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對聯趣事(2)(1 / 3)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狂傲無禮,且拒人千裏之外。梁啟超氣度不凡,坦然對了下聯,請來人回送給張之洞。聯文是:

行千裏路,讀萬卷書,俠士有誌傲王侯。

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名氣更大,傲氣也更盛。一次,梁啟超到武昌拜訪他。

張之洞又出聯求對: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中,長江排首位,又總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

才思敏捷的梁啟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聯:

三教孺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歎息道:“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蝦子與蛙兒

高則誠是元末明初時的戲曲作家。他從小就聰穎不凡,人們都很喜歡他。他六七歲時,就會作聯作詩。

有一天,他從學館裏回來,遇上一位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尚書大人出門送客。尚書大人特別喜歡小孩,尤其是喜歡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見高則誠身穿著綠襖,又很有才氣,就想逗逗這孩子。尚書大人說:

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麗。高則誠聽見尚書大人出對,就停下來仔細聽。他看見尚書大人身穿一件紅袍,送客人時不斷地給客人行禮的樣子,便隨口而出:

落湯蝦子著紅袍,鞠躬如也。

高則誠說完對子,才想到自己將尚書大人比作“蝦”了,這可不大禮貌,趕忙上前施禮道歉:“對不起,我說得太不禮貌。”這位尚書大人見這孩子出口就成對,把自己送客的神態,穿的衣服,用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來了,便特別稱讚,不但沒生氣,還鼓勵了高則誠一番。

三國人物聯

相傳,幾位戲劇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傳》裏的《祭塔》,塔內點著燈,每個窗孔通明透亮,隨口出了一上聯:

塔內點燈,層層紮明諸格(葛)亮;

求對下聯。幾位戲劇家,互相看了看,一時對不出,因為這副對聯,在“對例”中,是屬於難對的一類,很不好對。要求下聯也要運用一個諧音,把三國時一個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個對聯裏。過了片刻,另一位戲劇表演家,由此想起《哪吒鬧海》,三太子被哪吒剝皮抽筋,老龍王敖廣到處尋找,從而索得下聯:

數廣舉火,步步照(趙)雲照紙籠(子龍)。

這個下聯,聯想豐富,把三國時趙雲的名字融入聯中。大家聽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和尚反唇相譏

佛門之中,有許多能詩善對的高人,明代的姚廣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廣孝本是醫家子弟,14歲便出家為僧,人稱道衍和尚。

他學識淵博,工詩善畫,又拜席應真為師,通陰陽術數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節,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封他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讓他以通儒書僧的身份去禮部當宮,他也謝拒了。燕王命他蓄發,賜給他府宅,讓他娶妻,他都沒有接受。唯有纂修《永樂大典》他參加了,那是他興趣所在。他雖不為官,但與官宦們都很熟悉,朝廷權貴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風大作,夾著傾盆暴雨,姚廣孝遇見了巡街的禦史林大人。林禦史知道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

風吹羅漢搖和尚;

這“搖”字是雙關語:明說和尚(羅漢)被吹得搖搖擺擺,暗說“姚”和尚,指姚廣孝。姚廣孝立即反唇相譏:

雨打官袍淋大人。

這“淋大人”,也是雙關諧音,指禦史“林大人”。

對聯訓子

明朝初年有個大臣叫楊士奇,也叫楊寓。他為人正直,辦事勤懇,一連在四個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兒子楊稷太不爭氣了,仗著老子當官,自己無惡不作,淨幹壞事。誰要是不聽他的,他就派人抓起來。家鄉江蘇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有人就寫了狀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狀子轉給楊士奇。楊士奇氣壞了,一連寫了好幾封信,讓兒子改邪歸正,別再禍害鄉親。有一次,在信中他還特意寫了一副對子,警告兒了:

不畏官司千張紙;

隻怕鄉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讓人告一千張狀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罵你,當然,也罵我喲!可是,楊稷根本不聽父親的勸告,照舊胡作非為,一點也不收斂。鬧得實在不像話了,皇上下令把楊稷抓起來,關進監獄。楊士奇聽說了,又急又愁,加上年歲也大了,便憂恨交加,臥床不起。沒有多久,鼎鼎有名的楊士奇,讓兒子給氣死了。當然,楊稷也沒有好下場,被判了死刑。

朱項兩姓

從前,有個地方東西街住著兩個大戶家族,一戶姓朱,一戶姓項。家族大,糾紛多,常常想一個壓倒一個,互不相讓。

為了顯示本族的威風,姓朱的家族在東街修建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項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資動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蓋起了一個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給祠堂大門上掛一副氣魄大的對聯,把姓項的壓倒,寫什麼內容呢?木族幾個能人在一塊商量:曆史上我們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後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坐過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是個“聖人”,把這些寫上,就夠威風的了。於是他們在祠堂大門上懸掛了一副大字楹聯:

兩朝天子;

一代聖人。

項氏家族的人看了這副對聯,大為憤慨,很不服氣。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壓倒對方,為項氏家族爭氣。有的說,人家又是天子,又是聖人,還能有比他們大的嗎?有人反駁說,難道我們姓項的就沒有比他們厲害的人嗎?《三字經》上說:“昔仲尼,師項囊。”

孔子是最大的聖人,項橐是孔子的老師,朱熹就不在話下。接著又有人說,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當過皇帝,我們姓項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眾人一聽歡呼雀躍,很快項祠的大門上也掛出了一副大字楹聯:

烹天子父;

為聖人師。

朱氏家族人看了,個個目瞪口呆,說不出一句話來。

花農諷秀才

從前,有個專愛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詩來炫耀自己。這天趕集,他看見一個農民挑兩籃花來賣,便走上前去搖頭晃腦地說了一聯:

小籃也是籃,大籃也是籃,小籃放到大籃裏,兩籃共一籃;

農民一聽,這算什麼詩,隨口諷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裏,兩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偷偷地擠進人群,溜走了。

蔑匠巧對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當修完一座橋時,都寫出一上聯,請過橋人對下聯。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橋,並出了一個上聯,向過橋人求對。這時,一個秀才走過來對石匠說:“你一個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豈敢,豈敢!老漢不過是忙中取樂。”秀才說:“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聯吧!”石匠脫口而出:

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精平路通南通北。

這上聯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對反義詞,秀才聽後,抓耳撓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聯。突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來一個扛竹子的蔑匠對秀才說:“你對不上,我來試試。”說罷,開口念出下聯。圍觀人聽了,讚不絕口。老石匠上前對蔑匠說:“老哥,還是你行!”原來蔑匠的下聯是:

砍長竹劃短蔑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

石匠和蔑匠各自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編出的對聯,樸實,貼切,勞動群眾喜聞樂見。

巧答考官

於謙十四歲時去杭州應試,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謙,與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點名,當點到於謙時,於謙躬身站起來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應?於謙說:

“我與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應。”主考官看到這個小學童聰明可愛,又懂禮貌,便想試試他的才學,便出了一句上聯: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

虞知府一連道出了五個“無忌”。何無忌是晉朝大臣,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後兩個“無忌”是說,這三個人都同名,他們沒有忌諱,你又何必忌諱呢?於謙一聽,解除了顧慮,從容地對主考說:“我給您對個下聯吧!”主考說:“好嗬!”於謙對道:

張相知,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於謙的回對,也相應地用了五個“相如”。前共個分別是:漢初東陽武鄉侯張相如,戰國時“完璧歸趙”的名相藺相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後兩個“相如”是說,這三個人名字都一樣,但實際上各有高下,水平並不是都一樣。於謙的對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麵前的謙虛有禮,又暗示了自己將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抱負。

巡按私訪

某朝有個秀才,博學多識,隻因貧寒,無錢打通考官,屢試不中。無奈,隻好到江南遊館,想以教書謀生。

一天夜裏,秀才投宿一家客店,與同房一位客人攀談起來。那位客人說:“先生既來江南遊學,必是滿腹詩書,鄙人有一聯獻醜,望予屬對。”秀才笑道:“請!”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著窗外明月,念出上聯:

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裏;

秀才聽了,忽見室內床帳裏掛著一幅《春山飛鳥圖》,隨即對道:

春山似畫,鳥飛錦帳帷中。

客人聽了大喜,向店主人要來酒菜,二人飲酒賞月,談得非常投機,毫無倦意。客人又請秀才出外,散步於星月之下,行至一個小池塘旁邊,見池內水平如鏡,客人說出一則上聯: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頭看見山頂古鬆,隨即對出下聯:

古鬆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來,已不見那位客人;秀才甚為驚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納悶,忽然來了一位公差,對秀才恭恭敬敬地行個禮,說:“請先生上馬,巡按大人有請!”秀才莫名其妙,便糊裏糊塗地上了馬。待見了巡按大人以後,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來是私訪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賞識秀才的學問,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學。

無火起塵煙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參加預修《永樂大典》。他從小就很喜歡文學,聰明、機敏、記性好,有豐富的想象力,他經常作詩寫文章,人們都說他是個小神童。他7歲那年冬天,和父親觀賞雪後的景色。大雪過後,天空中升起了太陽,太陽暖洋洋的,把屋頂上的雪都曬化了,雪水順著屋簷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親指著屋簷出了一句上聯讓他對:

日曬雪消,簷滴無雲之雨;

王汝玉想了想,對道:

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

是啊,這風吹起的塵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煙嗎?父親聽了兒子的答對,又工整又巧妙,心裏特別高興。

爭座位

明孝宗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的丘浚,小時候家道貧窮。由於他秉性聰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師喜愛的學生。

有一天,教室外麵下起了大雨,教室裏開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濺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經不能坐了,同學們都爭著到沒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個富家子弟爭一個座位,誰也不讓誰,就請先生來評理。先生雖然喜歡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錢的大戶人家,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對兩人說:“你們不要爭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聯,誰能對上,誰就坐好座位。”先生出的聯是:

細雨肩頭滴;

那富家子弟平時就不愛學習,隻見他抓耳撓腮地想了半天,還是無詞可對,而丘浚卻早就想好了,當老師問他時,他隨口答道:

青雲足下生。

這句下聯對的貼切自然,那老師和同學們當然拍手叫好,好座位當然讓給了丘浚。

“饑雞”對“暑鼠”

從前,有個秀才,夏天晚上在屋簷下乘涼。他睡在竹床上,仰麵看見一隻老鼠“吱吱”幾聲從屋梁上跑過,他想了一想,便念到:

暑鼠量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但此聯既出,卻無法對出下聯。後來他經過一個曬穀場,看見幾隻雞在吃穀子,忽聽遠處一個婦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趕雞,孩子們揀起石子向雞丟去,把雞趕跑了他觸景生情,拍拍腦袋笑道:“有了,這下聯有了!”不覺脫口而出:

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這副對聯成對地使用同音字,如“饑雞”對“暑鼠”,“盜稻”對“量梁”,“拾石”對“描貓”,不僅刻畫鼠雞的情態維妙維肖,而且聲律和諧,意趣橫生。

諷刺偽差徭總局

國民黨陝西差徭總局仗勢胡為,欺壓百姓,魚肉鄉民,人民深惡痛絕。春節時,有人給總局大門外貼了一副對聯,辛辣地予以諷刺:

差搖總局,酒局肉局藥丸局,局中設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幾時了局見升平;

支應諸公,豺公狼公葵婆公,公然辦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無非很公圖私益。

橫批是:“斌卡尖傀”。這橫批很有意思,它諷刺總局官員,是一夥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壞東西。

巧續下聯

明代的萬安,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學好問,而且特別擅長對對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遠方來的客人起床後,在院子裏散步。客人看見紅日從東方升起,彩霞萬縷,映照著西方的像銀色鐮刀一樣的殘月,不禁觸景生情,感慨地對著天空吟哦: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客人上聯出口,還想接著往下對,但是由於他的學識還不行,怎麼也續不下去,坐在門前的石階上發呆。這時,萬安正在書房裏讀書,從窗子裏看見客人這副模樣,一問,才知道是為了下聯。萬安笑著對客人說:“這有什麼可難的,等我為您續聯吧。”萬安抬頭向四麵一看,見書憧和丫環去井邊提水,兩人翩翩而行,便隨口念道:

子在右,女在左,世間配定“好”人。

客人聽了,連聲誇讚對得好。

白衣裏一個大仁

明代徐晞,從一個普通的吏員開始,直到當了兵部尚書,是個很有才於的人。但因為他不是科舉出身,常被那些有“文憑學曆”的同僚和士子們看不起。有一次,在學宮裏,有個進士指著孔子的牌位說:“認得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沒進過學堂,沒拜過孔子。徐晞回答很妙:“認得呀!這位先生不是由科甲出身的。”同僚們還是不服氣。一次同行去城外,他們又嘲笑他。徐晞說:“我倒要領教一下各位的才學,出個對子可以嗎?”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滿肚子學問,就回答:“請不要出得太容易嘍!”徐晞一笑,給他們出了上聯:

劈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這是利用諧音,諷刺他們是黌(音紅)門(古時學校大門)中出來一批酸文人。誰知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十,卻無法對出以日常小事為題的對子,急得團團轉。還是徐晞給他們道出下聯:

咬開銀杏,白衣裏一個大仁。

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當官的人,而“大仁”又諧“大人”的音,是說由白衣作官的,有我這麼一個大人。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說一句嘲笑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