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繁簡得當的《後漢書》(2 / 3)

《後漢書》的另一作者是司馬彪,西晉史學家,出身皇族,字紹統,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少時篤學不倦,曾博覽群籍。任過秘書丞,散騎侍郎等職,著有《莊子注》、《九州春秋》等,所撰《續漢書》八十卷,論次東漢史事,紀、誌、傳皆有。由於紀、傳部分已經散失,所存八誌三十卷與範曄《後漢書》合並刊行。司馬彪是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生年不詳,死於晉惠帝末年約公元306年。

由於範曄撰《後漢書》之前,已經出現了許多記敘東漢曆史的史書,據王先謙在《後漢書集解述略》上說,約有十八家,共一千多卷,這些史書包括東漢劉珍、吳謝承,以及晉薛瑩、司馬彪、華嶠、謝沈、袁山鬆、袁宏等都先後綴集成篇。這些史書,為範曄撰寫《後漢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但範曄終究是一位有膽有識的才華橫溢的史學家,他博采眾書,斟酌取舍,終於使《後漢書》頗具特色。毛澤東同誌曾說:“《後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

《後漢書》的特色之一,是在史料的取舍上,繁簡得當。範曄在任宣城太守時,政治上是不得誌的,他撰寫《後漢書》雖然上距後漢二百多年,但可供參考稽核的史料很多,據清代學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述略》裏的考證,當時範曄可以看到的後漢史書,除屬官史性質的《東觀漢紀》外,私人編撰的還有三國吳謝承的《後漢書》,晉薛瑩的《後漢記》,晉司馬彪的《續漢書》,晉華嶠的《後漢書》,晉謝忱的《後漢書》,晉張瑩的《後漢南記》,晉袁山鬆的《後漢書》等十八家。範曄對這些史書所載豐富史料博觀約取,采眾家之長,加以剪裁,加以提煉,使之係統化條理化,終成後漢紀傳。就其內容來看,主要采用班固等人所著之《東觀漢紀》和華嶠的《後漢書》,但其它各家範曄也擇而用之。南朝梁劉昭在《後漢書注補誌序》中認為範曄之作,好於原各家後漢紀傳。唐代的劉知幾稱讚範曄《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並說他在史料取舍上“頗有奇工”。如何取舍史料對於治史來說至關重要,範曄對此頗有功夫。由於除袁宏之《後漢紀》之外,其他各家著述都已亡佚,因而《後漢書》就顯得更為珍貴,成為後漢史料的寶庫。

《後漢書》的特色之二,是在記事敘事上簡明周全。範曄在《後漢書》中,創設了以類相從的《黨錮列傳》、《宦者列傳》、《文苑列傳》、《獨行列傳》、《逸民列傳》、《方術列傳》、《列女列傳》等六種列傳,深刻地反映了後漢紛繁複雜的社會曆史現象。對那些尚氣節重操守的人物,敘述其行事的倜儻、言論的豪壯予以褒揚。在敘事中範曄“抑勢利、薄公卿、褒黨錮、尊獨行”,這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後漢書》的序、論、讚,都著意抓住各個時代重要社會現象和人物的特殊矛盾,究察其中的變化,探討曆史的發展,堪稱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繼承和發展,且其目光之敏銳,議論之精深,都遠遠超過魏晉以來的一些史家。同時,範曄還把戰國遊說,漢初遊俠,漢代經學之爭,以及兩漢之際的隱逸和漢末黨錮之禍,都視為不同時代不同形勢下的不同產物,且認為這些雖與時君好尚有關但後果又是時君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