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也心知肚明混亂的時局,孫權必會合縱連橫有求於他。劉備則根據諸葛亮為其製定的“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的戰略方針。劉備就趁機向孫權提出:將荊州這塊寶地借給他駐守。孫權的謀士魯肅本著“鼎足江東,以圖天下”的戰略需要,也極力勸慰孫權:“你將軍雖神武命世,但曹操實在力量太大,我們又是初臨荊州,在百姓中還沒有建立起恩信,還是滿足劉備借荊州的要求為宜。”
孫權逼於當時形勢,隻得將荊州拱手讓給劉備。劉備取得荊州、四川四郡後,又燃起攻取西川的擴張野心。正在這時,曹操突然發起向東吳大規模進攻,孫權急忙寫信求援。劉備思考再三,若不馳援孫權,必然唇亡齒寒,難免會被曹操各個擊破;若出兵援救孫權,又會喪失奪取西川、發展壯大勢力範圍的曆史性機遇。後來諸葛亮用“遠交近攻”的計謀破解了這一難題。他一麵投書關中馬超,鼓動他替父報仇,讓其在曹操側後發動攻勢,逼得曹操分兵應對,以解救東吳正麵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麵,又讓劉備厲兵秣馬,率軍進入西川。由於西川的霸主劉璋軟弱無能,加上其手下的紅人張鬆在有求於曹操時曾被怠慢心存怨氣,相反劉備卻對他待若上賓,使他決意棄曹投劉。
此為劉備順利進入西川大開方便之門。即使後來劉璋發現心腹張鬆與劉備私通書信,進而由手下大將張任等人對劉備開始反擊,並向張魯求援,但最後還是讓西川易主,為劉備奠定了基業。綜觀劉備戰略目標的實現,憑借著的是充分利用各軍事集團之間鉤心鬥角,采取“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渾水摸魚”的計謀,最終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
再說我國曆史上的晉武帝,其為了擴大皇室的權力,封了27個同姓王,並且授權各個諸侯王可以自任官吏,擁有軍隊,此為內亂埋下了禍根。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不滿賈後把持朝政、凶狠殘暴、自廢太子,仗著自有軍隊,起兵政變,滅了賈後集團,自稱皇帝。各地的諸侯王,群起而效尤。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義、東海王司馬越、汝南王亮、楚王瑋等八王為爭奪皇帝的寶座混戰整整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趁著晉朝發生內亂、互相殘殺之際,公元304年,北方匈奴貴族擁劉淵做漢王,率兵先後攻克上黨、太原、河東、平原幾個郡。
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設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定國號為漢。劉淵死後由太子劉聰繼位。進而於公元311年率大軍攻克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公元316年,又率兵攻克長安,殺了晉湣帝,從此西晉王朝徹底滅亡。不難看出,劉淵、劉聰父子之所以能夠將實力雄厚的晉朝滅亡,憑借的就是晉朝發生八王內亂,四分五裂,不能統一意誌,結果“渾水摸魚”,奪取了晉朝政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對長驅直入蘇聯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開始全麵反擊。蘇聯西南方麵軍司令部命令少將軍長羅金指揮的第26坦克軍由西向東攻擊,然後與友鄰部隊會合,合圍殲滅敵人。要完成上級這一作戰任務,26坦克軍必須連夜奪取頓河上剩下的唯一一座橋梁,以徹底切斷敵人退路。可是,橫在26坦克軍前麵的是幾十公裏的敵人防禦陣地。羅金將軍急中生智,決定趁著敵人全線撤退、局麵混亂的情況,利用夜幕,大模大樣在敵人防區內穿插開進。22日淩晨3時,羅金將軍命令先遣部隊上百輛坦克全部打開車燈,沿著奧斯特羅夫斯克到卡拉奇的公路成一路縱隊正常行進,大搖大擺穿過德軍重兵把守的三道數十公裏長的防線。蘇軍坦克越是大搖大擺通過,越是沒有受到沿途德國駐軍的任何懷疑。
直到淩晨4時,蘇聯26坦克軍部隊離頓河大橋隻有5公裏的時候,才首次碰到德軍的哨卡。在雪亮的探照燈光下,執勤哨兵上下揮舞小旗,示意坦克部隊停車檢查。坐在隊列最前麵坦克裏的蘇哈洛夫團長一邊行進,一邊打開坦克艙蓋,向德軍哨兵揮了揮手中的鋼盔,用手指了指身後亮著車燈轟轟作響的坦克長龍,用德語大聲高喊:“前進!前進!”這幾名德軍哨兵,被這亮著大燈前進的坦克長龍搞糊塗了。按一般常識思維,敵軍穿越封鎖線隻能是偷偷摸摸行事,不可能如此大搖大擺通過。由此判斷這支坦克部隊肯定是己方從前線回撤的友鄰部隊,便揮揮小旗,示意坦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