荊州和益州,從而確定了先占據荊、益二州的方針。

最後,他概括指出平治天下的任務說:

將軍是漢朝皇室的後代,聲譽傳於四海,收攬英雄,思賢如渴,如果能跨有荊、益二州,據險防守,對西邊和南邊的諸戎、夷越采取和撫政策,對外結好孫權,對內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有變化,就可命令得力將領,帶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和洛陽進攻,將軍自己則率領益州的軍隊出秦川(今陝西南部),到那時,老百姓誰能不帶著好飯美酒來歡迎將軍呢!如果能夠這樣,將軍統一的事業就可以成功,衰頹的漢王室也就能夠複興了。

諸葛亮還確定了占據荊、益二州之後的具體任務,主要是:鞏固地盤,改革政治,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係,穩定內部,積蓄力量,為北伐創造條件。還確定了北伐的作戰方向是兩路分兵,鉗擊中原,最後達到興複漢室的目的。

這就是諸葛亮戰略規劃的全部內容,被稱為“隆中對”(也稱“草廬對”、“隆中對策”)。“隆中對”對形勢的分析是正確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它根據各割據勢力之間的力量對比和發展前途,提出的戰備方針、任務和策略是比較切實可行的。實現的步驟一環扣一環,考慮比較周到,可以說是抓住了關鍵問題。這些步驟大體上是:(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二)占據荊、益,鼎立一方;(三)改善政治,穩定內部;(四)分兵兩路,奪取中原。“隆中對”規劃確定的近期目標是完成霸業,三分天下;遠期目標是興複漢室,統一全國。

“隆中對”是諸葛亮長期研究思考的產物,是他十年心血的凝聚,它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的智慧謀略,標誌著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在政治上已經進入成熟時期。為什麼諸葛亮很快就能成熟到這樣的程度呢?我們從諸葛亮少年時期的遭遇和隆中十年的經曆中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第一,諸葛亮出身於官僚家庭。家庭傳統的熏陶,父親、叔父的嚴格教育,有利於他的成長。家鄉琅玡經世致用的學風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對一個接受啟蒙教育的少年,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諸葛亮生於亂世,家境破落,顛沛流離,獨立謀生,躬耕壟畝,接近下層,使他從小就關心國家大事,並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從而立下大誌,獻身國家,忠於劉漢王朝,渴望國家統一,並養成了艱苦樸素、堅韌不拔的品德性格。

第二,勤奮學習是諸葛亮取得才識的重要途徑。諸葛亮不僅肯於讀書學習,而且善於讀書學習。在隆中期間,他半耕半讀,在幽靜的環境中潛心研讀古籍,不斷從中汲取營養。他注意了解古代各種學派的思想觀點,總結曆代政治家的治世經驗,探討曆代軍事家的兵法韜略,增長了知識和才幹,並形成了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漢代是儒學的發展時期,東漢時的荊襄地區正是“鴻生巨儒,朝夕講論”的地方。諸葛亮所讀的書自然以儒學為主,這一點和其他儒生沒有什麼區別。但不同的是,他讀的是具有進步性的古文經學,他讀書不像一般儒生那樣,隻會尋章摘句、舞文弄墨、死記硬背、煩瑣考證,或者淺嚐輒止、不求甚解,而是注意抓住書中綱領,領會其精神實質,立足於經世致用,吸取經驗教訓,尋求治國安邦的道理和方案。這些書本知識是諸葛亮“隆中對策”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基矗

第三,諸葛亮很注意了解社會現實,向社會實際學習,向朋友老師學習。荊州襄陽是當時人才聚集的地方之一,諸葛亮在這裏結交了一批外地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如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石廣元等人,這些人都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實際。諸葛亮同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討論時局,收集各方麵情報信息,交換對各種問題的看法。與此同時,諸葛亮注意同當地和外來的名士如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接觸,他們都是有閱曆、了解時局、政治眼光銳敏的長者。諸葛亮虛心向他們求教,了解他們對形勢的看法和治理亂世的見解。他們中的不少人同諸葛亮結成了親戚關係,給諸葛亮以真誠耐心的幫助和教育。這些因素對諸葛亮了解時局、認清形勢、預見未來、確定方針政策,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

第四,了解時局,判斷形勢的發展變化,離不開大量而又可靠的信息。當時最能掌握這種信息的是在荊州掌權的劉表及其親信蔡瑁、蒯越等。諸葛亮與這些人有著親戚關係。他利用這種關係同這幾家接觸,從而直接獲得了一些有關信息。即或由於年齡輩分關係,諸葛亮同這三人接觸不多,他還能通過嶽父黃承彥與劉表、蔡瑁的親戚關係(黃和劉都是蔡的姐夫),從黃承彥那裏間接地獲得信息。黃承彥為了幫助女婿不可能不盡心盡意地去搜集這方麵的信息。這些信息是諸葛亮分析、判斷時局發展,預測未來趨勢,確定奮鬥目標的重要依據。諸葛亮雖然不願輔佐劉表,不想在荊州躋身於政界,與蔡瑁、蒯越為伍,以求得政治上的升遷,但從劉表他們那裏得到了不可或缺的情報信息,則獲益匪淺。

總之,諸葛亮預見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他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覺、“神以知來”的說法,是把“隆中對”神秘化了,也是把諸葛亮神秘化了。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即在未登上政治舞台之前便預知天下形勢的發展,隻能說是他刻苦學習、接觸社會、掌握信息、了解時局、善於思索、學以致用的結果。隻要有政治頭腦,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觀察當時的形勢,就能做出或多或少符合客觀實際的分析,提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謀略和主張。孫權方麵的魯肅就曾提出過“鼎足江東”、占據荊州、聯劉抗曹的主張。甘寧也曾提出劉表父子保不住基業,要孫權先於曹操占據荊州,“漸規巴蜀”的主張。曹操方麵的程昱也曾分析預見到孫權要與劉備聯合,“以禦我”。這些主張與“隆中對”中的某些主張是類似的,思想是相通的,隻是立場不同,內容有異,分析不夠具體詳盡而已。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對形勢的分析較為透徹中肯,提出的方針政策較為全麵具體,確定的戰略步驟較為切實可行,表現了他的智慧才能勝人一籌,但並不是神秘的和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