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五四年八月,太平軍西征受挫後退出湖南。曾國藩②等分三路向長江下遊猛撲過來,一直打到九江。曾國藩狂妄叫嚷,要“肅清江麵,直搗金陵。”
洪秀全③派石達開④,胡以晃、羅大綱等率領援軍,沿長江抗擊湘軍⑤。太平軍到達鄱陽湖口後,采用了機動的戰術,先是堅壁高壘不與決戰,每夜派部隊沿長江兩岸擂動戰鼓,向清軍船隻發射火箭,又派小艇到長江中向敵船拋擲火球,使敵軍夜夜受到驚擾,不得安寧。一八五五年一月底,太平軍故意撤開湖口守軍,誘敵進入鄱陽湖,狂妄的敵軍乘一百多艘舢舨進入鄱陽湖,太平軍立即把湖口水卡堵塞,使敵軍分成了外江與內湖兩段。太平軍各個殲滅敵軍,把停在江裏的敵軍大船燒毀四十多艘。湘軍大敗,潰逃九江。羅大綱率領太平軍水師逆流而上,追上了曾國藩的座船。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之後,太平軍衝上曾國藩的座船,曾國藩在一片混亂中逃上一隻小船,眼見走投無路,又一次想跳水尋死,被他的嘍羅拉住,狼狽逃回南昌。
太平軍在湖口大捷後,乘勝反擊,再度攻占武昌。蝟縮在南昌的曾國藩,在太平軍包圍之中,嚇得坐立不安,哀歎“呼救無從”,“魂夢屢驚”。
① 太平軍,太平天國革命軍隊,這支軍隊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機動靈活,給中外反革命軍隊以沉重打擊,是中國農民革命戰爭史上,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
② 曾國藩(公元1811—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清末湘軍頭子、他媚外賣國,瘋狂鎮壓中國人民革命,是屠殺革命人民的大劊子手。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
③ 洪秀全(公元1814一1864年),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革命的領導者。貧苦知識分子。他主張上帝是天下的主宰,天下一家,親如兄弟,有田同耕,共享太平。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立太平天國。3月被舉為天王。1853年亭軍攻克南京,建都於此。1864年6月病死。
④ 石達開,太平天國將領,革命初期立有戰功,天京政變後,率精銳部隊單獨行動,分裂太平天國革命軍隊,後投降清軍被殺。
⑤ 湘軍,1853年由湖南地主武裝編成,專肆鎮壓農民起義,極端殘忍凶狠,曾國藩為其頭子,其主要反動將領有胡林翼、左宗棠,羅澤南,李續賓,曾國荃等。
太平軍天京破圍戰
太平軍攻占南京後,震撼了清王朝。清帝鹹豐哀歎:“顧瞻南服,寢饋難安”,惶惶不可終日。一麵準備放棄北京,逃往熱河,一麵調集軍隊企圖鎮壓太平軍。所謂“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就是清軍包圍天京的兩支反革命主力部隊。
太平軍采取持久對敵的方針,以逸待勞,尋機破敵。首先攻擊天京下遊的屏障——鎮江,初戰獲勝,爭取了主動。繼之乘勝轉移兵力,采取各個擊破和四麵圍攻的戰術,殲滅了敵主力軍,拔除了江南、江北大營。解除了三年來清兵壓城的嚴重威脅,穩定了革命形勢。
【原文】 太平軍占領南京後十天,即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從廣西跟蹤而來的清朝欽差大臣向榮率盜魁張國梁帶兵到達南京城東孝陵衛,成立所謂“江南大營”①。另一個欽差大臣琦善② (一八五四年八月死於軍中,改由托明阿繼任)和幫辦軍事勝保帶領直隸,陝西、黑龍江的馬步各軍自河南到達揚州和浦口,成立所謂“江北大營”③。
太平軍對江北,江南大營的破圍戰,是從鎮江開始的。鎮江是天京下遊的屏障,一八五五年被清軍圍困。一八五六年二月,燕王秦日綱④奉命率領陳玉成⑤、李秀成、周勝坤等自上遊援救鎮江。為了夾擊清軍,陳玉成帶領幾名壯丁,乘駕小船,衝過火網,向城內駛去,和鎮江守將吳如孝聯絡。四月一日晨,秦日綱督率大軍猛擊清營,酣戰至午,吳如孝,陳玉成從城內殺出,兩下夾攻,大敗清軍,鎮江之圍得解。
四月三日,太平軍乘勝連夜渡江到達瓜洲,向揚州疾進,大敗托明阿於揚州土橋,連破運河以西一百二十座大小清營。五日,太平軍再次占領揚州,從揚州運糧接濟鎮江。江北清軍遭到沉重打擊,清朝皇帝氣得把托明阿等將領革職查辦,改派副都統都興阿為欽差大臣,收集江北潰軍。秦日綱、陳玉成等從揚州轉戰浦口,五月下旬又從瓜洲揮師渡江,再攻南岸清軍,六月初,連破鎮江一帶的清營七八十座,江蘇巡撫吉爾抗阿在潰敗中自殺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