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堅固防守下的虎口拔牙(2)(3 / 3)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地估計形勢,拒絕采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的局勢急轉直下。

兵家看點

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會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關隘重地。潼關東麵山峰連接,崖絕穀深,隻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嶽。

潼關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據史載發生於潼關的戰爭達四十餘次,其中有名的大戰十餘次。潼關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潼關北臨濤濤黃河,南依巍巍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

3.一戰的絞肉機——凡爾登

法國東北部有一座小城市,它位於馬斯河畔。小城地處丘陵環繞的穀地,西距巴黎225千米,東距梅斯58千米,有“巴黎鑰匙”之稱。平日裏,小城宛如一位清新秀麗的姑娘,平靜、端莊、典雅。可是就在這溫柔和善的外表下,卻蘊含著法蘭西式的別樣風情,這就是歐洲的著名要塞——凡爾登。

在數千年的曆史風雲中,凡爾登早已傷痕累累。而真正讓凡爾登苦不堪言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德國發動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給人類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聚焦凡爾登

1915年至1916年之間,一戰西線戰場已經處於一年多的相持狀態,雙方均在塹壕、機槍、鐵絲網所組成的攻防工事中浴血奮戰,並由此展開了一場奔向大海的戰役,這次戰役的戰線橫亙法國,最終英法聯軍與德軍在伊普雷狹路相逢,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搏鬥。而凡爾登則是整個戰線的凸出點,德軍想在此發動一場出其不意的戰役,這便是“凡爾登戰役”。在開戰之前,法軍雖然在凡爾登駐軍較多,但由於法國統帥部的錯誤決定,法軍在戰役初期處於很不利的位置與狀態。這種不利的態勢被一個人看穿了。

他就是德軍參謀總長——法金漢將軍。他於1915年聖誕節前夜起草了一份致德皇的備忘錄,估計了軍事上可供選擇的辦法。他選擇英國作為主要敵人,但是除了進行潛艇戰外,入侵則距離太遠了。他斷言:“英國在大陸上的主要武器是法國、俄國的軍隊。”他主張把俄國排除在外,集中攻擊法國,“它在軍事上的努力差不多已經到了盡頭。如果能使它的人民清楚地懂得,就軍事意義而論,他們已經再沒有什麼可以指望的了,破裂點就會到來,英國手中最好的武器就會被打落了”。這番言論在1915年有著特殊的含義。

當1915年行將結束時,中歐強國希望未來的一年是有收獲的一年。而從戰局上來看,也的確大有可為。奧德部隊同他們的新盟國保加利亞一起,壓倒了巴爾幹的塞爾維亞軍隊,迫使其殘部在希臘尋求庇護。沙皇尼古拉的軍隊敗北後仍然暈頭轉向,容許德軍把將近50萬軍隊調往西線,現在德國可以放手驅動它的力量來對付法國在防守上的戰術據點,而不致危及另外地方的陣地了。

人間地獄的煎熬

1916年2月21日清晨,天氣奇寒。凡爾登地區晨霧繚繞,田野一片寂靜,許多法軍士兵還沉浸在夢鄉裏。突然間,德軍部署在15千米長的戰線正麵的炮群一齊開火,上千門大炮以每分鍾2000發炮彈的速度把各種炮彈砸向法軍的凡爾登築壘地域,炮彈的爆炸聲連綿不絕,似滾雷一般,其中夾雜著重磅炮彈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其炮火之猛烈,是前所未有的。隻見法軍陣地前沿的塹壕很快就被德軍炮火炸得稀爛,一些土木結構的掩蔽部飛上了天空,爆炸的硝煙和烈火籠罩在凡爾登地區的三角地帶,遮天蔽日。

到下午4時45分,德軍已向這一地區傾瀉了200萬發炮彈,法軍表麵陣地已蕩然無存,連附近的森林都已被燒焦,一些山頭已被削平。在德軍步兵爬出戰壕實施攻擊之前,指揮官為士兵們打氣說:“那裏將不會有任何活的東西留下來。”

黃昏時分,德軍利用夜幕向法軍陣地摸索著前進。在主要突擊方向15千米處的正麵上,德軍在2個法國師正麵展開了6個半師,879門火炮,其中有522門重型火炮和202門迫擊炮,德軍顯然占有優勢,步兵數量比法軍多2倍,炮兵數量比法軍多3.5倍,以至於火炮和迫擊炮的密度達到每千米正麵有50—110門。