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箱之後,又發現一些印好的帶編號的標簽,這些備份的標簽可保證在使用時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在需要時也可以貼在其他集裝箱上。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集裝箱到達目的地後,再一次經蘇聯領土反方向運回,貼上已準備好的新標簽。
小心打開鉛封和集裝箱的門,首先看到的是碼到頂棚的紙箱,箱內裝有裝飾用的陶器,看到這些工藝品,誰也不會想到這些貨物同間諜活動有關。
取出兩排貨物之後,露出了木製的隔牆。拆去隔牆,人們大吃一驚,這簡直是一套奇妙的試驗室。
根據克格勃專家的結論,這是一套完整的、自動化的、處於工作狀態的設備,其罕見的技術功能使人震驚。該套設備可以發現放射源、記錄和積累中子和伽馬射線的強度、頻譜組成及總劑量,記錄經過的距離、大氣壓、溫度,能準確判定地理坐標,並且沿集裝箱經過的地方進行全景照相。
由此可見,這套設備的任務是偵查與生產、儲存、運輸核材料包括核武器和裝備核武器有關的軍事目標。
經過計算機對兩台專門製作的執行器裏麵已經積累的信息分析,計算機可以顯示帶有坐標係的沿鐵路運送的核彈藥和彈頭、帶有核武器的裝置及其他放射源的位置。
所有信息記錄在有加密功能的磁帶裏,其容量允許記錄0~1000次放射源資料。所帶電源可以保證設備不間斷工作三個月。
這套間諜設備是1982年生產的,後來又予以改進。所用儀器標有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公司的商標,主要部分是美國公司的產品,如計算機是“NCR”公司和“RSI”公司的產品;電瓶是“NP”和“MRC”公司的產品,電池產自“NRC”和“TNC”公司,這些企業和公司所提供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生產標記。但這並不能就說明是這些公司或者他們國家的情報機關參與了這次行動。
是誰製造和拚裝了這套複雜而稀有的設備?是誰設計了利用間諜集裝箱沿遙遠的西伯利亞幹線進行偵察行動的計劃?誰找的日本發貨人和漢堡的收貨人?又是誰作出這樣冒險的決策?
集裝箱的“旅行”由日本開始到德國漢堡結束。集裝箱應該是在日本領土上精心偽裝和安裝的。箱中裝有非標準貨物——數噸重的間諜設備,安裝這些設備需要時間,要有專門的場地以便掩人耳目,需要懂行的熟練人手。
很明顯,沒有官方的參與或默許是辦不到的。但是日本政府對蘇聯官方就間諜集裝箱提出的交涉實際上沒有作出答複。
日本的集裝箱運輸公司“CNENPD-MAPY”可以從嫌疑人名單排除,因為它隻是將已鉛封的集裝箱運到蘇聯港口。
作為中間人和轉運人的“TKK”、“C·H”公司也隻是接觸到已封閉和鉛封的集裝箱,何況“TKK”本身也是受害者。
因為由於這一事件給蘇方造成了損失(未預見的海關支出、集裝箱總站的“多餘”工作、集裝箱的滯留),蘇聯當局對“TKK”公司罰款50萬美元。
1987年2月5日“TKK”公司向日本東京地區法院起訴“C·H”公司(發貨人)和“MCY”公司(海關代理和理貨員),因欺騙貨物中轉人並為其帶來損失而要求賠償1億日元。
1990年4月,經過三年的審理,該案件以無結果而告終。法院無法找到間諜集裝箱的裝配和發貨人;無法確定集裝箱中23的陶器是怎樣被換成間諜設備的;邊防和海關官員怎麼能放過這樣的貨物也成為解不開的秘密。
法庭曾經提到一名叫霍利·卡多羅的人——陶器的實際發貨人,他是亞洲馬魯得金運輸公司的業主,日本人,50歲,加利福尼亞大學附屬商業學校畢業。1968年成為美國公民,住在夏威夷島火奴魯魯市。
該人1985年12月6日和7日將陶器裝入由美國“h”公司租來的集裝箱內,12月9日用“TKK”公司提供的鉛封封好箱子,然後將集裝箱運至橫濱港集裝箱總站,並經過“MCY”公司轉給“TKK”公司。
當蘇聯克格勃截獲間諜集裝箱後,霍利·卡多羅失去蹤影,從地麵上蒸發了一樣再也無法找到他,無法傳喚到東京。克格勃曾試圖找到這位在非常關鍵的時刻消失無蹤的人,但未能如願。
顯然,美國中央情報局不會再讓他出頭露麵,這是整個間諜行動的關鍵環節。隻有這一招才會使這一事件在暴露之後無從查找,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