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戰艦家族其他成員(2)(2 / 2)

海灣戰爭結束以後,來自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荷蘭的掃雷艦與美英反水雷特遣大隊一同承擔了清掃通向科威特各港口通道上伊軍水雷的任務,並於1991年9月10日完成了整個波斯灣的掃雷工作。

3.導彈艇——小艇打大艦的典範

導彈艇是以艦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麵戰鬥艦艇。它的性能特點與魚雷艇基本相同,但由於導彈在攻擊距離、攻擊準確性和突然性等方麵遠優於魚雷,所以導彈艇具有更強的戰鬥力。1959年,前蘇聯首先將“冥河”式艦對艦導彈安裝在拆除了魚雷發射管的P6級魚雷艇上,改製成“蚊子”級導彈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彈艇。它的滿載排水量為75噸,航速70千米/時,裝有2枚導彈。

導彈艇誕生後,由於具有造價低,威力大的特點,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導彈艇。日本的“隼”級導彈艇就於2000年通過預算,2002年3月開始服役,該級艇具有QYQ-8B戰鬥情報處理係統、OPS-18-3型對海雷達、OPS-20型航海雷達、NOLR-9B型偵察雷達、OAX-2型紅外線夜視裝置,以及GPS導航係統等。武器裝備有2座雙聯裝90式導彈發射裝置(射程100—150公裏);1座單管76毫米奧托主炮(100發/分鍾)以及2挺12.7毫米機槍。“隼”級導彈艇首艇舷號為824,估計目前共有4艘在役,主要用於沿岸海區的防禦作戰。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勝利”級導彈艇。其首艇“勝利”號於1990年8月服役,計劃建造6艘。艇長62米,寬8.5米,吃水2.5米,滿載排水量為550噸。“勝利”號主機為4台柴油機,18740馬力,4軸推進,航速35節,內有艇員46名。主要武器為兩座雙聯“捕鯨叉”對艦導彈裝置,1座76毫米炮以及2座三聯324毫米魚雷管。

由於導彈艇無論從噸位,還是在武器方麵均不能和新型巨艦相比,所以,在其使用初期,一些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直到1967年,導彈艇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才被徹底改寫。在1967年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海軍用蘇製“蚊子”級導彈艇向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發射了4枚導彈,其中3發命中艦體,1發命中艦員棄艦後登上的救生筏,從而一舉擊沉了以色列的這艘2500噸級的驅逐艦。這是海戰史上首次導彈艇擊沉軍艦的戰例,它也顯示了導彈艇具有小艇打大艦的作戰效能。從此,那些曾經輕視導彈艇的人不得不重新認識它的作用。在1973年打響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薩爾”級和“雷謝夫”級導彈艇,更是成功地幹擾了埃及和敘利亞導彈艇發射的幾十枚“冥河”式導彈,使其無一命中;同時以軍使用“加布裏埃爾”式艦對艦導彈和艦炮,擊沉擊傷對方導彈艇12艘。

1973年10月6日13時,經過數年精心準備的埃及和敘利亞軍隊為收複被以色列侵占的領土,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從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南北兩個方向,對以色列軍隊發起大規模進攻,揭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當時,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雙方海軍在地中海的導彈艇兵力數量是:埃及部署了“黃蜂”級導彈艇12艘、“蚊子”級導彈艇12艘、“謝爾中”級魚雷艇6艘、D-183級魚雷快艇16艘、T-43級掃雷艇5艘;敘利亞則部署了“黃蜂”級導彈艇3艘、“蚊子”級導彈艇6艘、T-43級掃雷艇2艘。相比之下,以色列海軍的規模要小得多,它們隻有“薩爾”級導彈艇12艘,“雷謝夫”級導彈護衛艇2艘,其中能用於導彈攻擊的導彈艇隻有1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