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幸四大家。
解放以後,三蘇祠煥然一新,成為人們吸取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勝地。
自愧姓秦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寧人秦大士考取了進士,寫得一手好文章,很有點名氣。多虧皇上比較開明,隻重才學,不查祖宗,否則秦大士無論如何也休想做官。為什麼呢?原來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檜的後人。一次,他與幾個朋友遊杭州西湖,一路笑談,不知不覺到了嶽廟、嶽墳一帶。大家一想,壞啦,怎麼來這兒了?這裏廟內有嶽飛的塑像,墳前有秦檜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上還分別掛著一副對聯:
唉!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上聯是摹仿秦檜的口氣寫的:我本是沒良心的人,可要是有個好媳婦,何至於鬧到現在這樣整日跪著的下場;下聯是摹仿秦檜老婆的口氣寫的:我雖然是長舌婦,吹枕邊風給你出過壞主意,可要不是你這老賊心狠手毒,害死嶽飛,我也不致像今天這樣讓千人啐、萬人罵。遊到這裏,秦大士一言不發。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對他說:“澗泉兄,是不是也題上一聯呢?”
大家心裏一陣發毛: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好在秦大士並不惱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聯,為自己解了圍:
人從宋後羞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數一數二人家
傳說一年春節前夕,乾隆皇帝穿著平民百姓的衣服下來私訪。他走到一個小村子裏,偶然見到一戶人家的門上貼著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口氣很大,可是看這戶人家卻是貧寒之家,這副對聯是:
數一數二門第;
驚天驚地人家。
橫批是:先斬後奏。
這副對聯的主人膽子真大,乾隆回到宮裏,讓人下去查訪是誰敢出此狂言。很快查出來,是出自一個10歲孩童之手。於是,乾隆皇帝便叫這個孩子來審問。這個孩子被推到皇帝麵前,他還隻是個10來歲的小孩,長得眉清目秀,十分機靈,皇帝問他:“你為什麼要寫這樣的對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嗎?”小孩眨眨眼睛,從容地說:“我這春聯寫的是我家的事兒,上聯是寫我大哥,他是個在集市上量鬥過秤的,當然要數一數二了。我二哥是個為婚喪事放炮的,這炮引一點,當然要‘驚天驚地’,這是下聯。再說橫批,那是說的我三哥,他是個殺豬的,寫他宰刀一握,‘先斬後奏’,這怎麼是犯了王法呢?”乾隆聽了很高興,趕忙讓人放了孩子,並讓人送他去縣學讀書。
雅俗成趣
古時候,有個秀才出身的財主,經常愛吟詩作對,賣弄聰明。一天,他在門前看見一個樵夫擔柴走過來,忽然詩興勃發,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對詩。樵夫放下挑子,財主指著柴捆謅出一個長聯:
山上長樹不長柴,砍下樹來變成柴,變成柴來多麻煩,不如當初就長柴;
吟罷,逼著樵夫對出下聯來。那農民平時頗有點才華,現在被逼得沒辦法,想了想,隨口說道:
老爺吃飯不吃尿,飯進肚裏變成尿,變成屎來多麻煩,不如當初就吃尿。
站在跟前看熱鬧的人,都說:“對得好,對得好!”財主聽了,氣得麵紅耳赤,但又無可奈何。這一雅一俗,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一種幽默辛辣的藝術效果。
為何演戲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鳴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裏貧窮,他特別用功地學習,在少年時就很能寫詩作對,顯示出他的才氣。在他的家鄉,因為一些水利灌溉方麵的問題,本村和鄰村經常鬧糾紛,以至打架,後來,請來了一些有名的文人來進行調解。經過了一番工作以後,兩村人決定唱一台戲,一塊兒熱熱鬧鬧地了結這場祖輩留傳下來的糾紛。
開戲的那天,各村的頭麵人物都到了戲台前。有人提議說,應該寫副對聯,掛在戲台兩側,大家都很讚同。於是,就把在場的老學究王汝翰推出來執筆寫,王揮筆寫道:
化幹戈,為玉帛,言歸於好;
王汝翰寫完上聯,正想怎樣寫下聯,忽然看見了本村裏的小鳴盛,他覺得應該讓王鳴盛顯示一下才華,於是,他就叫這位少年來答下聯。王鳴盛接過筆,寫下了下聯:
假梨園,排憂非,冰釋嫌疑。
一聯出口,大家都誇讚不止,於是,一台好戲熱熱鬧鬧地開演了。這裏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
大觀樓長聯
昆明大觀樓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它位於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亭榭長欄,巍峨壯觀,湖光山色,綠樹紅花,風景優美怡人。大觀樓有一副對聯,全聯共有一百八十個字,為清人孫髯所撰。文辭意境極好,讀起來妙趣橫生,耐人尋味。上聯是:
五百裏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服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慕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從空間上著筆,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下聯從時間上落墨,吊古抒懷,寄托著不勝感慨之情。對於這幅長聯遊人多有詩詞吟詠讚歎。這幅長聯作者孫髯,字髯翁,是陝西三原人,一生懷才不遇,晚年流落昆明。一天,孫髯到大觀樓遊覽,遇到一些文人雅士正在飲酒作樂,吟詩寫文,為清王朝統治者歌功頌德,他不由得搖頭歎氣。眾人看他如此舉動,便用嘲諷的口氣說:“你有本事就來寫吧,何必如此。”孫髯一聽,心潮起伏,提筆一口氣寫了一百八十字的長聯。眾人見此情景,無不為之驚倒。後來,昆明文人陸樹堂把這副長聯鐫刻為聯匾,懸掛在大觀樓正麵臨水的大門上,以供觀賞。
戒鴉片聯
鴉片煙輸人中國後,鴉片煙館遍及城鄉,吸毒者日益增多,腐敗的清政府和國民黨反動統治者,不顧民族的危亡,對此蔓延全國的毒品,卻熟視無睹,他們口頭上喊“禁煙”,隻不過是玩弄賊喊捉賊的把戲而已。結果是:禁者禁,販者販,吸者吸,當官的帶頭吸,老百姓跟著吸,富的吸窮,窮的吸死。凡是吸鴉片煙的人,人人骨瘦如柴,精神頹廢,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東亞病夫”的恥稱,就是由此而來。為了勸告吸毒者戒煙,有人在鴉片煙館門前貼上了一副發人深省的對聯:
因火成煙,若不撤除真是苦;
舍官作館,入而忘返難為人。
對聯的作者語重心長,用心良苦,為了民族的存亡,喚醒人民大眾抵製鴉片的輸入,告誡吸毒者可悲的下場,創作了這副生動形象的對聯。對聯以“煙館”二字冠首,又以“苦人”二字結尾,“若”與“苦”隻有一撇之分,“人”與“人”在回返之別,字字入扣,毫不含糊,機智巧慧,實為一副不可多得的妙聯。
壓倒三江
傳說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出了麻煩。應試的舉子們都是當地名士,一連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們“考”得灰溜溜地回來了。皇上又命王爾烈前去。舉子們聽說王爾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說:“北方人出題,頂不錯出個‘學而時習之’。”王爾烈聽說,也不介意。按規定要連考三場,王爾烈的三個考題都是以“學而時習之”之題作文章,並要求不得重複。這可把舉子們難壞了。有的不服氣,說:“我們是不做這等文章的。”在王爾烈的住處貼了半副對聯: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爾烈回來,揮筆寫了上聯,也貼在門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
接著,他把自己以“學而時習之”之題所做的三篇文章貼出來。眾人一看,風采各異,氣象萬千,不由得對王爾烈大加讚歎。有個學子請王爾烈寫幅字,王爾烈寫道:
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
吾鄉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
從此,“壓倒三江王爾烈”的美名便流傳開了。
叔嫂鬥才
宋湘是晚清時代的才子,他這人從小就聰慧過人,童年時吟詩作聯的名氣在鄉裏是很有名的。他的家裏有一個嫂子,也很有才學,叔嫂倆經常互相作對聯,求得長進。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對宋湘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家都說你是才子,我看有點兒言過其實。今天,我在鏡子前梳妝,想出了一句上聯,就麻煩你答對,替我解開難題。”宋湘一聽嫂子的話,知道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於是就傲慢地說:“您說吧,聯詩續對,隨口就來。”嫂子聽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出上聯:
雙鏡懸台,一女梳妝三對麵;
宋湘一聽,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對不上來,隻見他的臉由紅變白,又由白變紅,他後悔自己口出大言,沒法收場了。到了晚上,天暗下來,家裏人點上燈,正好有客人告別,家裏人送客人,作揖客退,這姿勢映在牆壁上,出現了影子。這情景啟發了宋湘,他高興地一蹦三跳,連聲說:“我找到了下聯了,嫂子,您聽”說著,念出下聯:
孤燈掛壁,兩人作揖四低頭。
這下聯與上聯對得天衣無縫,使得嫂子無可挑剔,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虛傳的才子。
少年於謙
有一次,於謙身穿紅衣裳騎馬過橋,與太守相遇,太守戲出一聯道:
紅孩兒騎馬過橋;
於謙隨口應道:
赤帝子斬蛇當進。
太守大為驚異。於謙被選為“博十弟子員”後,一天眾博士弟子員隨巡按三司遊西湖南山淨慈寺,一位好顯示自己的人指著大雄寶殿裏的佛像說:
三尊大佛,坐腳,坐像,坐蓮花;
並問誰能對出下聯。有人說,就令小秀才來對,於謙提高嗓音應聲對道:
一芥書生,攀龍,攀鳳,攀柱子。
眾人聽了,同聲稱讚:“對的妙!對的妙!”
勸君也來兩杯
據說,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文人石清泉浪跡天涯。這一日,來到湖北鬆滋的古樂鄉。這個鄉的人,文化層次比較高,傳說不論農夫,還是老人、小孩,都能對對子。石清泉看見在一棵大樹下,有幾位村夫,圍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令他驚奇的是,這些人雖是農村衣著,說起話來卻非常文雅,他在旁邊聽呆了。忽然,聽見一個老者,高聲說道:“再添三盞!”這時,靜立一旁的石清泉,情不自禁地脫口說了一句:
高朋滿座,盡是有識才士,歡聲笑語,呼人再添三盞;
眾人這才發現,有一個外鄉人在這裏。聽這話,分明是以聯會友的高手,但一時卻不知怎樣答對才好。還是這位老者機敏,拱手一揖,說道:
先生過譽,不知何方貴客?酒短情長,勸君也來兩杯。
說罷,眾人紛紛起立,請客人到上座。石清泉心想,說這個地方的人會作對子,果然名不虛傳。
必須掛在正位
清朝嘉慶皇帝在位的時候,每逢過生日,都大講排場,京內、京外的大臣除了送壽禮,還要送壽聯。又趕上嘉慶作壽,朝內幾個大臣都絞盡腦汁,要寫出令皇上滿意的對子。大家陸續把壽聯裱好,送進宮裏,隻有一位新翰林遲遲未交。別人問起,他卻說:“我的壽聯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懸掛在正中的位置,到那時,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麼好意思?”眾位聽了直咋舌:“擺正位那是何等榮耀的事,論資曆哪裏輪到你喲!”於是,跟他開玩笑:“你的壽聯如果真掛在正位,我們都設宴向你祝賀。”到皇上壽辰這天,壽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掛著新翰林的對聯。各位大臣一看,上麵寫的是: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把上下聯相對應位置上的字拚起來,竟然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位清朝皇帝的年號。如同祖宗牌位一般,皇上怎敢放到偏位上去?
鴻雁與蠶
民族英雄林則徐,一生都在做著濟世救民的事,他不但以抵抗英國侵略者焚燒鴉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勤奮好學,特別擅長對對聯。有一次,林則徐陪著老師去郊遊。老師看見江邊鴻雁飛翔,馬上觸景生情,出了一個對句給林則徐:
鴻是江邊鳥;
林則徐聽到老師的聯句後,他忽然想到農戶家養的那些白光光的蠶,於是就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
蠶為天下蟲。
老師聽了小則徐的對聯,非常高興,誇獎他對得好。原來,老師出的上聯,可以有兩種意思解釋,一是指眼前的景,鴻雁這種鳥經常生活在江邊,二是“鴻”這個字可以拆開來,“江”字邊加一“鳥”字,這是拆字聯,林則徐完全理解了老師的用意,以“蠶”對“鴻”,巧妙地把“蠶”字拆成上邊一個“天”,下邊一個“蟲”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時,又是在說,蠶這種昆蟲是經常在露天底下養的。以“蟲”對“鳥”,構思很新奇,怪不得老師直誇獎他呢!
吃掉乾坤
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熱心研究中國實際問題,成績卓著的愛國思想家。他從小很聰明,性情豪放,膽識過人,有一番抱負。
魏源8歲時去縣裏參加童子試。縣令見他年幼,便先考他,縣令指著畫著太極圖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申舍太極;
魏源聽了,想想後,馬上答道:
腹內孕乾坤。
縣令很驚奇:這個孩子這麼小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抱負,而且答得這麼快,真是難得,可是,他又擔心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於是便又追問了一句“什麼叫乾坤?”魏源回答說:“天地是乾坤呀,這是《易經》上說的。”說著,他從懷裏拿出兩塊麥餅,又接著說:“這一塊好比是天,這一塊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們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嗎?既然胸懷天地,從今以後就得想想天地間的大事了。”這一席話,說得在場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誇讚他。
陶澍擊鼓
清代的陶澍,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學好問,而且胸懷大誌,人們都很喜歡他。9歲那年,在除夕之夜,他看見祖父在屋裏屋外點了好多盞燈,便問祖父為啥要點這麼多燈。他的祖父特別疼愛這個聰明的小孫子,便出了一個聯句來回答他的提問。這上聯是:
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替乾坤增色;
本來,聰明的陶澍知道點燈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點得沒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問爺爺是怎麼回事,沒想到祖父卻用聯句來回答他,而且答得還這麼妙。於是,他就動開了腦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孫子為什麼跑了呢?正在琢磨時,隻見陶澍搬來了一麵鼓。猛擂猛打起來,聲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聲驚動了,人人都感到納悶,祖父問他:“好好的,你怎麼敲起鼓來了?”陶澍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