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智慧”化身諸葛亮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四月十四日,誕生於琅玡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的一個官宦之家。
《太平禦覽》卷470引晉《中興書》說:“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以忠強立名,子孫代居二千石。三國之興,蜀有丞相亮,吳有大將軍瑾,魏有司空誕,名蓋海內,為天下盛族。”意思是說,從諸葛亮先祖諸葛豐開始,諸葛氏家族世代為官,特別是到了三國時期,由於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分別在蜀、吳、魏三國做官,地位顯赫,諸葛氏家族更具有豐采。
諸葛姓氏是怎麼來的?自古以來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認為自古以來就有姓諸葛的。如傳世輯本《世本》說:“有熊氏之後,詹葛氏,宋景公有大夫詹葛祈,其後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這就是說,“諸葛”,原為“詹葛”,先秦就有此複姓,後來因為齊國地方的人發音不準,將“詹葛”誤稱“諸葛”。這種說法,因《世本》一書已經亡佚,詹葛祈又查無此人,現在難以作為證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諸葛氏是葛嬰的後裔。應邵在《風俗通》中說:“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並氏焉。”葛嬰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手下的將領,後來被陳勝殺害。漢文帝時,為了追錄葛嬰反秦之功,便把他的子孫封為諸縣侯。葛嬰後裔,把諸與葛合起來,因此就姓諸葛。這種說法沒有史實根據。《漢書·功臣表》記有文帝所封的十侯,既沒有葛氏被封侯的,也沒有“諸縣侯”這一封號。另外,漢文帝所封的這十位諸侯,除少數是協助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的功臣子孫外,大多是文帝時的有功之臣。即便是陳涉,劉邦也不過為其“置守塚三十戶”,所以陳涉部下葛嬰的子孫不可能封侯。
比較一致的說法認為陽都原先就有姓葛的,當時的人們為了把從琅玡諸縣遷到陽都姓葛的與陽都原有姓葛的區別開來,就把從琅玡諸縣遷到陽都姓葛的稱諸葛。《三國誌·吳書·諸葛瑾傳》注引《吳書》就是這樣說的:“其先葛氏,本琅玡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吳書》的作者韋昭(204—273)與諸葛瑾及瑾子諸葛恪是同國、同時代的人,諸葛氏來源的這一說法,極有可能來自諸葛瑾或諸葛恪,這種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學術界現在多數采用《吳書》的說法,認為諸葛氏的祖先本來姓葛,住在琅玡諸縣,後來遷居到陽都。人們為了把這兩支葛姓區別開來,就把從諸縣遷到陽都的諸葛亮的先祖們稱為複姓諸葛。
諸葛氏是因葛姓自諸縣遷入陽都而得氏,但從誰開始的,目前尚不清楚。《漢書·諸葛豐傳》稱諸葛豐為琅玡郡人,沒有說明是哪個縣的,故有人認為諸葛豐為始遷者。諸葛豐出仕時在漢宣、元之際,當時陽都為侯國,屬琅玡郡,故諸葛豐應即琅玡陽都人。從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唐代,諸葛氏家庭中出現了諸葛豐、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諸葛喬、諸葛瞻、諸葛融、諸葛惲諸葛靚、諸葛恢、諸葛長民、諸葛璩、諸葛勖、諸葛潁等有名的曆史人物。這些曆史人物中大都是琅玡陽都人。特別是由於諸葛氏家族中出現了千古名相諸葛亮這樣的著名曆史人物而使諸葛氏家族門第生輝,千古榮耀。
諸葛氏家族自古就有精研儒學的風氣,以儒學傳家。諸葛亮遠祖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先任梁父尉,後升為泰山郡丞,也應當是由察舉而步入仕途,而東漢順帝以後的察舉對策是要考試經文和“家法”的。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年少的時候就到京城洛陽遊學,主要學習《毛詩》、《尚書》、《左氏春秋》。諸葛亮幼承家學,學習的內容也不外乎此。諸葛亮對《周易》、《公羊春秋》不但熟知,而且深得其精髓。諸葛亮本人的言論及其政治實踐,到處可見儒家思想熏陶的痕跡。諸葛亮為文,或直接引用儒家經典,或述其大義,信手拈來。如《上言追尊甘夫人為昭烈皇後》,就引用《禮記》一處:“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引《詩經》二句:“轂則異室,死則同穴。”述其大義一處:“《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正議》中的“昔軒轅氏整卒數萬,製四方、定海內”等語,都是儒家習用的語言。因此,諸葛亮政治思想的基礎,是以儒學為根底的。這說明諸葛氏家族的儒學傳統是源遠流長的。
但諸葛氏家族又不僅僅拘泥於儒學,其家族文化的傳統是兼融了各家的學術思想,吸收了儒家以外的多種思想的養料。例如,諸葛豐雖主治《公羊春秋》,但漢元帝時為司隸校尉,執法嚴正,“刺舉無所避”,其法家思想的影響是顯見的。諸葛亮以後在治軍治國方麵的重“法”,也可找到他的淵源。而且,諸葛亮本人還親自為後主劉禪“寫《申》、《韓》、《管子》、《六韜》”,更可見他對各家思想的熟悉了。
諸葛氏家族有積極入世的從政傳統。諸葛氏家族非常重視“修身”、“養性”,但修身養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兼善天下”,就像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提到的“接世”。諸葛氏家族自其先祖諸葛豐任司隸校尉開始,中經東漢、三國以迄魏晉、隋唐,其從政者可謂代不乏人。尤其是三國時期,諸葛謹為吳大將軍,諸葛亮為蜀丞相,而其族弟諸葛誕又為魏將軍,一門三方為冠蓋,並有盛名。他們的子孫後代中,也有不少人從政。如諸葛謹之子諸葛恪,孫諸葛竦、諸葛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諸葛京;諸葛誕之子諸葛靚,孫諸葛頤、諸葛恢,都曾擔任過一定的政治或軍事職務。
諸葛氏家族追求淡泊寧靜的人生境界。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諸葛亮本人,還是諸葛氏族人,也都以“淡泊”、“寧靜”為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所謂“淡”,既強調“少私寡欲”,又指淡於名利,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而所謂“靜”,則不單單是講“養身之靜”和“致學之靜”,更不是一味求“靜”;而是靜中寓動,以靜求動,動靜相輔而相成。其最終目的如上所述,還是為了“兼善天下”,為國家社稷出力,為黎民百姓造福。
千百年來構成諸葛亮這個曆史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忠貞”,“忠貞”是貫穿諸葛亮始終的支柱和靈魂。
諸葛亮在追隨劉備之後,他曾明確表白自己的心跡,即自己一生的奮鬥都是“報先帝”、“忠陛下”。對諸葛亮的耿耿忠心,曆朝曆代的一些著名詩人、政治家、軍事家、名流雅士以及布衣騷人都有讚歎頌揚。就連一代帝王清朝康熙皇帝也感慨地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諸葛亮的這種忠臣義士之節,我們可以從諸葛氏忠誠剛直的家風找到其曆史淵源。
諸葛氏家族十分崇尚氣節。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因為明經而任郡文學。他“名特立剛直”,故琅玡人貢禹於漢元帝初年任禦史大夫時,即任命諸葛豐作屬吏,推為侍禦史。漢元帝提拔他任司隸校尉後,諸葛豐盡職盡責,公正無私,“刺舉無所避”。京師長安流傳著兩句歌謠:“間何闊,逢諸葛。”(“為啥長時間見不著?因為碰上了諸葛。”)漢元帝頗為讚賞諸葛豐嫉惡如仇的節操,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
然而,當事情涉及外戚許章時,情況就不同了。當時任侍中的許章,憑借外戚的身份受到信任,驕奢淫逸而不守法度。許章的賓客觸犯法律,案件牽涉到許章。諸葛豐據實寫好了彈劾的奏章,適逢許章外出而與諸葛豐相遇。諸葛豐停下車,舉著皇帝賜予的節大聲喝道:“下車!”欲收治許章。許章見此十分害怕,掉轉車頭飛馳而去。諸葛豐緊追不舍。許章入宮麵見了皇帝。漢元帝此時不理諸葛豐的奏章,反而收去了司隸校尉可以代表皇帝收治不法官員的節。在中國司法史上,司隸校尉被去掉旄節就是從諸葛豐開始的。
諸葛豐既“特立剛直”,對皇帝如此袒護貴戚自然不滿意,故他馬上上書皇帝說:“我諸葛豐無能而怯懦,行文不能勸善,用武不能壓邪。 陛下不估量我有沒有才能,任命我為司隸校尉;我還沒有為皇帝效力,又加秩為光祿大夫。地位高而責任重,不是我應當處的位置。再加上年事已高,經常擔心突然死去,無法報答您的恩德,使諫議的臣子譏笑我於世無補,反而獲得屍位素餐的名聲,故而經常希望有朝一日拚上性命,把奸臣的頭顱斬下,懸在街市上,寫清楚他的罪過,讓天下四方明確了解作惡應受到懲罰,然後我因而受到殺身之禍,也是心甘情願的。即便平民百姓,尚有刎頸之交;現在憑四海之大,竟沒有盡節死義的臣子,大都是苟合取容,結黨營私,隻考慮自己家門的利益,忘掉了國家的政局。汙濁邪惡之氣上觸至天,因此災害多次發生,百姓生活貧困艱難,這是臣子不忠的反映啊!我實在對此感到羞愧不已。一般人的想法,都是希望平安生存而討厭危險死亡的;然而忠貞的臣子、正直的士子不去躲避禍患的原因是為了君王。”字裏行間,流露出剛正不阿之氣,忠君報國的拳拳之心。他要求辭仕回家,元帝不允許。
此後,諸葛豐所提建議,皇帝更不采納。故諸葛豐又上書說:“我聽說伯奇很孝順而為親人所棄,伍員忠貞反被國君殺死,隱公慈愛被弟弟殺害,叔武孝悌而為兄所殺,憑著四子的行為,屈原的才能卻不能自明反而招致刑戮,難道不值得注意嗎!讓我遭殺身之禍而使國家安定,被誅戮使國君揚名,我確實願意;隻怕沒有什麼好處反而為那些奸邪的人排斥,讓讒諂的人達到目的,堵塞了正直的途徑,忠臣傷心,智士閉口,這是我感到害怕的。”諸葛豐的正直得不到皇帝的理解,被調為城門校尉,後又被免為庶人,終老於家。諸葛豐從出仕至被免為庶人,前後僅兩年的時間,但諸葛豐的忠貞為國卻傳為家風,對後代影響很大。
從諸葛豐開創忠誠事主的家風之後,諸葛氏家族代代相襲,及至三國魏晉時期,諸葛氏家族的忠貞之風大放異彩,其流風餘韻直到南朝。這種代代相沿的家風,可以說培育了諸葛亮忠臣義士之節。這種家風及諸葛亮的忠臣義士之節,它的直接來源是沂蒙文化的底蘊。在這一方麵,對諸葛亮影響最大的兩個曆史人物是曾子和荀子。
孔子創立儒學,臨沂籍的學生有三個,即曾晳、曾參、澹台滅明,其中以曾參成就最高。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又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這些擲地有聲的壯語,是曾參發自內心的自白。我們聯係到諸葛亮的政治實踐,他以天下為己任“死而後已”的精神,與曾子之論是一脈相承的。
曾子在戰國時影響很大,荀子經常引用曾子的話作為論據。荀子對諸葛亮的影響,我們對比諸葛亮的《論諸子》與荀子的《解蔽篇》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一些重要思想直接繼承了荀子的思想。諸葛亮在《論諸子》中說:“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者也。”諸葛亮此文,與《荀子·解蔽篇》有諸多相似之處。《解蔽篇》說:“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二者在語法結構及措辭方麵是基本一致的,說《論諸子》脫胎於《解蔽》,並不為過。所不同的是,荀子對墨、道、法三家用“蔽於”與“不知”二詞加以評論,諸葛亮則用“長於”和“不可以”二詞加以評價。“蔽於”是“被遮蔽”的意思,即深入某一領域而不顧及其他方麵。但諸葛亮對諸子是有褒揚、有批評,荀子則僅就其“蔽於”方麵論及。我們舉此一例,目的就是在於說明諸葛亮對荀子思想的繼承。就忠誠方麵而言,荀子在其著作論及為人、為臣之道時,特別強調忠誠。 別人問他怎樣做臣子?他回答說:“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終諸葛亮一生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到他完全實踐了荀子“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的教誨。
諸葛亮兄弟共三人。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鈞。正當諸葛亮無憂無慮地過著比較優裕的生活時,母親章氏突然病故,父親為他們娶了一個繼母,雖然也能照顧兄弟三人的生活,但家庭的溫暖已大不如前。
諸葛亮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諸葛珪不幸身患重玻這一天,諸葛珪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把妻子兒女們叫到床邊,吩咐他們,待自己死後,就回老家投靠自己的弟弟諸葛玄。諸葛珪囑咐這番話三天後,就因病去世了。這一年是漢靈帝中平五年(188)。
諸葛珪死前是泰山郡郡丞,諸葛亮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跟著父親在泰山附近度過的。
父親去世後不久,諸葛亮等兄弟姐妹隨同繼母,乘坐一輛馬車,踏上返回老家的路程。途中走了一個多月,經曆了不少艱苦和波折,這一天,他們終於回到了老家琅玡國陽都縣。諸葛玄是重親情的,見大嫂和侄兒侄女們到來,並不嫌棄,悉心照顧。
諸葛亮幼年就失去父母,又逢戰亂年月,可以說少年不幸。好在有叔父諸葛玄照顧,也還衣食無憂。
哥哥諸葛瑾比諸葛亮大七歲,曾在洛陽太學府遊學,專攻《毛詩》、《尚書》、《左傳春秋》,成績優異。諸葛瑾後來為了照顧弟妹,毅然放棄學業,回到家鄉。不言而喻,他也就成了弟妹們的“家庭教師”。
諸葛亮聰明而好學,所讀之書,過目不忘,深受叔父諸葛玄和兄長諸葛瑾喜愛。
琅玡國屬徐州管轄,在黃巾軍起義初期,這裏也鬧過兵亂,後來兵亂被朝廷派來的徐州刺史陶謙平息。再後來,又發生了董卓之亂,以及反董卓聯盟與董卓的戰爭,因陶謙保持中立,徐州幸未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