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聯趣事(3)(1 / 3)

洞庭八百裏,波濤濤、浪滾滾,宗師由何而來?

周漁璜早就風聞浙江的考生不同尋常,今日一見,果然如此,這分明是出對子要試試考官的才學。隻見他笑容一斂,凜然答曰:

巫山十二峰,霧靄靄、雲重重,本院從天而降!

一群考生頓時目瞪口呆。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一齊長揖到地,口呼“拜見宗師”。周漁璜說聲“免了”,大搖大擺進了考場。

雞鳴鳥叫

有一天,老師教完課領著周漁璜在學校外麵閑逛,一邊走一邊聊。忽然,老師的詩興大發,他要和漁璜對對子。這時,正好學校外麵有一個農民家的母雞下蛋,“穀多穀多”地叫個不停。老師便以此為題出了一句“像聲”對,即以母雞的叫聲人聯。出的聯是:

母雞下蛋,“穀多穀多”隻有一個:

老師要求周漁璜也以“像聲”對應,道出下聯。周漁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圍,他忽然聽到路旁的樹上,幾隻小鳥在歡快地叫著,叫的聲音特別好聽。周漁璜高興極了,他仔細地聽,發現小鳥的叫聲極像“酒醉酒醉”,便馬上有了下聯的聯句。他看著老師,指著小鳥說:

小鳥上枝,“酒醉酒醉”並無半杯。

老師點著頭,一陣欣喜,連聲誇讚他答得好。

桃李門

彭文勤,清代學者。少年時不貪戀風花雪月,立誌讀書向上,曾在書房裏題了一副對聯: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木;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有誌者事竟成。彭文勤學有成就,赴京考試名列前茅,被派到浙江去當考官。在他的官邸,儀門內外都栽有桃樹和李樹,牌樓門額就取名為“桃李門”。他有感於眼前的清景,提筆寫了一副對聯。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國家期得士,桃李無言。

這副對聯寫出了培育人材對“天地”“家”的重要性。

演戲無益

清朝有個徐本,康熙年間得中進十,乾隆年間當了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他的父親徐潮也當過尚書,父子兩人做官時都很能體察百姓疾苦,提倡樹立好的民風,因而,徐家在家鄉是很受人尊敬的。徐本告老還鄉,回到浙江錢塘(杭州),正趕上社事。這是民間以演戲為主的風俗。本來在冬閑時演演戲是好事,但如沒有節製就會出許多問題:趁人們看戲去了,小偷、流氓大肆活動;戲台上掛燈,行路人打燈籠,家裏無人看管爐灶,火災也多有發生;各村演戲互相攀比,浪費許多錢財和精力。徐本想,總這樣下去不是好事,要想個辦法勸說鄉親們才好。為演戲,杭州城設立了許多戲場,聽說徐大人回來了,都爭相請徐本寫戲台對聯。徐本便給他們寫了一副:

防賊防奸防火燭;

費錢費力費工夫。

還寫了一個橫匾:“戲無益”。眾人見了,知道徐大人的一片好心,大家一商量,社事便停了,戲也不再演下去了。

下聯有對倍傷心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戴名世進京趕考。乘船過河時,船上人都在議論一個木匠犯法的事,說這木匠為縣衙造了好多木枷,誰成想用到自己身上了。老艄公看見戴名世書生打扮,就給他出了一個對子: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聽了,覺得此聯出得很巧,便一路思索,直到船靠了岸,也沒想出來下聯。後來,他考中進士,選了翰林。按說,這學問夠大了,可“枷木匠”這對子還沒對出。戴名世出了本書,叫《南山集》,書中引述了南明抗清事跡,被人告密,說他有“複明反清”的野心。於是,他被刑部拿問,人了“文字獄”,竟被判了死刑。臨刑時,康熙皇帝派了一位翰林去監斬。戴名世被綁赴刑場,甚覺冤枉,又見另一位翰林前來監斬,想到自己也是翰林,不覺淚水奪眶而出。這時,他忽然想起“木匠”那個對子,聯想此時此景此身,終於有了下聯:

翰林監斬斬翰林。

眼看就要命歸西天,有了對句,反而更加傷心了。

惟以不貪為寶

清朝有一位鎮江知府,到任後,把官廳修建得煥然一新,大宴賓客,並請當時的詩文大家吳鼒(zī)撰題楹聯,吳鼒不假思索,立即拈筆直書上聯:

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

從字麵上看,是把鎮江的名勝金山銀山組織到句子裏,實際的含義則為:此處雖是個富庶多產的肥美之地,但來此做官的,可千萬別起貪心。寓意很深,可惜他信筆寫出上聯後,一時卻對不出下聯。當時,旁側有位姓郭的士子脫口對出:

江流環鐵石,居然眾誌成城。

鐵石,是指不國時東昊孫權在鎮江所築的鐵翁城。從字麵上看,也是組織了鎮江的占跡為句,但卻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你可要認識到老百姓團結起來的力量!這樣,整副對聯就不僅是勸戒,也是一種有力的警告了。

師生諧對

有一年春天,李調元和他的父親李化楠及老師趙亮到郊外去春遊,他們走到一個叫百花渠的地方,趙亮老師看見有人正在碾米,便拉過調元的手說:“你看見這碾米的情景了吧,我出一聯,你能對嗎?”李調元恭敬地說:“老師,您說吧。”

老師馬上出了一句上聯:

一木壓滾調圓(元);

李調元一聽,知道老師把自己的名字用諧音法嵌入到句子中,便想怎麼才能答下聯呢?真巧,他猛一抬頭,看見遠處半山上有座古廟,古廟門前杆上掛著一盞九朵蓮花彩燈,於是,他想起怎麼答來了。他笑嘻嘻地答道:

兩石夾柱照(趙)亮。

李調元的爸爸聽了心裏很高興,但覺得小小的孩子直接叫老師的名字,太不禮貌了,就故意責備李調元說:“你怎麼這麼沒禮貌!”趙亮老師並不生氣,他笑著說:“這樣好,老師和學生的名字一起人聯,多好呀!”

現成對聯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調元被調到南方,任廣東學政二年。其間,搜集民歌民謠,進行了大量的采風工作。

一次,途中進一個小食店吃茶。這是一對老夫婦開的店,生意不好。李調元請老伯拿出紙筆,要為小店寫副對聯招徠客人鋪好紙,蘸足墨,剛要下筆,老婆婆給他端來一碗荷包蛋,請他先趁熱吃了。李調元走了神,竟揮筆寫下5個大字:

兩個荷包蛋;

寫完才省悟過來,哈哈大笑:“我怎麼寫了這個?再拿紙來吧!”老伯伯忙說:“我隻有一張萬年紅紙,裁成三條了。”李調元一想,索性取現成的話吧,又揮筆寫出:

一張萬年紅。

老伯伯一看這是吉利話,讚揚道:“好!好!”李調元又把橫批寫上:

好好。

自小店貼出這對聯和橫批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爭看李調元的墨寶,門前熱鬧非凡。看過之後,還要進去打聽李調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兩個荷包蛋”。於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紅火。後來,小店改名為“好好店”了。

紀曉嵐智鬥乾隆

紀昀,字曉嵐,河北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四庫全書》的總編纂。他十分風趣、幽默,頭腦靈活。清高宗乾隆皇帝喜歡找人對對子,也算是一種娛樂。找誰呢?自然是紀曉嵐了。這天,乾隆出的出句,聽著是:

兩碟豆;

紀曉嵐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難句,這次怎麼如此簡單?要小心應對,答道:

一甌油。

果然,乾隆改了口,他說的是—

兩蝶鬥;

紀曉嵐似乎早己料到,不慌不忙地說,他指的是—

一鷗遊。

皇上又說:

花間兩蝶鬥,

紀曉嵐隨口應道:

水麵一鷗遊。

皇上說:“看來鬥不過你喲!”紀曉嵐一聽,小心翼翼地說:“皇上高明,臣不過是一隻水鳥罷了”。

南嶽廟死個和尚

這天,紀曉嵐正在書房裏讀書。有下人傳進一張名片,說:“外有衡陽太守劉朝玉拜見大人。”曉嵐把客人請進,問:“公務都辦完了嗎?”劉朝玉欠身回答:“公務已辦完了,明日便啟程返回湖南。今日求見,一是辭行,二是請大人賜以墨寶。”原來南嶽衡山上有座南嶽廟,當家和尚新近坐化歸天了。此處為衡陽府所管轄,劉太守這次回去要參加祭奠儀式,請紀曉嵐作一副對子。紀曉嵐立時就答應了,鋪開紙,寫下七個大字:

南嶽廟死個和尚;

劉太守心裏一哆嗦:“紀大人不是出口成章嗎,怎麼大白話都上來了?這要帶回去懸掛起來,豈不讓人笑話?”可嘴上又不好說。偏偏紀曉嵐又問了一句:“你看如何?”“這個……”朝玉實在不好回答。紀曉嵐微微一笑,接著,又寫了七個大字:

西竺國添位如來。

劉太守忙不迭地在臉上堆起笑容,連連拍手稱絕。

中書令什麼東西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工部衙門被大火燒光,工部尚書金士鬆親自監工,督造新的工部衙門。紀曉嵐此時正在軍機處供職。這天,議事過後,大家閑聊天。一位說:“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稱為水部。”另一位說:“其實早有人稱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滅火,火也可以燒掉水部,也是因果相報了。”紀曉嵐說:“我這裏有個出句,請各位大人對。”待緩緩說出後,眾人誰也對不上。原來是一副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對子: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司空,本來是漢代官製,與司徒、司馬合稱“三公”,清代常稱工部尚書為司空。因此,出句所說的,全是實事,對句也不能虛構。眾人無言以對,齊向紀曉嵐拱手說:“願聞下聯。”其實,紀曉嵐也正想不出答案。正巧,挑簾進來一位內閣中書。此人是南方人,長得身高體壯,常說自己是“南人北相”。紀曉嵐一擊掌說“有了”,走到中書麵前,拍拍他的肩膀說:“正在對句,隻好借你一用,請不要在意。”於是,他吟出下聯:

南人北相,中書令什麼東西。

以“南北中東西”對上聯的“水火金土木”,如天造地設一般,很快就流傳開了。

對聯的妙用

古代有個國王,酷愛對聯。他整日和朝中官員吟詩作對,而將國家大事置之度外。老臣們紛紛進諫:“為國者要以治國為本。”國王置若罔聞。冬天到了,寒氣襲人,滴水成冰,國王即興出一上聯:

天寒地凍,水無一滴不成冰;

滿朝文武除了“好啊”、“妙哉”的喝彩聲外,沒有一個能對出下聯來。忽然,一位老臣自稱對出來了,並提筆寫在紙上,遞給國王。國王接過一看,麵帶慚色。隻見下聯寫道:

國亂民貧,王不出頭誰是主。

從此,國王開始臨朝理政了。此聯字句對仗工整,且起到了千萬句話所達不到的作用,堪稱佳對。

批準探親

紀曉嵐是侍讀學士,要陪乾隆皇帝讀書,每天除了給皇帝讀《漢書》以外,別無他事,真覺得無聊。同時,還要處處小心。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時言語、行動不慎,惹惱了皇上,可就有罪受的了。因此,紀曉嵐心中悶悶不樂。乾隆知道他不大安心,也體諒他背井離鄉、深居皇宮的苦衷,加之他才學超群,就不忍責備他。一天,乾隆半開玩笑似地對他說:“紀愛卿這些日子臉色不好,必有心事,依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紀曉嵐正找不著由頭提探親的事呢,一聽皇上出對子,立刻跪下,虔誠地說:“皇上說對了。如蒙恩準,回去省親,我乃是—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一看,人家都謝恩了,便順水推舟地準了紀曉嵐的探親假。

也讓你為難

傳說,清代乾隆皇帝喜歡遊山玩水,又很擅長詩文,走到哪兒都撰聯題詞。有一次下江南時,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普通人的樣子到民間私訪。他走到一個地方見一戶農家正在辦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鄉俗,便靈機一動,叫侍從拿出三個銅錢,又寫了一句單聯一起送去,作為賀禮。聯句是:

三個銅錢賀禮,嫌少勿收,收則愛時;

這下,農家主人可為難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這個不速之客不該這樣為難人。可巧,農家主人的小兒子在旁邊看見了,他就向父親說,要寫聯應對。父親心想,十歲的孩子懂個什麼,還要對對子?正在猶豫時,兒子已揮筆寫下了下聯:

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現了農家人的待人誠懇。這樣一來,反倒使乾隆皇帝為難,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沒穿龍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會會寫對聯人的借口,還是進去了。

猜謎

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和大臣們在文華殿裏猜燈謎取樂。皇上一高興,點名讓紀曉嵐製一個謎,讓大家猜。紀曉嵐領旨,要了一盞大宮燈,揮筆寫了一條謎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不是,與孤狼貓的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亦為妙文。

乾隆皇帝和滿朝文武,看了半天也不知所雲,更不用說猜了。最後,還是紀曉嵐把謎底告訴了大家:就是“猜謎”二字。這燈謎很巧:“與狐狼貓狗”仿佛,是“犭”,不是黑白紅黃,是“青”,合而為“猜”字;詩詞論語都有的是“訁”偏旁,對東西南北模糊,是“迷”,合而為“謎”字。

這副對聯不敢留

通州(今江蘇南通)西寺的當家和尚蒼鬆,靠化緣存了不少私房錢。此僧又附庸風雅,到處請名人寫字作畫,其實是個勢利小人。這天他在書畫收藏家保藝園家裏遇到了鄭板橋,死說活說非要請鄭板橋去西寺住幾天。鄭板橋推托不過,就隨之去了廟裏。蒼鬆和尚十分熱情,上豐盛的飯萊,用頂好的茶葉,連茶具都是景德鎮的細薄瓷。鄭板橋每天隻是看書。過了三天,蒼鬆閑談中說起這裏有很多字畫,但缺少一副木板對聯。鄭板橋裝作不知道,依舊每天看書。又過了三天,蒼鬆派小和尚送來文房四寶,說:“先生有空寫寫字消遣消遣。”鄭板橋動也沒動,還是每天看書。又過了三天,和尚招待的飯也少了,茶也少了,鄭板橋還是不畫不寫,一門心思讀書。從此,“生活標準”一再降低,飯食不見油星兒,隻有青菜加點鹽,白米飯換成秈米飯,茶葉也不給了,泡一碗黃菊花代用,景德鎮茶具也換成了瓦壺。鄭板橋笑笑,照樣吃,照樣喝。這天,保藝園來西寺,見到這個樣子,非常生氣,要接他回去。鄭板橋說:“打擾了10多天,過意不去,我留副對子吧!”蒼鬆非常高興。隻見鄭板橋從案子下邊取出早已寫好的對子:

青菜白鹽秈子飯;

瓦壺天水菊花茶。

蒼鬆和尚知道這是諷刺他刻薄,非常慚愧。他沒敢把對聯刻出來懸掛,悄悄拿出去賣掉了。

半副對聯

有個大鹽商,請鄭板橋寫副對聯。遇到這種富豪,鄭板橋毫不客氣地出價要1000兩銀子。鹽商一再討價還價,鄭板橋答應降價一半,並說:“我寫字是要先付錢的。”鹽商送來500兩銀子,鄭板橋收好,鋪開紙,寫下:

飽暖豪富講風稚;

說聲:“拿走吧!”富豪急了:“先生,你隻寫了上聯呀!”鄭板橋說:“你不也隻給了一半錢嗎?”鹽商無可奈何,隻得乖乖地再拿出500兩銀子,這樣,鄭板橋才寫出下聯:

饑寒畫人愛銀錢。

鹽商指著下聯說:“你怎麼……”板橋哈哈一笑:“你說我怎麼這麼沒出息,是不是?你們有銀子,才想高雅,我們沒錢,當然得愛財如命呀!”

峨眉三蘇祠

三蘇祠在眉山縣城內,是北宋時著名文學家蘇詢(1006-1066)、蘇軾(1036-1101)、蘇轍(1039-1112)父子三人的故居,占地五萬多平方米。早在明朝洪武年間,為紀念三蘇父子,就地改宅為祠。三蘇父子位居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蘇洵精通六經百家,揮筆千言,博辯雄偉,為古今所稱頌。蘇軾號東坡,他的詩、詞、散文不僅達到當時的高峰,而且影響深遠,馳譽中外。宋代四大書法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其中蘇軾當推首位。他的繪畫姿態橫生,別開生麵。蘇轍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登進十,他一生勤於創作,其政論文章和詩歌散文都達到了文學史上較高的水平。三蘇祠正門的楹聯寫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