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年時光1(3 / 3)

龐德公周圍團聚了不少有才幹的人,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評論政局。龐德公經常品評人物,他的言論在當時的地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很有影響。諸葛亮非常敬重龐德公,經常登門求教,而且每次都是恭恭敬敬的在床前跪拜,以求教誨,“跪履益恭”,就像秦末張良(字子房)求教黃石公那樣,很是謙虛、很是虔誠。

龐德公很有政治眼光,他議論政事,揭示時弊,都很中肯。在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中,他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清朝的阮函在《答鹿門與隆中孰優說》中曾評論說:“隆中之所以為隆中,鹿門有以成之也。”(《襄陽府誌,卷二十四》)諸葛亮住在隆中,龐德公以後隱居襄陽城東鹿門山,因此稱諸葛亮為隆中,稱龐德公為鹿門。

龐德公有個侄兒叫龐統(字士元),也是一個很有才能和政治抱負的青年,住在襄陽城東南漢水邊上的白沙洲。諸葛亮經常與他交往,他們不僅是親戚,而且又是誌同道合的好朋友。龐統被龐德公譽為“鳳雛”,後來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的軍師中郎將。

龐德公“初不令止”(《三國誌·龐統傳·裴注》),同時,並不把諸葛亮當做外人看待,還把家裏的藏書借給他看,經常加以指教。隨著交往的深入,龐德公對諸葛亮的為人、才能和抱負逐漸有所了解。覺得他進取心強,人又很聰明,而且胸懷大誌,將來必能幹出一番事業。加上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二姊為妻,兩家的關係不同一般,諸葛亮同龐德公的交往更為密切了。

東漢末年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如果得到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名士的好評,就能使被譽者的身價提高不少。龐德公對諸葛亮非常器重並寄予很大希望,稱諸葛亮為“臥龍”。臥龍是對隱居俊傑的比喻。一條蟄伏在沼澤裏的臥龍,一待氣候合適,就會升入雲霄,施展其非凡的本領。這種雅號的評定和傳播,使諸葛亮的名聲越來越大了。

有一天,諸葛亮將自己批注的《孫子兵法》和繪製的作戰陣圖呈給龐德公看。

龐德公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對於兵法,一個人精通以後就可以教成十個人;十個人學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萬人。這樣的軍隊就一定比那百萬之師的烏合之眾強得多。”龐德公的觀點對諸葛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後來成為軍師,特別注重練兵。弱小的蜀國之所以能與強魏抗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諸葛亮練兵有方。他還將自己的心得寫在《將苑》一書中:“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諸葛亮虛心求學的精神感動了龐德公,他不僅教給諸葛亮一般的治兵技巧和用兵方法,還將自己花了半生研究兵法的成果——從八卦到八陣的推演——交給了諸葛亮,他希望諸葛亮能夠據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陣圖來。他甚至沒有將自己的成果傳給親生的兒子,這令諸葛亮萬分感動,決心不負龐德公的殷切期望。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他每天黎明即起,晚上也總要學習到深夜。他的學習方法,主要是結合當時社會的實際,反複深入思考。學習疲倦了,他就抱膝高歌,唱一首《梁父吟》,既消除疲勞,同時也寄托他憂國憂民和“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胸懷。因此,在他刻苦學習的過程中,他並不像兩耳不聞國家大事的書呆子,而是時刻以東漢政權的興亡為己任,經常思索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為此,他特別留心研究漢以前的社會曆史、諸子百家思想以及兵法等,力求從中總結出西漢興隆和東漢衰敗的原因。他的學習態度,是那樣地謙虛謹慎,盡管他對當時社會的重大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但別人問到時,他總是輕輕地笑一笑,從不在別人麵前誇耀自己的才能與見地。正因為這樣,當時凡是同他經常有聯係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他的。

回到隆中,諸葛亮就把自己關在屋中,經過他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八陣草圖繪出來了。龐德公告訴他:“八陣通不通,須拜司馬公!”

司馬徽,字德操,人稱“水鏡先生”,隱居在襄陽西南百裏外。諸葛亮來到了水鏡山莊。司馬老先生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帶領諸葛亮去遊曆名山大川,尤其是那些兩軍對壘、兵家鏖戰、成敗於刀槍劍戟之下的古今戰常

遊學使諸葛亮受益匪淺。諸葛亮在隆中一共居住十年多,這期間他並沒有遠離塵世,孤守田園,過真正的隱居生活。隨著年齡、閱曆和學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了。同時,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們的垂青,使他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這就為他結束隱居生活,登上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八月十五“花紅宴”(花紅,一種水果,襄陽特產),是龐德公用以聚集荊州名流、隱士、學者的一年一度的盛會。這天,賓客們從四麵八方來到鹿門山,圍坐在一起,一麵品嚐花紅果和花紅酒,一麵切磋學問,交流信息。來此的皆是憂國憂民的飽學之士,大家平起平坐,不分長幼,暢所欲言。諸葛亮一反沉默寡言的常態,他以《吾有孫武、吳起之法》為題,一口氣從用兵之法講到布陣之秘,從將才、將誌、將器、將弊、將德講到用將七戒;從擇才用智講到愛兵、勵士、賞罰、恩威並重。他那精益求精、天衣無縫的百戰奇略與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絕論,標新立異,令人耳目一新。荊州名流們無不對諸葛亮肅然起敬。

由於諸葛亮的刻苦自勵,經過十年的時間,便在荊州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社會聯係,贏得了荊州地主集團的擁戴;通過勞動,了解了百姓的疾苦;通過艱苦學習,獲得了豐富的文學、史學、軍事和科學等方麵的知識。從而積累了較多的社會實踐經驗,增長了才幹,形成了對當時軍事、政治形勢的精辟見解。因此,顛沛流離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把壞事變成了好事。如果沒有“躬耕隆中”的十年生活,沒有迎著困難前進的刻苦學習精神,他的知識、才能、智慧的獲得都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的經曆證明:知識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努力。所以,諸葛亮是人才,而不是什麼“受之於天”的天才;他是時代鑄造出來的英雄,而不是超越時空的神靈。

“臥龍先生”的大名也給諸葛亮帶來了不少麻煩,其中最讓他頭疼的是沒完沒了以各種方式為各地大家閨秀前來聯姻的人的糾纏,有的還拿著畫像,一個個貌似天仙。諸葛亮已經煩透了,厲聲道:“自古以來,帝貪色,傾國!士愛色,毀業!人戀色,敗名!亮今生求才不求貌。”

黃承彥家在沔南,也是位大名士,更是荊襄地區的宿老,像龐德公一樣拒絕劉表對他出仕的邀請,一直保持著在野豪族的地位。

黃承彥非常喜歡年輕而有誌、有才的諸葛亮。

有一次,黃承彥來到諸葛亮的草廬中,談話時,他問諸葛亮說:“你年紀也不小了,怎麼還不成家啊?”

諸葛亮答道:“成家易,擇偶難,因尚未遇到合適女子,才沒成家。”

黃承彥笑了,說:“以你的才學人品、風度相貌,我聽說有許多名士都想把女兒嫁給你。可能你擇偶的標準太高了吧!”

諸葛亮說:“我擇偶不追求女方相貌、家庭地位、貧富狀況,隻有一個標準,就是必須德才兼備。”

黃承彥說:“若果然是這樣,老夫倒想厚顏地說個提議。我有一個女兒,長得不漂亮,黃頭發,黑皮膚,樣貌是有點醜,可德才俱優。我想把她許配給你,不知道你願不願意接受她?”

諸葛亮說:“先生德才令我一直敬佩,相信令愛德才必如先生所言。承蒙先生垂愛,我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黃承彥一聽樂了。他的女兒確實相貌欠佳,眼界卻挺高的,一般凡夫俗子根本不放在眼裏,拒絕了不少人的求婚。問她想擇一個什麼樣的郎君,她就說除非諸葛亮這樣有才有貌的,否則寧可不嫁。這讓黃承彥很是為難。如今聽諸葛亮說願意結親,他哪能不高興呢。

諸葛亮是山東大漢,身長八尺(約合今1.84米),容貌堂堂,竟然答應娶黃家醜女為妻,這在當地成了一樁有趣的新聞,甚至有人把這件事編成歌謠傳唱開來:“不要學孔明挑媳婦,挑來挑去隻得到一個醜媳婦。”

諸葛亮娶黃氏醜女為妻之事,既見之於史籍所載,又為民間所廣泛流傳。但是,卻很少有人探討他娶醜女為妻的原因。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黃承彥之醜女為妻?

在一貫以“郎才女貌”、“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為傳統楷模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人們對諸葛亮選擇醜女為妻的原因,或是避而不談,或是有意掩飾。特別是隨著諸葛亮被逐步地神化,有意掩飾的說法更多了起來。

很多人都認為:黃氏雖醜,而才能非凡。諸葛亮得此賢內助,不僅在當時對他的學業甚有補益,而且在他一生的事業上也起了相當的作用。例如,範成大《桂海虞衡誌》就載有:有一次,客人來家,諸葛亮囑妻子磨麵做食款待,不一會兒就做好端了出來。諸葛亮甚感驚異:哪能這麼快呢?於是,他悄悄去後麵窺看,“見數木人斫麥,運磨如飛”。諸葛亮當即討教,“求傳是術”。二十年後北伐時,諸葛亮用來轉運軍糧的木牛流馬,就是“變其製”而搞成的。但是,這畢竟是傳說。要說黃氏能使“數木人斫麥,運磨如飛”,當然是不可相信的。而且在諸葛亮一生的事業中,要說黃氏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也隻能是假設、猜想而已。如果有,曆史資料不會毫無記載。之所以有這些傳說,其實都是因為才貌雙全的諸葛亮選擇了醜女為妻,不符合人們對已被神化了的諸葛亮的崇敬心理,為之惋惜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諸葛亮之所以要違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原則而選擇醜女為妻的原因,在曆史資料上其實是記載得很清楚的。一再言明的“黃承彥之女”,當世人對此事的嘲諷,都告訴我們,諸葛亮也是凡人而並非神人,他擇親很可能重的不是其女而更是其父,很可能是利用婚姻而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因為恩格斯早就指出:作為一種政治手腕,可以“借新的婚姻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預測可能出現的變化,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渴望以救天下為己任,建立一番功業。但他也十分清楚,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實現他的理想,是十分困難的。

劉秀的東漢政權建立以來,豪強地主力量迅速擴張,他們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職。雖然封建王朝自秦漢以來就一直有所謂的“察舉征辟製度”,但由於軍閥割據和戰亂,早已未能實行。客觀事實即是由士族壟斷了官位,非世家大族、名門大姓之子第,是很難踏入仕途的。在一個專講出身、門第、等級的時代,諸葛亮雖有才能,又怎能入仕去實現理想呢?他出身門第不高,父親諸葛珪不過當過泰山郡的郡丞,況又早逝,不可能給諸葛亮有所幫助。他隨叔父遠離故鄉山東到湖北襄陽居住,叔父又不幸去世。在隆中,諸葛亮可謂人地生疏。他雖然依靠自己的才能獲得了當地名士們的稱讚,但與他們的關係還不穩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利用婚姻與當地聯姻是最簡便易行的方式。

《襄陽記》對此記載得很清楚:“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三國誌集解》引《襄陽耆舊傳》進一步補充說:“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劉表)後婦,謂之姊也。”可知,黃承彥本人是“沔南名士”,又和當地的最高行政負責人荊州牧劉表以及荊州最大家族蔡氏都有十分密切的姻親關係。與這樣的人攀上親戚,盡管黃氏女可能醜了一些,但對要入仕以實現理想和抱負的諸葛亮來說,實在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關於諸葛亮娶醜女的故事,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有一天,諸葛亮在蒙山腳下鋤地拔草。休息的時候,心裏琢磨昨晚學習的“八卦陣”。他想:“那‘八卦陣’奧妙無窮,有朝一日領兵打仗,必定能派上用場!”於是他在地下演習起來。他先用樹枝畫好陣盤,又用石子布起陣法,嘴裏念著‘八卦陣’的歌訣兒:“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用來當作陣法各門的石子都擺好了,就是那“開”門的子兒不知擺在啥地方,急得他抓耳撓腮,心裏一個勁地責怪自己:“諸葛亮呀,諸葛亮!你這兵法咋學得這麼窩囊?要是這樣去指揮作戰,千軍萬馬也會毀於一旦!”忽然,“吧嗒”一聲,頭上掉下個桑椹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陣盤上,沉思中的諸葛亮被嚇了一跳。他抬頭觀看時,從樹頂上“騰”地跳下一個大閨女。隻見她生得黑麵黃發,雖說五官還算端正,可醜得讓人怎麼看怎麼都不舒服。那醜女子倒挺大方,笑盈盈地看著諸葛亮:“大哥哥,什麼事把您愁成這樣?我能不能幫您的忙?”諸葛亮把臉一歪,生氣地說道:“采桑娘,采桑娘,不要多嘴論短長。男兒自有男兒誌,山村野女難猜量!”那醜女子聽了微微一笑,也隨口唱道:“種田郎,種田郎,不要下眼把人量。好漢還得眾人幫,逞強隻有犯愁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