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也是李大師李延壽父子兩代,用了十多年時間寫成,由於李延壽家境貧寒,不能雇人抄寫,在參閱大量資料,進行較為嚴格的刪繁修剪時,都是李延壽親自動手,晝夜集錄的。寫成後又經當時著名史學家令狐德棻親自修改過,《北史》和《南史》一樣,也還是一部質量較高的有史學價值的史書。《北史》取北朝各史書加以刪節,其中《魏書》所刪十分之二三。《北史》有本紀十二卷,即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其中東魏和西魏均放在北魏之末。魏收的《魏書》沒有為西魏立紀,李延壽根據魏澹的《魏書》,補寫了三個帝紀。
東晉十六國與南北朝之間的斷代,大都以公元420年劉裕迫使東晉末代皇帝司馬德文讓位,隨即東晉滅亡為界。此後劉裕登基建立劉宋政權,中國南方進入南朝時期。而此時中國的北方仍有北魏、北燕、夏、西秦、西涼和北涼等幾個割據政權同時並存。因此公元420年時的中國並未真正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麵,隻是到公元439年間,北魏相繼滅掉夏、北燕和北涼等割據政權,最後統一北方以後,南朝的劉宋政權和北朝的北魏政權才真正形成南北對峙的南北朝。北魏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以後,於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以後又相繼出現北齊和北周等政權,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又才重新統一。公元581年,北周相國隋王楊堅廢黜北周末代皇帝宇文衍,另建隋政權。而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則於公元589年為隋軍所滅。《北史》記事從北魏登國元年即公元386年開始,也有一定道理。特別是《魏書》沒有為西魏立紀而《北史》補寫三個帝紀也是應該的。因為北魏末代皇帝元脩西逃長安依附大將宇文泰,公元534年閏12月,宇文泰毒死元脩,立元恭孫南陽王元寶炬為帝。第二年初即公元535年初,元寶炬在長安城西即皇位建政史稱西魏。這樣西魏從公元535年到公元556年亡於北周,共經曆22年,有三位帝王。第一位是元寶炬,在位十七年,史稱文帝;第二位是元寶炬之子元欽,公元552年即位,後被宇文泰派人毒死,在位3個年頭,史稱廢帝;第三位是元欽的弟弟元廊,公元554年即位不到三年,即被人毒死,史稱恭帝。《北史》本紀對其均有記述。《北史》記南朝以及東魏、北齊諸帝的死為“殂”,而不像《南史》稱“崩”。
《北史》本紀記載曆代皇帝是較為細致的。如《齊本紀》中記載齊幼主高恒時,就說他講話結結巴巴,沒有誌向和氣度,非常怯懦,相信巫術占卜,被人稱為“無愁天子”。
《北史》有列傳八十八卷。列傳中李延壽根據魏澹的《魏書》在《後妃傳》中增補了西魏帝後,《宗室傳》中對入關的元魏宗室也都增補了不少資料,也彌補了《魏書》、《周書》的許多不足。同時,《北史》還增補了梁覽、雷紹、毛遐等人的專傳,類傳也多有人物增補以及史事的增添。當然,《南史》中立了傳的如劉昶、肖寶寅、肖綜、肖大圜、朱修之、薛安都等人以及林邑、蠕蠕諸國等,在《北史》中又立了傳,這樣實在沒有必要。
應該指出的是,中國雖然始終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在封建社會各個曆史時期中,各少數民族建立獨立的地方政權如此之多的,應算魏晉南北朝了。活躍於這個時期的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在北方塞外過著遊牧生活的,先後有柔然、高車、突厥。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以後,有匈奴、羯、氐、羌、鮮卑,亦即當時的所謂“五胡”,加上上賨人被稱為“六夷”。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大夏十六國中,除張氏的前涼、李氏的西涼以及馮氏的北燕是漢族以外,都是他們建立的地方政權。這些少數民族中,鮮卑族所建政權最多。統一北方達百年之久的北魏政權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鮮卑族在曆史上的影響直到唐代。至於南方的少數民族,一般說來也有巴、蜀、蠻、僚、奚、俚、楚、越等。由於這段時間各民族活動頻繁,所以《北史》關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鬥爭與融合,少數民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采取的漢化政策以及強化胡化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西魏、北周改漢姓為胡姓等等,都有一定的記載,應該予以注意。
《北史》和《南史》一樣,無誌無表,這就無法詳細了解各朝各代的典章製度,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和不足。關於研究《南史》和《北史》的著作成果不多,明末清初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當時認為不錯,被《四庫全書》所著錄。後因李清所著《諸史同異錄》把順治和崇禎相比較而得罪了清朝統治者,《南北史合注》也就從《四庫全書》中抽掉了。不過今《南北史合注》原稿尚存,隻是沒有傳播開來。另外,周嘉猷曾作《南北史表》七卷,為研究南北史頗有裨益。中華書局《北史》點校本於1974年出版,《南史》點校本也於197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