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從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即公元420年開始,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即公元589年為止,包括宋、齊、梁、陳四朝的一百七十年曆史,是按照南朝宋、齊、梁、陳的係統編撰的,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本紀十卷中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在南朝四朝二十四個皇帝中,有十三個皇帝被殺,有二個皇帝被廢,《南史》都載有其事,不像南朝史書多有避諱。如宋武帝使褚淡之殺晉恭帝,肖道成使王敬則殺宋順帝,陳武帝使劉師知殺梁敬帝等史實,《宋書》、《齊書》、《陳書》多為之回避,而《南史》則直書無諱,這樣使《南史》具有新的史料價值。《南史》列傳的排列,大致也是按朝代的先後順序,即先是宗室諸王,後是將相名臣,一朝一個段落。但類傳則不同,而是把幾個朝代的同一類人物,按時間先後,編在一個類傳內,如《後妃傳》、《孝義傳》就是如此。《南史》的《恩幸傳》,在南朝四書中,隻有《宋書》和《齊書》有其目,而《梁書》、《陳書》都沒有這個傳,於是李延壽就從其他材料中補充了梁、陳二代的這一類人物傳記。《南史》有《文學傳》,而南朝四史中,《宋書》又沒有這個傳,李延壽隻好抄錄《齊書》、《梁書》、《陳書》的《文學傳》湊成,但卻沒有把劉宋時期的文學家記入這個傳,隻是作了一些聯綴的工作。《梁書》有《止足傳》,載有顧憲之、陶季直、肖際素等三人,但《南史》沒有設這個傳目,李延壽就把顧憲之附入《宋書》卷八十一其祖《顧覬之傳》中,陶季直則列入《孝義傳》中,肖際素則附於《宋書》卷七十八其祖《肖思話傳》中。列傳中,《南史》補記了王琳、張彪等人的專傳。在列傳中,李延壽還增補了許多史料。如《南齊書·肖嶷傳》中,肖子顯為其父立傳,褒美備至,而對其醜惡一麵則隻字不提,《南史》所敘肖嶷後房千餘人,經荀丕規勸進諫以後,才不得不稍有削減,這說明肖嶷奢淫之甚。《南史》記敘肖嶷之死,乃是皇太子肖長懋加害所致,這說明當時統治者內部的爭權奪利鬥爭之烈。
南朝時期,南方士族已開始沒落。門閥製度在曹魏後期最終形成,經過西晉一代的鞏固,到東晉時已得以充分發展,到南朝時,已經曆一百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門閥士族憑借特權享有高官厚祿,他們在長期的養尊處優中自行腐朽,在爭權奪利中互相削弱,在農民起義的不斷打擊下不斷消滅,到南朝時,士族已不再執掌兵權,南方士族已開始沒落。另一方麵,南朝又是寒門庶族上升的時代,宋、齊、梁、陳四代皇族都出身寒門,寒門人士在各朝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雖說士族地主當時仍能憑借家世望族攝取高官厚祿,但其中真正具有真才實學,善於治國用兵的人已經不多了,“士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年代已經衰落了。齊武帝對出身寒門、精明能幹的劉係宗就非常信任並予重用,還曾經說過:那些高門望族出身的學士們根本不會治理國家,隻會讀死書;治理國家,一個劉係宗就夠了。這也表明了南朝皇帝對寒門和士族兩個階層的態度。《南史》的《恩倖傳》比較多地收錄了受到皇帝寵信的極有才幹的寒門人士,有些人是整編補入的。這些人在朝廷擔任中書通事舍人,執掌國家機要,又都出任高官,權力很大。《恩倖·戴法興傳》載有民間流傳法興是真天子,皇帝是假天子。在地方的寒門人士,也大都擔任典簽,亦稱簽帥,掌握州部大權,權力超過藩君。《恩倖·呂文顯傳》就集中反映了這方麵的情況。《肖子倫傳》還說在諸州隻知有簽帥,不知有刺史。齊明帝肖鸞奪取皇位,大殺高帝、武帝子孫,各州諸王也紛紛被殺,都是典簽所為,但無人反抗,可見當時寒門勢力上升。對此,李延壽看得十分清楚,也作了如實的記載。
南朝時期,由於受各種條件的製約,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南史》也沒有專門為農民領袖立傳。但對南齊時期富陽唐寓之反對檢籍擾民發動反抗的史事,在虞玩之、茹法亮、劉係宗等人的傳記中有所反映。這些傳記揭發了朝廷在清查戶籍中的諸多弊端,使得“百姓怨望”,“百姓嗟怨”,用以說唐寓之反抗乃是“官逼民反”,表明了李延壽對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也可能與其父親李大師參加過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不無關係。
《北史》從北魏登國元年即公元386年開始,到隋義寧二年即公元618年為止,記載包括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等朝代的二百三十三年的曆史。《北史》有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按北朝魏、齊、周、隋的係統,依朝代先後順序進行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