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好景不長,雄踞兗州的曹操,為報殺父之仇,在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和興平元年(194)接連兩次興兵進攻徐州。特別是第二次進攻,戰火遍及徐州所轄各縣,諸葛亮的家鄉也深受戰亂之苦。
為避戰亂,作為一家之主的諸葛玄決定舉家外遷。可遷往何處呢?恰在這時,坐鎮淮南的揚州軍閥袁術派人給諸葛玄送來一封信,邀請他擔任豫章郡太守。諸葛玄喜出望外,決定帶一家老小去豫章赴任。
諸葛瑾這時已成年,頗有見識,建議叔父先帶其他人去豫章赴任,而自己和繼母留在家鄉,變賣家產後再去豫章會合。諸葛玄認為此計甚好,就同意了。
由徐州北部的琅玡陽都南下前往豫章,途中要經過一些戰亂區。一路上,諸葛亮親眼看到了社會黑暗和戰亂帶來的惡果,肥沃的中原已經土地荒蕪,沒有莊稼;老百姓扶老攜幼,顛沛流離,生活沒有出路,不少人在饑餓和兵荒馬亂中死去。他的思緒很不寧靜。十四歲的諸葛亮所目睹的天下百姓的悲慘景象,對他的人生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朱皓來上任時,還從揚州刺史劉繇那裏請來軍隊,強行趕走諸葛玄。諸葛玄力薄勢孤,沒有辦法抵擋,隻得匆匆撤離。家鄉是不能回去了,但要找一個能夠安身的地方。
當時比較安定的地方,一個是江東孫權的屬地,一個是淮南袁術的地盤。諸葛瑾變賣家財後,還未來得及到豫章會合,叔父這邊就出了變故。無奈,他帶著繼母一起跑到江東,後經由孫權的姐夫弘谘推薦,與魯肅一起在孫權身邊做了一名賓客。
諸葛玄把諸葛亮等帶到了襄陽(當時的荊州治所,今湖北襄樊市),投奔他的老朋友荊州牧劉表。他們經過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終於來到了荊州。劉表接待、安置了他們。
自此,一家人在戰亂中離散,各奔東西。
諸葛玄到襄陽後,成為劉表府裏的幕僚。過了沒多久,他把大侄女許配給蒯祺,把小侄女許配給龐山民。此二人都是襄陽的望族。
兩個侄女出嫁了,諸葛玄又開始操心諸葛亮兄弟的前程。於是,諸葛亮被送進劉表辦的“學業堂”裏讀書。諸葛亮在“學業堂”結識了同窗好友徐庶、石廣元、孟公威,還有和徐庶同住在檀溪的崔州平。後來,諸葛亮又結識了龐統、楊頤、楊儀、馬良、馬謖、陳震、廖化、向朗等好友。
雖然暫時有了安身之所,但諸葛玄總覺得自己寄人籬下,不是長久之計,又為子侄的前程擔心,難免心緒不安。結果憂憤成疾,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叔父的去世,使年輕的諸葛亮更加孤苦伶仃,沒有親人照顧了。
從黃河流域來到長江流域,由北向南,再由東向西,輾轉千裏。流離漂泊的生活和遭遇,使諸葛亮增長了不少見識。他意識到家庭、個人的命運是和整個社會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
由於顧及老朋友的情誼,劉表沒有將諸葛亮兄弟趕走,仍然照顧他們的生活。但是,諸葛亮是一個有誌氣的青年,他想到自己已經十六七歲了,不應總是仰人鼻息,長期靠人施舍過活。他決心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闖出一條路來。他去見劉表,表明了自己的意願。劉表很高興,幫助他們在襄陽城西二十多裏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點田產,兄弟二人在這裏定居下來。時為公元197年。從此,隆中便成為了諸葛亮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裏開始了所謂的隱居生活。
諸葛亮為什麼離開劉表的庇護,到隆中隱居呢?因為他發現,劉表並不是一把值得依賴的“保護殺。
當時,劉表以“八顧”之一而著稱,但他心胸狹窄,“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因此,懷才抱藝之士,多棄他而去。如“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別駕韓嵩探查曹操虛實,劉表反而懷疑韓嵩通敵,想殺掉韓嵩,虧得他的妻子蔡氏說合,才囚而不誅;禰衡是當時的名士,劉表不能用,便送給江夏太守黃祖,結果被黃祖所殺。又如龐統、馬良、馬謖、楊儀等人,都曾投奔他,卻不能為他所容,後來都成了劉備的謀士或戰將。
總地來說,劉表目光短淺,沒有理想和抱負,苟安於荊州一隅,非霸主之器,致使誌士離心。因此,諸葛亮對劉表很失望。他認為,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亂世,跟著劉表不僅沒有前途,甚至還有生命之虞。
到建安二年(197),曹操、袁紹、呂布、孫策等各霸一方,袁術又在淮南稱帝,戰爭連年不斷,國家形勢異常混亂,群雄爭霸尚不知鹿死誰手。而原來還比較安寧的荊州,從建安二年的五月開始,由於曹操進攻宛城的張繡,戰火燒到了荊州,引起此地的人心不安。
在這強者兼並弱者的嚴酷形勢下,劉表隻求自保一州,而不思進取;荊州又處於天下必爭之地,隨時都有被人吞並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唯有銳意進取才有生路,一味偏安,哪有前途呢?諸葛亮也許正是看出劉表難成大事,又不願投靠別的軍閥,所以才選擇暫時隱居。
再者,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求安思想對他影響較大,這讓他事事謹慎,知道荊州不可能長治久安,遂決定隱居躲避。後來他在《出師表》中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正是反映了當時真實思想。
同時,諸葛亮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埋頭苦讀,積極探索治國安邦之道。
諸葛亮出身名門世族,身上有先祖遺風,又受到過良好的儒家教育,特別是顛沛流離中目睹和經受了戰亂之苦,使他產生了鏟除群雄、平定戰亂、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但他也知道,要實現人生抱負,必須有擔當重任的才能,所以,他要移居隆中,為自己找一個好的環境來從事躬耕、苦讀。
隆中是一個山清水秀又很幽靜的地方,有名的沔水從北麵緩緩流過。從一個不大的穀口進去,再走三四裏山路,便是隆中村。史書記載說,諸葛亮在這個山村裏“結草廬而居”,還親自耕種過田地(《三國誌·諸葛亮傳》)。因為這時的諸葛亮無家資財產,生活來源沒有保障,除倚仗親友的接濟外,隻能不時的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以補衣食的不足。
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在襄陽和隆中時期讀了什麼書,但從他出山後治軍治國方略中可以推斷,他在青少年時代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廣泛地閱讀了法家、兵家、道家、墨家等書,接受了諸子百家的思想。
他後來為劉禪手抄《申子》、《韓非子》、《管子》,這些都是法家著作,《六韜》是兵書。他把這些書抄寫給劉禪學習,說明他早已對這些書有過研究。
諸葛亮在隆中除了種地、讀書,研究天下大事外,同時他還練習書法、研究音樂和繪畫,使自己成為一個綜合性人才。
在書法方麵,諸葛亮從幼年到青年一直進行練習和研究。他能寫多種字體,而尤其以篆書、草書最為出色。
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作為有示範意義的“法帖”流行於世。 北宋時,皇宮內還珍藏有他的書法作品。
在音樂方麵,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不僅能吟唱、操琴,而且還會製作樂器——七弦琴和石琴。他還寫了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可見,諸葛亮在隆中時期是他的積累階段,為以後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身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諸葛亮定居隆中之後,全家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克服了困難,很快適應了山村生活,開始走上了自力謀生的道路。這裏看不到戰火硝煙,耕讀生活倒也安定清靜。但是諸葛亮是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他並不滿足於恬靜的田園生活,他時刻關心社會上的事情,渴望有更多學習機會,以便將來幹出一番事業。
戰亂中顛沛流離的遭遇,山村中粗素清苦的生活,以及勞動中與下層民眾的接觸,使諸葛亮對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思想感情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使他的思想感情與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有一些接近之處,這對諸葛亮政治理想的形成,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荊州地區當時戰亂相對較少,中原地區的不少人都到這裏來避亂。其中有些年輕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如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元直(徐庶),汝南(今河南平輿縣)的孟公威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厭惡當時腐敗的政治和戰亂不休的局麵,都有改善政治、安定社會的抱負。他們常常在一起研習經史、切磋學問、讀書吟詩、談古論今、品評人物、砥礪誌氣,很是投合。諸葛亮原先在“學業堂”與他們同窗,又因誌趣相投,日後經常往來,遂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
有一天,崔州平、徐庶、孟公威三人到隆中來與諸葛亮聚會。他們在山上的茅舍中邊品茶、邊聊天,欣賞著周圍山川的秀麗景色。
這時,諸葛亮已經是一個二十歲出頭、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青年,談到天下大事時,他不禁歎了一口氣說:“當今天下大亂,豪強割據,戰亂不休,整個中原就像一個大屠場,老百姓哪裏還有活路啊!我們也不能終日談文論賦,應該做一點於國家百姓有益的事才行啊!”
崔州平說:“此言正合我意。但是,我們有心建功立業,怎奈英雄無用武之地,怎麼辦呢?”
諸葛亮說:“自古以來,天下總是由亂而治,又由治而亂。當今天下大亂,總有一天要走向天下大治的。由亂而治,需要各種人才,我們隻要靜觀其變,選擇明主,將來還怕不能幹出一番事業?”
孟公威說:“依兄長之見,我們日後的成就如何?”
諸葛亮笑道:“各位平時都能用功讀書,又注意了解時勢,以你們的才幹,將來一定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徐庶便問諸葛亮:“你說我們將來可以當刺史、郡守,那麼你將來能做什麼呢?”
諸葛亮笑了笑,卻沒有回答。
其實,“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諸葛亮,他的抱負是何其遠大!史書記載說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三國誌·諸葛亮傳》)。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輔佐齊桓公整頓國政,進行一係列改革,使原來貧弱的齊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燕昭王時,他曾經領兵打敗齊國軍隊,取得了連克七十多座城池的卓越戰績。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麵,和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麵非常相似。
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有出將入相、治國安邦的抱負,希望能夠輔佐明君,在亂世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建立“豐功偉業”。對此,當時的一些人還不了解,甚至認為他有些狂妄。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但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等了解他、佩服他,“謂為信然”。諸葛亮對他的幾個朋友的評價,也是實事求是的。後來他們在曹魏方麵確實都做了刺史、郡守一類的官。如石廣元曆任郡守、典農校尉,徐元直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孟公威做過梁州刺史、征東將軍。官位都不算低。後來,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教育群臣說:“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教誨。”這是他對青年時期好朋友們的回憶,從中可以看出這批胸懷大誌的青年之間互相勉勵,互相幫助,以誠相待的友情。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期間,心情並不平靜。他想投身到政治舞台,早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諸葛亮又怕輕率地投奔一個碌碌無為、剛愎自用的軍閥,很難保證自己政治抱負的實現,也容易受到嫉妒和陷害。因此,他一直躑躅不前。在未遇明主之前,隻好耐心等待,創造條件。《三國誌》記載諸葛亮經常 抱膝長嘯,好為《梁父吟》,借以抒發自己的複雜心情。《梁父吟》是一種曲調的名稱,用這種曲調寫的詩歌不止一首。相傳請葛亮所吟誦的《梁父吟》原文是這樣的:
步出齊東門;
遙望蕩陰裏。
裏中有三墳;
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
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
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
國相齊晏子。
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是春秋時代齊景公門下的三個壯士,因為他們三個恃功自傲,逐漸成為國家的禍害。國相晏嬰便要相機除掉他們,以免他們繼續危害國家社稷。晏嬰聰明無比,利用齊景公巧妙地殺掉了這三個人:賞給三個壯士兩隻桃子,叫他們各自估量自己的功勞,功勞大的可以吃桃。結果三人因爭功而自相殘殺。這就是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諸葛亮經常吟詠這首詩歌,從側麵也反映出他願意輔助賢明有德的君主,擁有成就一番像管仲、樂毅那樣事業的理想和抱負。
在隆中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這十年,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平常的。但是,他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迎著困難走出了自己生活的道路。來到隆中的開始幾年,人地生疏,無親無友,生活的重擔,自然主要由他承受。然而,最大的困難,還是沒有學習的條件。東漢政府雖然辦了一所太學,卻遠在洛陽,何況諸葛亮也無條件入太學學習。因此,為了獲得知識,提高自己,諸葛亮隻能一邊進行農業勞動,一邊學習。
這個時期,諸葛亮結交荊州地主階級中有影響的人物,特別是有聲望的名士,同他們搞好關係,向他們請教,以增長自己的見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龐家的龐德公是豪強大姓中的頭麵人物,是當時襄陽地區頗有聲望的大名士。他交遊甚廣,見識頗高,而且,這個人很清高,曾經多次拒絕了劉表的邀請。有一次,劉表親自去請龐德公,勸他說:“你自己不肯出來作官求祿,那拿什麼東西遺留給子孫呢?”龐德公回答說:“我和別人不同,別人給子孫留下危險,我獨給子孫留下平安,隻是所遺留的不同,並不是沒有遺留埃”其實,龐德公也不是真心不想做官,隻是他看到劉表庸碌無能,成不了大事,因此不能公開出來支持他,以免自己在政治上失足,招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