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附錄(38)(1 / 3)

李自成農民軍清醒地認識到這場決戰的嚴重性。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農民軍最後推翻明王朝的計劃能否實現。李自成從兵力、士氣,地形各方麵加以分析,認為孫傳庭是一個勁敵。潼關形勢險要,一邊是險峻的高山,一邊是湍急的黃河,易守難攻,並且孫傳庭早有設防,如果在潼關地區,進行決戰,那就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同時也不容易迅速殲滅明軍。鑒於這些原因,李自成農民軍決定:先讓一步,誘敵深入到農民軍的占領區,然後,以自己的優勢和主動,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具體部署是:派出一支小部隊,前往閿鄉④迎敵,且戰且退,誘敵遠離潼關天險,深入到農民軍占領區的河南中部,把主力擺在襄城,隨軍家屬集中在唐縣,撤退郟縣一帶農民政權中的人員於寶豐,並且在汝州⑤、襄城、郟縣、寶豐、營城固壘,設下五道防線;同時,為了阻擋川兵的襲擊、又在內鄉加強了守備力量。李自成的這一部署,是卓越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七月下旬,明將總兵牛成虎,副將盧光祖帶著三千二百人的先頭部隊,出潼關東來,在閿鄉,與農民軍相遇,農民軍稍戰即退,先走陝州,再到澠池;二十三日放棄澠池,退至洛陽,接著,又撤出洛陽,向郟縣轉移,勝利的完成了戰略退卻任務,把孫傳庭誘進農民軍的包圍圈中。孫傳庭把農民軍這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戰略退卻,當作是自己的勝利,是農民軍的失敗。事實上,他已陷落在農民革命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九月八日,孫傳庭帶領明軍主力進抵汝州長阜鎮。這時,農民軍內部都尉李養純叛變投敵,出賣了農民軍的戰鬥部署。孫傳庭得此情報後,立即派兵從甑山間道襲陷唐縣,十日,又陷寶豐,十三日,進至郟縣。明軍每到一地,對革命群眾竭盡其階級報複之能事,被俘的農民軍士兵,官員和隨軍家屬幾乎全被殺害,人民的房屋被燒毀,這更加激發了革命人民的階級仇恨。

在郟縣城下,兩軍對壘,農民軍立營於城西。明總兵陳永福龜縮在城西南。而孫傳庭及其主力在汝州。一場大規模的決戰,正在醞釀之中。

為了殲滅孫傳庭的主力,農民軍在郟縣城下,深溝高壘,堅守不戰。派出一支精銳部隊,繞道沿嵩山背麵襲擊白沙。白沙,離孫傳庭盤踞的汝州八十餘裏,是當時由洛陽通往汝州這條幹線上的必經要地。由於當地革命群眾的大力支援,這支農民軍,出敵不意,奪取了白沙,控製了這條交通幹線,切斷了明軍的糧運。敵軍從陝西長途跋涉轉戰河南中部,士兵饑疲,士氣沮喪。一聽說白沙被農民軍攻占,人心惶恐。十七日,汝州的明軍首先嘩變。孫傳庭見勢不妙,便讓陳永福留守,自己帶著白廣恩和高傑,急忙兵分三路,回師洛陽,籌運糧餉。本來明軍的陣勢已經混亂,主帥孫傳庭一走,使留守的明軍更加恐慌不安,紛紛逃散。這時農民軍內部,又查獲了混進襄陽農民革命政權、竊取了兵政府侍郎職務的地主分於邱之陶和孫傳庭往來的蠟丸書⑥,揭露了邱之陶製造謊言,欺騙群眾,擾亂軍心,進而內通明軍,顛覆襄陽農民政權的反革命陰謀活動。李自成果斷地處死了這個階級異己分子,清除了隱患,純潔了革命隊伍,增強了內部團結。

明軍饑疲沮喪,毫無鬥誌,這就為農民軍的總反擊,造成了極為有利的時機。汝州、郟縣一帶,是農民軍的占領區,軍民早已作好了殲敵的充分準備。正是這些條件,都有利於農民軍而不利於孫傳庭。李自成集中兵力,對明軍展開了攻勢。集結在汝州、郟縣、襄城的數十萬革命大軍,一躍而起,步騎配合,殺向孫傳庭的營壘。號稱“三堵牆⑦”的農民軍將士,尤為勇猛,使孫傳庭更加驚慌。恰在這時,天又下起大雨,明軍戰車,陷於泥濘中。“火車營”的頭目白廣恩,看到農民軍逼到自己的營壘,倉惶失措,急忙率部撤退。推車的士兵,都是剛剛被脅迫來的農民,痛恨明王朝,不願作戰。他們一見白廣恩敗逃,就大叫:我們打敗了,我們打敗了!一麵呼喊,一麵爭著逃跑。三萬輛戰車,停放在路上,擋住了退路,拉車的騾馬,拴在車轅上,跑也跑不掉。農民軍騎兵奮勇追擊,步兵手持白棓(大棒),朝著敵軍頭上猛打,明軍無處躲身,死者達數千人之多。高傑眼看大勢已去,趕忙麾眾西竄,疲於奔命。農民軍跟蹤追殺,不給敵喘息機會,一晝夜追擊二百裏,到達孟津,明軍全部就殲,“死亡四萬餘人,盡喪其軍資器仗”。

明軍主帥孫傳庭,眼看全軍覆沒,畏罪自殺未遂,被手下一小撮殘兵擁入潼關。

在郟縣的陳永福,陷於農民軍的重圍之中,也被殺得丟下輜重,隻顧逃命。

汝州戰役,是李自成農民軍打垮明朝主力軍的一次決定性的大會戰。這次決戰的勝利,除明王朝的重要支柱和逞凶一時的孫傳庭落荒而逃外,全軍傾覆,大大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為最後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礎。封建統治者驚呼:“孫傳庭潰於汝州,而明遂不支。”有的還說:如果孫傳庭這次不敗,“明之亡,未必如其速也”。從這些無可奈何的自供狀中,可以看出汝州殲滅戰產生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① 襄京,即湖北的襄陽。

② “火車”,即戰車。車上裝著火炮,打仗的時候,在步兵前麵衝鋒,退兵的時候,可排成環形陣勢,掩護步兵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