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冷戰後軍事幹涉與地緣政治的改變(3 / 3)

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世界石油儲量的60%以上在中東,而當今世界石油供給的1/3來自中東,沙特和伊拉克的原油儲量分別占世界一、二位,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這幾個都是令美國感到不安的國家)所生產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供應量的10%。但是,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眼裏,世界原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不可靠的國家,“9·11”事件中,在進行襲擊的21名恐怖分子中被認為至少有15人來自沙特。而伊拉克自海灣戰爭結束、聯合國禁止其自由銷售石油後,仍同俄、法等國進行著石油貿易,卻把美國撇在一邊,這種狀況也令美國十分不安。而且,在海灣地區和阿拉伯世界,伊拉克不論在地理、人口、經濟還是宗教等方麵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伊拉克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東大門,它曾被一些政治學家和曆史學家認為是“阿拉伯民族的防禦之角”。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至少起到了改變這一地區地緣政治的作用,軍事行動對沙特等一批中東阿拉伯國家而言可能是一種警告,而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必將改變原有的石油利益劃分,伊拉克石油供應的形式、數量、質量、價格和輸油路線等都有可能在戰爭之後發生重大變化。伊拉克戰爭以後,美英在當地的軍事存在將成為輻射整個中東地區的穩定力量,並且不可避免地影響該地區的安全與政治格局,如果美國能與伊拉克新政府保持長期的軍事合作關係,那麼駐伊美軍便可輕而易舉地深入中東腹地;如果美國如願以償地獲得對巴格達郊外的國際機場、伊南部納西裏耶的塔利機場、西部的H1機場和北部摩蘇爾機場的長期使用權,那麼美國在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的控製力和影響力將不可估量。

軍事幹涉不同於侵略戰爭,其目的並不是為了爭奪、占有領土或是搶奪資源、能源,也不是為了殖民,但是,它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卻能使它得到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控製和領導權,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控製力和領導權在某種情勢作用下其擴展將是無約束、無邊際的。“人道主義幹涉的不受限製的擴展就類似於軍事占領和殖民地化,而且對於軍事占領和殖民者而言,還需要遵守相關的國際法規對其行為的製約,而在人道主義幹涉中采取的軍事行動則並沒有現成的指導性規範和約束機製”。不僅如此,對伊拉克的軍事幹涉還存在著如下的邏輯:如果能夠在盛產石油和有著濃厚恐怖主義土壤的中東伊斯蘭阿拉伯地區建立起一個具有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製度的伊拉克,那麼未來這一地區的石油貿易可能就會完全遵循西方世界的市場規則,而不受一個叫做“歐佩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影響;而如果政治重建以後的伊拉克實現石油部門的私有化或接受國際上的私人投資的話,那麼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就會不斷增加,這將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內部出現更多更激烈的競爭,從而削弱其他石油生產國的統治地位,並使石油輸出國組織變得不那麼重要。這樣看來,軍事幹涉不僅僅改變了地緣政治結構,它還將對國際政治經濟產生全局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