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聯趣事(3)(3 / 3)

新春雷未動,擂三通鼓,代天地揚威。

祖父聽了孫子的聯句,高興地大笑道:“好句子呀,‘代天地揚威’。”陶澍也笑著說“那是因為先有爺爺的‘替乾坤增色’呀!”

楊溥巧對縣令

明朝大臣楊溥,小時候聰明伶俐,才華過人。一次,縣令捉他父親去服勞役,楊溥懇求縣官釋放他父親。縣官一看是個小孩,就說:“我出個對子,你要能對上,我可以釋放。”接著,縣官說出了一聯:

四口同圖,內口皆從外口管;

這個聯語,構思奇妙,寓意貼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屬他管。楊溥聽後,稍思片刻,應聲對道: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這個答聯,非常含蓄地說出了要求縣官照應。縣官點頭稱讚:“對的好!”讓衙役放了他的父親。這副對聯,巧妙地將“圖”字,分剖為四個“口”字和一個“十”字,將“傘”字,分剖為五個“人”字和一個“十”字。這副巧對可以說是拆字聯中的典型。

閉門羹

湖北蘄春縣,出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叫陳細怪。他這個人還真是有點“怪”,能作得一手諧趣聯,用來扶弱抑強,諷貪刺虐。太平天國革命軍占領鄂東以後,陳細怪考中約士(舉人),轟動了鄉裏。連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的富豪們,也趕來奉迎吹捧。這天,有人告訴他:陳淩霄要來拜訪你。陳細怪平時跟這個富豪水火不相容,心想:“他來幹什麼,還不是想討太平軍的好,保住自己的財產?”陣細怪決心不見他,提筆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

門本不高,要進且將頭低下;

屋原甚黑,想看該把眼睜開。

墨跡還未幹,陳淩霄就來了。他看了對聯,知道是衝著自己貼的,便灰溜溜地走了。

以父為馬

清代左宗棠是個很有名的人。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親自帶領軍隊討伐俄英侵略者,為祖國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左宗棠從小就勤奮好學,為他今後的文武雙全打下了基礎。他小時候因為年紀太小,個子又很矮,每天都由父親背著去學校讀書。這天早上,父親剛把他背到學校,他的老師看見了,便開玩笑地說了一句:

以父為馬;

這句剛說完,就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左宗棠的父親很難為情。剛從父親背上下來的左宗棠見老師開他父子倆的玩笑,心裏很不是滋味,便馬上想出了對答之詞:

望子成龍。

這四個字,看似很平常,也很簡單,人人都知道。但這時與“以父為馬”來相對,真是恰到好處,又不同凡響。剛才的滿堂哄笑,頓時又變成滿堂喝彩。

狂舉人栽跟頭

清代文學家魏源是湖南隆回人。他的家鄉還有一個小神童,年紀不大,學問不小。當地有一個舉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當然,更不把這小孩子放在眼裏了。這位舉人有些事辦得真不漂亮,他抄襲別人的詩,當作自己的作品向人炫耀。有一次,小孩當眾揭了他的老底,這位舉人惱羞成怒,指著燈籠裏的蠟燭出了個上聯:

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

以此來表示對小孩子非常惱火,小孩卻隨口應道:

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裏無珠。

意思是,你眼裏無珠,有火衝我發幹什麼,幹嗎不想想你抄襲人家詩的丟人事兒?舉人挨了罵,不再“含蓄”了,而是氣衝衝地說:

屑小欺大乃謂尖;

小孩聽見他罵自己是“屑小”,立刻回敬道:

愚犬稱王便是狂。

前一副對聯,是比喻聯,用蠟燭和燈籠作比;後一副是合字聯:小、大合為“尖”字,犬、王合為“狂”字。

林則徐寫對聯

清代名臣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也是個著名的學者。他詩文並茂,書法精美,所撰對聯,風采奪目,為後世所傳誦。林則徐出生於一個私塾教師家庭,他幼承庭訓,四歲開始讀書寫字,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十三歲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中進士,有“神童”“才子”之譽。他的對聯作品中有不少是談讀書治學的:

家少樓台無地起;

案餘燈火有天知。

步入仕途後,林則徐在政務繁忙、戎馬倥傯之暇,仍然勤學不懈,博覽群書,甚至遠謫新疆伊犁時,還以大車載書二十篋自隨。晚年,他撰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坐臥一縷間,因病得閑,如此散才天或恕;

結交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上聯反映了自己雄才大略無法舒展,又患病閑居的沉重心情。下聯巧用《顏氏家訓》中“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睹”的名句,傾吐自己的抱負。此聯後來由梁章钜書題於林則徐在福州文藻山的舊宅。

海納百川

林則徐中進士後,人翰林,授編修,曆任多種地方高級行政長官職務。他為官十八省,統兵三百萬,關心民間疾苦,清廉直道,政績卓著,深得民心。這在他所作的對聯中也有所反映。他在擔任浙江廉訪使時,曾親筆榜書了一副大堂對聯,號召人們揭發貪官汙吏,鼓勵人們向自己提意見,聯曰:

求通民情;

願聞己過。

升任兩廣總督後,又題一副府衙對聯,用以告誡、砥礪自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初,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壁立千仞”正是這位胸襟博大、剛正無私的政治家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不敢說大話

清代大文學家袁枚,晚年居住在南京隨園,在隨園寫了許多對聯。他在書房裏貼了這樣一副:

此地有索山峻嶺茂林修竹;

隻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有個叫汪容甫的人,聽說了這副對聯,就感到袁枚太誇口了。為什麼呢?所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傳說中的上古的書籍,早已失傳,袁枚怎麼能讀到呢?汪容甫給袁枚寫了一封信,約好時間去隨園見他。到了日期,汪容甫去了,袁枚卻不在家。汪容甫想,可能是有意躲避我吧?就對書僮說:“你家主人回來,就說我向他借《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讀一讀。”袁枚回家來,書憧如實地轉答了客人的話。袁枚聽後,覺得很慚愧,就撤掉了那副對聯。

巧勸祖父戒煙

清末的著名詩人黃遵憲,小時候,正是鴉片戰爭前夕。那時,外國人把鴉片傾銷到中國來,許多人都染上了吸鴉片煙的壞毛病。黃遵憲的祖父也染上了這種壞癮癖。他常常是手端煙槍,臥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可是,一離開鴉片,就特別難受。對此,小小的黃遵憲特別反感,也很為祖父的健康擔憂。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煙癮,當他深吸一口煙以後,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說出一句聯句:

龍嗬氣而成雲;

站在一旁的黃遵憲早就想勸祖父改掉惡習,於是,他趁機答聯勸說:

蠶吐絲以自縛。

祖父聽了,心想,連這麼小的孩子對吸鴉片都如此深惡痛絕,我真是自跳陷井呀。從那以後,他就下了決心,改掉抽鴉片的惡習。

僥幸得來的官位

清朝丁寶楨做四川總督時,有一天,在成都街上看見一副門對: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隨爆竹來。

他回衙後,派人去調查這是哪位候補官宦的住宅,為什麼讓人家候補“十年”還不任命?姓名弄清後,查遍衙內官名冊,沒這個人。猜想他不善於逢迎,幾任長官不認得他,以至連新造的名冊也把他給漏掉了。最後,從十幾年前的舊冊上查出是候補知縣。

於是,正式委任他當了某縣知縣。老進士接到委任狀,前來謝恩,猜不出是哪位大人的“栽培”。丁寶楨說:“不要瞎猜了。恭喜你‘一夜春隨爆竹來’,快去上任吧!”到這時,他才明白是自己那副對聯引出了一場歡喜事。

絕妙的《盤庚》

張之洞是個大官,也是個大學問家。對對子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兒子也是個智力開發較早的孩子。張公子8歲那年,家裏來了一個客人,客人想試試這個孩子的才學,就以明清兩代科舉製度為題,出了一句上聯:

鼎甲一二三;

舊時科舉,殿試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為“鼎甲”。張公子聽了,怎麼對下聯呢?他猛然間看見書案上放著古書《尚書》,他想起了對句,便答道:

盤庚上中下。

《盤庚》是收在《尚書》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國君盤庚的一份“告同胞書”,內容是動員臣下渡河南遷,去殷這個地方建都的。隻有8歲的孩子,對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穩切,真是了不起的孩子。客人聽了,連連叫好。仔細想來,這個對子詞語對仗上非常嚴謹卻又別有一番趣味,“上中下”對“一二三”,是一種機敏的變化,以“盤”(食具)對“鼎”(重器),都是器皿,以“庚”對“甲”都屬十天幹之一。

張之洞與陶然亭

清朝時候,紫禁城、社稷壇(現中山公園)、文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天壇、雍和宮、景山、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禁區。不用說老百姓,就是大臣們也不能隨便進人。要想跟親朋好友找個清靜又有風景之處飲酒作樂、吟詩作對,城外倒有幾個地方,像西山八大處、香山,潭拓寺……,而城內,則隻有陶然亭了。不過,那時的陶然亭荒涼得很,除了有個亭子,有個慈悲庵,剩下的便是蘆葦和墳頭了。即使這樣,官宦和文人也還是喜歡這塊地方,常來聚聚。張之洞作京官時,外出常到陶然亭來。有一次,他在這兒請幾位朋友吃飯。席間,他忽然問道:“陶然亭三個字,該用什麼來對?”

過了一會兒,就見客人們交頭接耳,在下邊偷偷地笑,還不斷地往他臉上看。張之洞莫名其妙,又問道:“諸位到底對的是什麼?”其中有一位站起來說:“恐怕隻有您的大名才對得好。”張之洞聽了,也大笑起來。這是一副無情對:

陶然亭;

張之洞。

從字麵上講,陶張為姓,然之為虛詞,亭洞為景物名詞,對得極為工整;而意義上一為地名,一為人名,相差很遠,上下聯之間是“無情”(無關聯)的。

袖底籠花

梁啟超是我國著名的學者。10歲那年,跟隨他的父親到城裏去考試,在父親的好朋友李兆鏡家裏借住下來。一天早上,梁啟超在院裏正玩呢,他看見盛開的桃花鮮豔奪目,便順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著桃花欣賞,正巧父親和李兆鏡這時走過來,他怕受到責備,趕忙把桃花藏在袖子裏,但還是讓父親看到了,父親便出了一聯讓他對,如果對不出就要受罰。他父親的出聯是:

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啟超聽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說: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父親和李兆鏡聽了,又是驚奇又是高興,這個孩子反應這麼靈敏,從小看大,將來一定是個很有才氣的人。果然,梁啟超後來就成了非常有名氣的人了。

菊花與甘棠

有一次,梁啟超按照老師的安排,做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交給老師看後,老師很滿意,接著出了一句上聯讓梁啟超對:

東籬客賞陶潛菊;

梁啟超聽了,知道這句聯句是由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句子演變而成的,原詩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想,老師以“東”字為首,我為什麼不以“南”字來對?他想了想,也采取了“用典”的手法答道:

南國人思召伯棠。

召伯棠當地人叫召棠,是一種樹相傳,周朝有個人叫召伯,他在朝廷裏當官,這人很清正開明,從不做侵害百姓的事,他到南方巡視時,對老百姓們都很關心。他曾經在一棵甘棠樹下休息,百姓們都很尊敬這位官員,就互相告誡,不要砍傷這棵樹,並稱這棵樹為“召棠樹”,以表達敬仰紀念的心情。梁啟超的下聯,運用了這個典故,正巧與上聯配合,對得很巧妙

不怕罰款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兩樁國喪,可把老百姓折騰苦了。朝廷下令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貼挽聯。有個讀書人,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皇帝、太後“駕崩”升天,與老百姓關係不大,何必這樣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呢?於是,在門口貼了這麼一副“挽聯”:

灑幾點普通淚;

死兩個特別人。

對聯讓官府知道了,派人前來斥問,罰了他5塊大洋。這個讀書人更加生氣,等差役拿著罰款前腳走,他後腳又貼了一副新的:

拗幾個酸字眼;

罰五塊大洋錢。

霎時間,街坊們都圍著觀看,指著對聯笑作一團。官府聽說,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不敢管了,心想:再折騰,說不定還貼什麼難聽的呢!

對句辯誣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廣東昊川縣人,他的父親對他管教很嚴。一次,有人告訴他父親,說他在女孩子麵前很不規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現很失身份的事。他父親聽了很生氣,讓人把召棠叫來,想好好訓斥一通。召棠進來以後,他父親又想:事情還沒有證實,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於是,出了一句上聯,進行試探,讓兒子來對。這上聯是:

奴手是拏,切莫亂孥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誣告自己,父親進行“調查”,正是給自己辯誣的機會,於是,對以下聯:

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

父親聞聽之後,覺得對之不錯,言之有理,繼續派人了解詳情,最後證實,林召棠確是被人誣告了。

生日年紀成壽聯

有一個老壽星,仰幕劉鳳誥的大名,這天,買了名貴的紙,來到劉府,要請這位文學家給自己寫一副壽聯。劉鳳誥是清代的文學家,寫得一手好字,雖然滿腹學問,但人挺隨和、風趣,沒有架子。老壽星來訪時,他正在書房寫字,一聽來意,滿口應承下來。來人問:“我什麼時候來取您的墨寶?”劉鳳誥說:“大老遠的,不用再跑了,馬上就寫。”老人非常高興,把紙恭恭敬敬地展鋪在條案上。劉鳳誥用筆蘸足了墨,問道:“請問,生日是哪一天?”“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劉鳳誥毫未遲疑,寫了上聯: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這就寫上了?可惜了這上好的紙。這詞兒誰不會呀?作壽時難道就掛這個?還沒容老人歎息,劉鳳誥又問:“請問,貴庚多少?”“八十歲。”老人又答道。劉鳳誥又寫出下聯:

八十春八十秋。

這時,老人才體會出這是一副工整、通俗的對子,作得新奇別致,連聲說“謝謝”,高高興興地拿走了。

群山虎豹盡低頭

清朝的劉定回,是壯族翰林,廣西武鳴人氏。他智力超群,記憶力強,能詩善對。他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是乘船到山東靠岸的。山東是孔子的故鄉,一些文人以為自己生於鄒魯之地,得洙泗之源,對其他地方的人都瞧不起。尤其在閑談中知道劉定回是廣西人,更不信這位“鄉巴佬”是有學問的秀才,有人便出聯奚落他:

西鳥東飛,滿地風反難下足;

這裏的西,指廣西;東,指山東;滿地風凰,自然指山東“才子”們了。這劉定回不是等閑之輩,哪裏肯受這樣的羞辱,立刻對出下聯:

南麟北走,群山虎豹盡低頭。

山東的“才子”們,聽後驚訝萬分,不得不承認邊遠的廣西有真正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