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書》和《陳書》(1 / 3)

公元501年齊和帝中興元年,南朝齊政權建立者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蕭衍攻入建康即今江蘇南京,殺東昏侯,繼而又遣使迎接蕭寶融入京,途中將寶融殺死,於公元502年即齊和帝中興二年,推翻齊政權建立梁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即公元557年,出身鄉裏小吏,曾鎮壓交州農民起義,官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後又起兵廣州的陳霸先(503年——559年)取代梁朝,進封陳王,後廢方智自立,建立陳朝,傳至陳後主禎明三年即公元589年,滅於隋。梁朝從建立到滅亡共計五十六年曆史,陳朝則隻存在了三十三年。《梁書》和《陳書》分別記載了梁朝和陳朝的曆史。

《梁書》五十六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梁書》和《陳書》均為姚思廉所撰。

姚思廉的名和字,新舊《唐書》說法不一。《舊唐書》說“姚思廉,字簡之”,《新唐書》說“姚思廉,本名簡,以字行”。後人一般采用《新唐書》的說法。姚思廉本為吳興武康即今浙江德清西人,陳朝滅亡時,隨父親姚察遷居到雍州萬年即今陝西西安市,遂為萬年人。姚思廉的生年,史無確切記載,大約生於梁末陳初約公元557年,死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姚思廉曆官陳、隋、唐三朝。在陳朝為會稽王揚州刺史陳莊的主簿。入隋,為漢王楊諒王府參軍,隋末任代王楊侑(yòu又)侍讀,留守長安。李淵起兵入長安,姚思廉護衛楊侑,以“忠節”見稱。李淵即位後,姚思廉被任命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李世民為太子時出任太子洗馬。唐代貞觀初年,曆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散騎常侍等職。唐太宗十分器重姚思廉的文才,把他列為“十八學士”之一,並繪其圖像,稱讚他“誌苦精勤,紀言實錄”,把他作為一個史學家加以讚許。

《梁書》和《陳書》的修撰,雖題為姚思廉撰,實際上是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察共同修撰的。姚察字伯審,生於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即公元533年,死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也是一位史學家。他少時勤於學業,喜歡搜集圖書,十三歲即受蕭綱禮遇,蕭綱即位,姚察任司文侍郎。姚察曆仕梁、陳、隋三朝,對梁朝和陳朝的情況是頗為熟悉的。早在梁元帝即位於荊州時,他就奉命撰修國史。入陳,仍然擔任史官,被任命主持撰修梁史。到隋滅陳,文帝開皇九年,任秘書丞,為文帝所器重,有“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之美譽,遂奉詔撰修梁、陳二朝史,但姚察隻寫成一部分就死去了。臨死時,姚察囑咐兒子姚思廉,要他繼續他的未竟之業。《陳書·姚察傳》說:“……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其子思廉博訪撰續。”姚察在世,另著有《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文集》二十卷。姚思廉繼父作史,與司馬遷和班固繼父誌作史情況大致相同。姚思廉續成梁、陳二史,其為文一反六朝以來駢麗文風,有“開後世古文先河”之評。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說:“世但知六朝之後,古文自唐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於隋末唐初也哉”。

姚思廉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在隋煬帝時就曾上表請求繼續修史,但在隋代沒有完成。唐太宗貞觀三年,姚思廉受詔與魏征共同撰修梁、陳二朝史。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編撰成書並於貞觀十年由魏征等本奏皇上,藏於秘閣。由此看來,《梁書》和《陳書》,實際上“本是察所撰”,先由姚察撰修,後由姚思廉與魏征同撰。據《梁書》紀傳末的論,凡作“陳史部尚書姚察曰”的,是姚察原稿,“史臣曰”則為姚思廉所撰。據此,《梁書》五十卷有姚察手筆二十六卷,《陳書》三十六卷為姚察的僅有兩卷。至於魏征雖然與姚思廉同修梁、陳二朝史,因實際上魏征不過是總領其事,具體編排撰寫,主要是姚思廉所為,所以署名姚思廉一人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據《梁書·敬帝傳》、《陳書·後主紀》、《皇後傳》篇末,既有“史臣曰”之論讚,又有“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征曰”之論讚,說明魏征修撰梁、陳二史不僅僅是掛個名,還是參與了具體編撰工作的。特別是魏征所寫兩篇本紀末尾論讚,均是那個朝代的最後一個皇帝,既是概括也帶有通論性質,這種總結性的文章,不掌握曆史線索的人是無法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