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劫難降臨的前夕(1 / 3)

案奉軍事委員會十一月令——享偉字第二○五六八號虞代電開:“根據支卯敵機一架在常德附近投擲布、帛、豆、麥等物,鄉民有拾者當即中毒等情。除分電各戰區、綏署外,仰即轉飭軍民注意防範為要”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仰該司令飭屬注意防範。有此類事件發生,應即將毒物呈繳衛生機關予以代驗,免受□□為要,此令。

——重慶衛戍總司令部密令

(1941年11月 申二諜字第749號)

鄭達縣長昨晚徹夜未眠。自昨日清晨日機空投可疑物之後,城內居民人心浮動,傳言四起,各種疑慮、詰詢紛紛傳至縣府。作為戰亂中的一縣之長,鄭達這縣長當得也實在不輕鬆。他點燃一支香煙,靠在藤椅上努力地梳理著自己象一團亂麻一樣的思緒。

八百裏洞庭,是怎樣一片富饒的沃土。他今日治下的常德,更是這片沃土中的魚米之鄉。他曾為能謀上這樣的縣任而興奮不已。不想自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暴露在日軍戰線前沿的內陸城市,除長沙外,便是他的常德!

鄭達將手上的半截香煙焦躁地扔到地板上,不安地在他的寬大的辦公室走來走去,終於,他將目光停留在牆上掛著的那幅地圖。

地圖上的粗大的黑色箭頭指向湖北宜昌。是的,自今年6月12日日本人占領宜昌後,便用重兵扼守長江,封鎖了長江三峽水道,使戰時的陪都重慶連接華中的重要通道被截斷。現在,川湘公路便成了中原入川的唯一孔道。而自古就有“荊湖的唇齒、滇黔的喉嗌”之稱的常德,正好扼守在川湘公路的關隘處,斷了水路的進川物資,全靠著這條被稱為戰爭生命線的川湘公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常德,無疑已成為敵我雙方誌在必奪的戰略要地!

鄭達站在地圖前,又點燃手中的一支香煙。他剛剛厲聲訓斥了敲門進來的辦事員,他不希望任何人在這種時候打擾他,尤其討厭無孔不入的新聞記者。從昨天下午起,《民報》、《新潮日報》的記者就三番五次上門,要求政府對清晨的日機空投物作出官方解釋。解釋個屁!這班隻曉得搖唇鼓舌的報痞!他們哪一點知曉戰爭的大局!昨天下午,縣府不是派出軍警,著令各鄉、鎮公所組織居民清掃並焚毀所有的空投物嗎?不是還派人將一包可疑物急送美國人辦的廣德醫院進行檢測嗎?可惡!鄭達焦躁得直想罵人!可是,罵誰呢?他又將思緒集中到牆上的地圖上來。

今年7月,最高統帥部為拱衛陪都重慶,調集重兵組建第六戰區,負責防守以宜昌為中心,北起鍾祥,南迄常德的數百裏弧形戰線,長官部就設在鄰近常德的湖北恩施。這樣,常德就處在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上,既是第六戰區的軍需糧倉,又是長官部的一道屏障。日軍第11軍自攻占湘北嶽陽後,華容、石首、沙市一線又相繼失陷。前些日子湖南省府召開軍政會議,鄭達親聽薛嶽長官訓示:

“鄭縣長,常德是一處糧倉,一塊肥肉,日本人的狗鼻子已經伸到門前來囉!據可靠情報,敵軍將可能於12月進犯長沙,在此之前,極有可能進逼常德,以策應長沙之役。鄭達兄不可大意啊!”薛嶽說著,踱到牆上的巨幅地圖前,“戰事日漸逼近,常德城周圍已駐防第20、第29集團軍的數萬將士,他們的軍需糧草,還仰仗著鄭縣長勉力為之。”

鄭達上前一步,迎著薛嶽直逼過來的目光,昂首答道:“請司令長官放心,鄭某將克盡職守,不負厚望!”

薛嶽點點頭,說:“好!這就很好!有鄭縣長如此一片報國的忠心,薛某的心也就放下一半了!”接著,薛嶽又問鄭達:“常德城中如今人口情況怎樣,可有準確的統計數字?”

鄭達想了想,說道:“自武漢失守後,由於大量難民湧入,城內人口一度由9萬餘丁增至20萬眾。但近旬月間,因傳言戰事日近,人們又紛紛逃避湘西、川黔等地,除世居常德的百業生意之人外,餘者大都已經離城。如今城中人口不會超過6萬。”

“唔,6萬!”薛嶽點了點頭:“6萬人不是小數!鄭縣長,戰亂之年,父母官不好當哇!難處不少,還望鄭達兄運籌帷幄啊!”薛嶽說著,揚了揚手,示意鄭達可以走了。

現實就是這樣地令鄭達焦心。離省軍政會議也不過一月餘,日本人的飛機就真的來常德投擲昨日的那些可疑物。那是些什麼呢?難道真是鼠疫菌?窮凶惡極的敵寇也許真的能下如此的毒手。想到這裏,鄭達直覺一絲寒意從背脊處升起。這時,縣政府秘書王雨亞敲門進來,輕聲地對他說:“鄭公,廣德醫院的譚大夫來了,說有要事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