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1 / 1)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於趙州(今河北趙縣)洨河上,為隋大業年間(605—617)的著名工匠李春設計,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曆史。此橋由石料建造,采取單孔低弧券形式,拱券跨度37米多,券高7米多,橋長60多米,橋寬9米多,橋麵與主券之間又有四個空腔小券,橋兩側飾以石欄杆。橋的跨度是空前的,而且采用了低弧形、單拱形式,所以橋麵坡度較小,便於車馬行走。橋身的四個空腔小券,既可增加過水麵積,又可減少水流對橋身的衝擊;既減輕了橋身的自重,又節省了石料(參見李培浩:《中國通史講稿》)。比起歐洲法國南部的同類橋梁,趙州橋要早近800年。1400多年來,趙州橋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邢台發生7.6級地震(邢台距此僅四十多公裏),而趙州橋仍巋然屹立在洨河之上。另據傳說,當年李春建成趙州橋後,頗為自得,張果老騎驢過此,起褡褳中收裝日、月;柴王爺推著載有五嶽的車子過橋,橋身搖晃,李春急忙以手撐之。傳說當然不可信,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不說趙州橋是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百尺高虹橫水麵,一彎新月出雲霄”,這是前人讚美趙州橋的詩句。趙州橋的造型的確如橫跨水上的“百尺高虹”,它將科學的理性與浪漫的情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欄板上的浮雕也是富有情致的,有剛烈勇武的雙龍鑽穿,有溫柔多情的雙龍交頸,還有縱宕飄逸的雙龍獻珠;龍的軀體既有肌肉的質感,又有剛柔舒疾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生命狀態下的節奏韻律。龍是中國人的圖騰,讓這種超自然、超人力的角色來充當橋的忠誠衛士,再合適不過了。有蛟龍在此,任何水妖魔怪就休想搗亂,一千四百多年過去,趙州橋仍安然無恙,難道真是眾龍的護佑嗎?

94.麗江回眸

安居樂業,是兩千多年來生活在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環境中的中國人最普遍的願望。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千姿百態的民居譜寫了中國建築的樸素而絢爛的篇章。從北京的四合院到陝西延安的窯洞,從福建的圓樓到西藏的碉房,從山西的高牆深壘到皖南的黑瓦白牆,從周莊的臨水巧構到雲南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都是“安居樂業”的真實表達,無論如何巧築奇構,它們都共同生成於“天人合一”的哲學語境與長幼尊卑的倫理秩序之中。

在我看過的民居中,最令我向往與激動的還是雲南麗江的民居。

如果不是親臨實地,你很難想象得出在雲貴高原上竟有如此嫵媚迷人的所在。麗江古城坐落在一片開闊的壩子上,而它的北麵和西麵森然環列著象山、金虹山和猴子山,整個麗江城宛若在一隻巨大的搖籃中,安全、幽靜。發源於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澄澈、晶瑩,輕輕地、悄悄地流淌著。那分開的無數條支流,走街串戶,長年給麗江城送來清涼和滋潤,像母親甘甜的乳汁,喂養著這搖籃中的孩子。在水意盎然的麗江,有數百座小巧的石橋,石橋溝通了房屋,連綴了街道,自然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象。水不僅在溝渠中流淌,還不時從地下汩汩而出,麗江人利用這些湧泉修建的“三眼井”堪稱一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水資源利用的合理,使你不得不佩服納西民族的智慧。

漫步在麗江古城,觸目可見“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典型民居,還有前後院、一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令人目不暇接。隨便走進一家,好客的納西人熱情地將你迎進屋中,跟你攀談,一問這房屋的年齡,主人自豪地回答有一百多年了。房屋通常都不高,多數為兩層,均為木質建築。保存得這樣完好,其一是因為木建築本身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據樓慶西先生在《中國古建築二十講》中介紹,1996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專家到中國實地考察雲南麗江縣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時,正遇上麗江大地震。地震過後,新建的鋼筋水泥建築倒塌了,許多老建築的牆壁震倒了,但其木質構架依然挺立,並保持著原有的姿態,形成“牆倒屋不塌”之奇觀。1997年12月4日,麗江民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之一。另一方麵,還是仰仗水,水起到了防火的功能。

當然,麗江古城也不是世外桃源。走進它,八百多年的風雨撲麵而來。這裏也曾走出過黃金榜上的進士,這裏也有不平等,這裏也遭受過兵燹。然而,麗江人、納西民族從邈遠的古代一路走來,始終那樣從容,那樣恬淡,那樣波瀾不驚,那樣無懼無畏。既固守著家園的嫵媚,也睜大眼睛去看外麵的世界,但無論外麵的世界多精彩,他們仍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