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登陸諾曼底(3)(2 / 3)

“我們就像正在空降的空軍特種部隊一樣”,一位灰白頭發的美國兵對排在身後領午餐的人說:“他們在完成25次任務之後就被送回國,我們也要回國,但是要在完成25次進攻之後。”

晚上,年輕的美國兵們脫去卡嘰軍裝,打扮一番,噴上美國帶來的香水,嚼著純正的美國口香糖,三三兩兩,步行幾裏,去當地的電影院看他們所崇拜的好萊塢大明星,諸如克拉克·布加爾、漢弗萊·博加特、詹姆斯·斯圖爾特等所主演的影片。也有一些不甘寂寞者,帶上巧克力,與那些毫無顧忌地在公共場合叼著香煙的英國姑娘,成雙成對地步入舞廳,在美國爵士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有些耐不住性子者在街上呆逛著,不斷地與走過他們身邊的英國姑娘擠眉弄眼,口出汙言穢語追逐著迷人女郎。

他們就是這樣打發著英國的漫漫長夜的。

一位美國參謀軍官,由於關心部隊士氣,換了一身士兵的服裝,在那些士兵中間生活了一天。他發現,使他們感到煩躁不安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將在何處登陸。

一個美國兵說:“他媽的,我不在乎打這場該死的戰爭,但我真希望他們能告訴我一些有關這場戰爭的情況,誰有一張法國地圖?”

此時,在英國倫敦,那些確切知道這些年輕人將在何時何地做出永垂史冊業績的將軍們正緊鑼密鼓地製定著最後一擲的賭注。

1944年1月21日,上午10時30分。

兩隊分別戴著“U·S”徽章和王冠徽章的指揮官們列隊走進諾福克大廈120號房間,出席艾森豪威爾擔任最高統帥以來召開的第一次會議。

如果會議不是由身穿裁剪合體的軍服、袖子上鑲著金邊、肩上扛著三個星以上的肩章的軍人出席,人們可能猜測這是某大跨國公司的例會。實際上,這是美英兩國的空軍上將、陸軍上將、海軍上將們正在對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規模冒險行動的後果進行討論,這一行動成功與否懸係著進攻部隊上百萬人的生命安危,這一行動的結果如何關係到歐洲的未來,乃至世界的前途。倘若失敗,歐洲今天的地圖也許就大不一樣了。發動第二次登陸戰役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裏,希特勒就會有時間傾注幾千萬噸水泥,築成“大西洋壁壘”防線,就會繼續用V—1,V—2導彈密集轟擊英格蘭和倫敦;就會造出上萬架新一代的噴氣式飛機,重新獨霸歐洲的天空,大西洋上,德國新發明的超級潛艇也會再像“狼群”一樣卷土重來……

一次戰役就具有這麼大的作用,使得“霸王”計劃的製定者們不能不慎之又慎,考慮再三。

作為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靜靜地坐在主席位置上,與他坐在一起的是他的副手,口叼煙鬥、彬彬有禮的阿瑟·特德爵士和參謀長沃爾德·比德爾·史密斯,在他們對麵的是坐得整齊的英美軍隊的司令官們。

最高統帥的全權代表蒙哥馬利躬身站立起來,清了清嗓子,就像他過去在參謀學院上課一樣,有板有眼,簡單明了指出“霸王”行動計劃綱要的三個根本缺點:進攻正麵窄;突擊力量弱;指揮安排不妥。

因此,他建議擴大進攻歐陸開始的登陸區域,使進攻正麵得以擴大,從原計劃的40多公裏加寬到80多公裏,擴大一倍多,即從科唐坦半島東南到奧恩河口東側,把維爾河以北的海灘也擴充為攻擊正麵。

由於進攻正麵擴大了,相應突擊兵力也需要增加,八十公裏的寬正麵,需要由兩個集團軍群並肩進攻,即英、加第21集團軍群在左麵以3個師進攻,而美國的第1集團軍群在右麵以兩個師進攻。同時再由3個空降師空降到進攻正麵的內陸,輔助正麵攻擊。

本來未有名字的諾曼底海灘在修改登陸計劃過程中也分別按進攻部隊的國別起出相應的代號,從西向東,五個師登陸,便把海灘分為五個,分別是:“猶他”、“奧馬哈”、“哥爾德”、“朱諾”和“索德”。“猶他”和“奧馬哈”由於美軍在這兩個海灘登陸,便以美國的兩個地名冠之;英加部隊登陸的三個海灘,則由英國人按上三個有特定含義的名稱稱呼:“哥爾德”的英文含義為黃金,朱諾為羅馬主神朱庇特妻子的英文名字,索德的英文字義是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