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部人類的海戰史,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有人性的貪婪和罪惡,還有生靈的塗炭和毀滅。作為一場場勝利或失敗的始作俑者,戰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實,海戰史也就是戰艦的發展史。如同江山輩有豪傑出,戰艦也經曆著輝煌與沒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局勢的變化,一批批舊的戰艦慢慢謝幕,而一些戰艦家族的新成員則緩緩走上了曆史舞台。
1.補給艦——戰艦的能源中間站
補給艦是一種可在海上航行或停泊中為己方艦艇提供燃料、淡水、食品等消耗品和魚雷、水雷、炮彈、導彈等武器的後勤保障艦隻。海上艦隊正是因為有了補給艦的供給,其作戰艦艇才可延長活動半徑,提高在航率,增加海上活動時間,從而避免了對固定基地的過分依賴。也正是因為補給艦有強大的艦隊支援能力,所以補給艦受到了各國海軍的重視,發展極為迅猛。
當然,補給艦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隻是美國、俄羅斯等具有遠洋作戰使命的海軍強國發展這種後勤保障艦隻,後來,其他各國海軍,比如法國、意大利、荷蘭、德國等國開始紛紛效仿。一些沒有設計建造能力的中小國家則向國外訂購,以便使本國海軍的海上航行和作戰能力能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說,補給艦性能的高低、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是否具備真正遠洋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海軍的補給艦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下來的船隻,這些船雖能提高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機動作戰能力,卻也存在不少缺點。首先,它的航速較慢,不適於隨航空母艦特混編隊一起航行;其次,每艘船攜帶的補給品品種單一,戰鬥艦艇要補足所需補給品,必須分別與多艘補給船會合,這會令戰鬥艦艇長時間“脫崗”,而接受補給期間又被多根纜索、軟管連接,使艦艇處於易遭敵方攻擊的被動狀態。為此,美國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著手研究、試驗一種航速快、補給快的補給艦。20世紀60年代,他們研製成多種物品航行補給船“薩克拉門托”級,它把油船、軍火船和軍需船的使命全部集中到一艘船上,自稱“高速戰鬥支援艦”。這就是世界上的首級綜合補給艦,迄今它仍是世界最大、航速最快的綜合補給船。“薩克拉門托”級共建4艘,除第2艘由紐約造船廠建造外,其餘3艘均由普吉特海峽海軍船廠建造。
“薩克拉門托”級補給艦結構非常便於補給作業。上層建築分設在船的前、後兩部分,駕駛室、軍官住艙、醫院設在前部上層建築內,士兵住艙、火控室、機庫等設在後部上層建築內。前、後上層建築之間是補給作業區,艉部有直升機平台。船上可帶3架UH-46“海上騎士”直升機,通常配備2架UH-46E“海上騎士”直升機用於垂直補給。它的貨艙由2個縱艙壁分隔成3部分,中間裝幹貨、彈藥,兩邊裝燃油。船內貨物搬運方便快捷,一般幹貨利用升降機、輸送機、叉車等機械設備搬運。為便於貨物搬運集散,集散區是遮蓋式,兩邊各設5扇大門通往各補給站,從集散區到直升機平台也有叉車通道,以將貨物直接運到直升機平台,保證垂直補給貨源。導彈可通過專用搬運設備搬運。另外,船上設有多個補給站,可同時進行幹、液貨補給。補給作業區有6個補給門架,全船有7個幹貨補給站,6個液貨補給站,此外還有3個雙軟管燃油接受站,5個單軟管燃油接受站。
除“薩克拉門托”級以外,美國還建造了另一級綜合補給艦,即“威奇塔”級。為加強艦隊航行補給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海軍開始研製新一級綜合補給艦。它於1981年12月開始可行性研究,1983年6月進行合同設計,1984年12月完成合同設計。第一艘“威奇塔”級綜合補給艦“供應”號於1989年2月開始施工,1994年2月服役。“威奇塔”級總計建造4艘,第2艘和第3艘分別於1990年5月和1991年12月開始施工,並於1995年服役,第4艘於1998年服役。4艘補給艦均由美國國家鋼鐵公司和造船公司建造,每艘費用356.4萬美元。
英國海軍在20世紀90年代初服役了2艘“維多利亞堡”級補給艦,它是英國海軍發展的第一級綜合補給艦。它們的任務主要是執行海上燃料、油料、彈藥、零部件、食品、淡水等補給任務,同時船上還有為護衛艦上直升機提供維修保養的設施。“維多利亞堡”級艦滿載排水量32300噸;艦長203米,寬30.4米,吃水9.8米;航速為20節;動力裝置為2台柴油機,功率為3.4萬馬力。該艦裝有4座兩用海上補給門架,可裝載12505噸液貨和6234噸幹貨,同時進行幹、液貨補給。艦上還有可停放3架直升機的機庫和2架直升機的起降平台,必要時可供海鷂式戰鬥機緊急著艦。在英國,補給艦一般不單獨組成保障編隊,而是編入作戰艦艇編隊實行伴隨保障。“維多利亞堡”級的伴隨對象是英國海軍最新型的“公爵”級23型護衛艦編隊,因此艦上幾乎不裝武器裝備,隻有4座30毫米炮和電子戰誘餌發射裝置等,其安全主要依賴於“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