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撰修《梁書》時,主要是依據姚察的書稿,但據《隋書·經籍誌》所載,姚思廉還采擇謝吳(《史通》作謝昊,新舊《唐書》作謝靈)、許亨等九家梁史書籍,所以材料還是比較豐富的。五十六卷記有梁朝五十六年的曆史,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梁書》無誌,有關誌的內容,均在《隋書》諸誌之中。本紀六卷記載了四個皇帝的史事。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內容較多,《武帝紀》分為上中下三卷,其他三個皇帝是一帝一紀。梁武帝蕭衍的孫子蕭〓(同察),因與元帝蕭繹發生矛盾,逃往北方投降了魏,魏扶植蕭〓在江陵建立了後梁政權,傳襲了三世。這段曆史,《梁書》避而不載,但在《周書》和《北史》中可以找到。梁朝四帝,三帝很有學問且都有著作麵世。梁武帝蕭衍精通儒道佛三家學說,既著有解釋儒家和道家經典的作品二百多卷,如《孔子正言》、《老子講疏》等,又著有解釋佛教經義的著作數百卷。蕭衍還十分重視史書的編撰,曾組織臣下編寫《通史》,說什麼“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在編寫過程中,自己親自撰寫讚論。經過多年努力,終於修成上起三皇,下迄齊代的《通史》六百卷(《史通》作六百二十卷)。該書唐代尚存,以後散失。簡文帝蕭綱,著有《禮大義》、《老子義》等書四百多卷。元帝蕭繹,也著書四百多卷,涉及經史子集各個方麵,他在兵敗被殺之前,因感悟破書萬卷,仍免不了亡國,於是憤然將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付之一炬。
《梁書》共列傳五十卷,篇章安排,大體與《南齊書》相同。第一篇是《皇後傳》,第二篇是記載早逝的皇太子《昭明太子蕭統傳》。蕭統兩歲立為太子,未等繼位,二十一歲時就死了,諡號“昭明”。蕭統主編的《昭明文選》三十卷,吸收曆代文章精華,選擇精當,唐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民諺,對後世影響深遠。《梁書》類傳中新增了《止足傳》,內容與《良吏》相似,記述顧憲之等三人。所謂“止足”,就是宦成身退的意思,其實是欺名盜世,抬高身價。《諸夷傳》把我國各少數民族與四境相鄰的國家歸為一個傳,比較係統地記載了海內諸國的曆史,以及和我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頗有參考價值。類傳中既有《儒林傳》,又有《文學傳》,不同於《南齊書》。值得一提的是,《儒林傳》記載了傑出的唯物主義者範縝。東晉以來,佛教風靡於世,範縝卻“盛稱無佛”,否定因果報應,大膽提出了“神滅論”的主張,顯示了戰鬥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對這樣一個有膽有識的唯物主義者,《梁書》多有稱頌,《儒林傳》還把範縝的代表作、著名的無神論哲學論文《神滅論》全文刊載,這是非常有見地的。《文學傳》所載人數較多,故分為上下兩卷。其中有著作《詩品》的《鍾嶸傳》和著作《文心雕龍》的《劉勰傳》,傳中還全文刊載了二書的“序言”。“序言”以及《昭明文選》、《詩品》和《文心雕龍》,都是我國古代保存下來的帶有總結性的文學評論名著,都很有價值。《處士傳》中,記載了醫學家陶弘景的事跡,《宋書》的作者沈約以及《南齊書》的作者蕭子顯也列入《梁書》的類傳之中,且記敘詳細,足資參閱。列傳的最後一傳是《侯景傳》,較為詳盡地記載了侯景之亂的情況。史學上從《漢書》把背叛漢朝的《王莽傳》擺在列傳之末,後來的史家大多采用這種辦法,最後一傳多為“叛逆傳”,《侯景傳》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