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附錄(39)(1 / 3)

一六八五年秋(清康熙二十四年),帝俄從莫斯科派兵六百增援尼布楚,於是侵略軍頭目托爾巴辛糾集七百五十人攜火炮九門,小銃數百支,卷土重來占據雅克薩。一六八六年夏(清康熙二十五年),清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與副都統郎坦率兵八千人,攜炮四百門,乘戰艦一百五十艘向雅克薩反擊侵略軍。八月,清軍攻城,托爾巴辛中彈斃命,改由拜通代行指揮,負隅頑抗。清軍在雅克薩城南,北、東三麵掘壕圍困,派戰艦在城西河上巡邏,切斷敵軍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一年,戰死病死甚眾,僅殘存六十人,雅克薩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廷請和。清帝答應其要求,令清軍撤至璦琿和墨爾根。帝俄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林則徐抗英

從十九世紀初開始,英國侵略者就與腐敗透頂的清王朝相勾結,打開中國的門戶,輸入大量鴉片,荼毒人民,貪婪地掠奪我國經濟資源,使我國社會遭到駭人聽聞的大破壞,並以凶惡的武裝入侵,侵占我國領土,到一八四○年以後,中國社會被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

毛澤東同誌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林則徐領導焚毀鴉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號召民間丁壯,已足製其命而有餘”,采用靈活的戰術,打得英國侵略軍一敗塗地。這一英雄行動,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侮的。一洗多少年來腐朽卑劣的反動統治者所給予中國的恥辱。

【原文】 公元一八三八年,為了抗擊英國侵略者入侵我國,林則徐①在廣東虎門一帶組織力量,布設防務,征集戰船,進行訓練,積極準備抗擊英船入侵。先後購買各種船隻六十餘艘,各種炮二百餘門,進行了登陸、攻擊等必要的軍事訓練。林則徐還親自視察水軍,嚴明紀律,並在澳門西、虎門東部署重兵防守。因此,旬月時間,英國侵略者無隙可乘。

十一月,義律②提出要求:允許英國人到澳門居住。對此,林則徐予以嚴斥拒絕,迫使十餘隻英船駛出老萬山③。當時,林則徐與水軍將領關天培商量,認為:英船未逐出洋,不如以毒攻毒消滅之。遂於一八四○年一月以漁船、火船潛伏各島奧④,約定於無月之夜,乘海潮退落時,四路分進,出其不意,攻擊英船,燒毀二十三艘,焚死、溺死洋人甚多,其餘英船四散逃命。英船連遭挫敗,義律狼狽回國。

一八四○年四月,以英國女王外戚麥伯為統帥,再次帶領戰船二三十艘來犯。林則徐得知後,於五月間在磨刀外洋⑤組織火攻,燒毀英國戰船十一艘,燒死洋人四名,漢奸十三名。其餘十幾艘停泊在金星門、老萬山外。在林則徐指揮下又以火船乘風攻擊,焚其舢板兩隻,餘皆逃命。至此,在中國人民的堅決打擊下,英國船隊損失慘重,始終未能靠我海岸。

① 林則徐,清末愛國將領,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一八四○年任兩廣總督,在廣州燒英國輸入之鴉片,堅決抗擊英國侵略者。

② 義律,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軍代表,一八三四年來中國.一八三六年升任英國在華商務總監督。

③ 老萬山,島名,在廣東省中山縣南海中。

④ 奧(音奧),常用作地名,山深奧處。

⑤ 磨刀外洋,地名,在廣東省磨刀灣外海.

三元裏抗英

三元裏抗英,是廣東三元裏人民自動組織起來,消滅英國侵略軍的一次氣壯山河的戰鬥。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英帝的侵略暴行與腐敗的清王朝的媚外賣國,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義憤和反抗。一八四一年三月,廣州城郊三元裏一帶人民,十萬多人拿起刀槍,與英國侵略軍展開了英勇的搏鬥。

人民群眾用大刀長矛,利用惡劣的天氣條件,以誘敵深入、機動靈活的戰術,一舉全殲了入侵的英軍。繼之包圍英軍老巢,嚇得英軍“狐憑鼠伏”,告饒乞降。充分表現了人民群眾英勇無敵、機智勇敢的大無畏精神。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曆史上是這樣,將來永遠也是這樣,這是永恒的規律。

【原文】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日辰刻,夷船由泥城直進罾步登岸,一路逐隊而行,由西村後首勝塘至北門外流花橋①,連放火箭,直射北門外方圓兩炮台②。守軍發炮數響,各自棄甲投戈,望風而走,炮台悉為夷據。

夷據兩炮台後,肆行無忌,於附近各鄉晝夜巡擾,破門扇,奪耕牛,搜衣物,辱婦女,掘墳墓,種種禍害,不可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