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俄羅斯,海軍的絕大多數油、水補給艦都由民用油船改裝,後勤支援能力十分有限。隨著其海軍戰略由近海防禦轉為遠洋進攻,俄羅斯海軍在20世紀70年代先後建造了6艘“基裏金”級和1艘“別烈津河”級綜合補給艦。其中,“別烈津河”級噸位最大,其滿載排水量3.6萬噸,艦長212米,寬26米,吃水12米,航速22節,續航力1.5萬海裏/16節。動力裝置為4台柴油機,功率6萬馬力。“別烈津河”級綜合補給艦主要用於伴隨“基輔”級直升機航空母艦編隊進行遠洋活動。艦的舯部有3個補給門架,共有3個液貨站和4個幹貨站。艦上能攜載燃油1.6萬噸,淡水500噸,以及2000噸至3000噸糧食。艦的艉部還有老式縱向加油裝置,可通過軟管給艦艇加油。另外,“別烈津河”級補給艦是俄羅斯第一艘裝備SA-N-4艦空導彈係統的後勤支援艦,此外,艦上還裝備有2座雙聯裝57毫米炮和4座30毫米炮,其直升機平台和機庫可搭載2架卡-25直升機。
加拿大海軍共有2艘“保護者”級補給艦,於1970年左右服役,曾在1990年被派往海灣地區執行“沙漠盾牌”計劃。這2艘艦在服役期間,分別於1982年、1986年和1992年進行過3次現代化改裝,尤其以第三次改裝力度最大,包括主鍋爐的大修、安裝新型汙物收集與處理設備、安裝新型通信設備和“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等。
“保護者”級艦空載排水量8380噸,滿載排水量24700噸。艦長171.9米,寬23.2米,吃水9.1米,航速21節,續航力4100海裏/20節,動力裝置為蒸汽輪機,功率達2.1萬馬力。該級艦共設6個補給站,其中4個為幹、液貨兩用,2個為幹貨補給站。艦上總共可裝載船用燃油13700噸,航空燃油400噸,滑油30噸,幹貨1048噸,彈藥1250噸以及冷藏食品約300噸。“保護者”級艦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不但要為艦隊提供燃油、彈藥和食品,該艦艉部還是可停放3架CH124A“海王”反潛直升機的起降平台,平台前部則有可存放3架直升機的機庫,機庫內帶有直升機修理設施。所以,“保護者”的獨特功能是作為反潛直升機的反潛平台,運送登陸作戰人員以及坦克、車輛等;同時可擔任艦隊旗艦和進行遠洋運輸,因此船上的指揮通信設施較為齊全。為能及時救治登陸作戰時的傷員,船上還設有一個醫療區。可以看出,“保護者”號實至名歸,身兼數職,是加拿大海軍艦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
中國目前一共建造過三型7艘補給艦,包括“太倉”級、“南倉”級及新型補給艦。
“太倉”級補給艦長168.2米,寬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滿載排水量21750噸。定員編製180人。主機為一台柴油發動機,總功率15000馬力,單軸推進,設計航速18.5節,服務航速18節以上,續航能力18000海裏,自持能力90晝夜,能在任何裝載情況下,頂著12級風力安全航行。“太倉”級補給艦采用傳統布局,上層建築分前後兩部分,中部設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體尾部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可以實現垂直補給,但沒設機庫。“太倉”級可一次攜帶燃料10550噸,輕柴油1000噸,補給水200噸,飲用水200噸以及冷藏食品50噸。該艦還裝備有4座76式雙聯37毫米高炮用於自衛。
“南倉”級是我國製造的第二代補給艦,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補給艦,是南海艦隊的旗艦。艦長188.9米,寬25.33米,吃水10.41米,滿載排水量37000噸,人員編製125人。動力係統為一台柴油機,總功率1060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節,續航能力45晝夜。它擁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艉設置有伸縮式機庫,可載直-8直升機一架,具備同時進行左舷、右舷、縱向、垂直四個方向補給的能力。同時還設置了6部吊車,擁有很強的錨地補給能力。全艦共裝載燃料9630噸,以及彈藥、食品、醫藥等共計23000噸。“南倉”號有800多個艙室,共設有46個自動化係統,使人員編製大大減少,特別是它的橫向補給裝置第一次采用了“作用筒式的張力補償裝置”,該裝置可根據補給艦於接收艦之間的鋼索拉力和風浪中的變化適時調節鋼索張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極大地提高了補給效力和環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